于紅
摘 要:現代社會里,以小說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文化受到了科學主義的沖擊,科學主義憑借嚴謹的實驗、詳實的認知、和系統的結論,不斷挑戰著以虛構、推理、演繹帶來內容的人文主義,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群重視科學主義,輕視人文主義。小說《想》就展示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沖突與交融,以及發生在沖突與交融之中的人物故事,戴維?洛奇就通過這部作品探索了一條兩種主義相互共生的道路,為世人創造了無限遐想的機會。
關鍵詞:人文主義 ?科學主義 ?沖突與交融
中圖分類號:I56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240-01
現代社會里,人文主義的發展受到了來自功利主義、經濟主義、拜金主義、重商主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純潔、高雅、一塵不染的立場收到了嚴重的挑戰,作為人文主義中最為代表的內容——小說界——的存在與發展,遭遇了一些危機,這些危機中最為主要的就是科學主義的沖擊。科學主義憑借嚴謹的實驗、詳實的認知、和系統的結論,不斷挑戰著以虛構、推理、演繹帶來內容的人文主義,在經濟效益領域,科學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加速了社會發展進程,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樂于被人類認知和接受,而人文主義重在影響人類的精神生活領域,短期內無法評價其經濟效益,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群重視科學主義,輕視人文主義,科學主義也在功能和價值方面始終沖擊著人文主義。
1 戴維·洛奇與小說《想》
戴維·洛奇是英國著名的后現代派作家,也是成績斐然的文學評論家,還是一位著名學者,他生于1935,幾乎見證了現代史上所發生一切事情,對現當代社會中各種思潮的激蕩、人文主義的漸微憂心忡忡,因此他創作了眾多后現代性的文學作品,以一位學者的角度來號召眾多讀者對后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進行反思。
小說《想》發表于2001年,這是他年逾古稀之時發表的反映認知科學領域長篇小說,以文學創造的方式集中展示了20世紀90年代學界關于思維本質的大討論這個課題,對現代社會中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沖突與交融進行了探討。戴維·洛奇在小說中,塑造了兩種文化的代表人物拉爾夫·麥森杰和海倫·瑞德,并安排他們在一所大學中一起工作。拉爾夫·麥森杰是格魯賽斯特大學認知科學中心的主任,明星學者,知名的認知學家,工作和生活中本著科學主義的精神,對人文學科不屑一顧。海倫·瑞德是位傳統、細膩、懷舊、尊奉古典的人文主義者,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了天真、保守、弱勢的特征,這與拉爾夫冷靜、理智、傲慢、咄咄逼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戴維·洛奇通過這兩個代表著不同主義的人物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匯與爭執,對現代社會中科學主義不斷挑戰人文主義的現象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剖析。這本小說總共34章,第1章主要聚焦拉爾夫的精神世界,第2章是海倫日記中個人的內心獨白,第3章主要描述拉爾夫與海倫見面及其他社交場景發生的故事,第8章和第16章是海倫講授創作性寫作課程的學生的寫作練習,第20章是拉爾夫與海倫來往的電子郵件。
2 小說《想》與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沖突
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科技的發展加速了社會進步,改變了人類的日常生活,這就使得人類更加重視科學主義,推崇科學主義的價值,開始懷疑人文主義的功能。在學術界,以文學為代表的人文思想和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科學思想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分歧,科學家不再閱讀文學,作家也不懂科學,以至于兩種文化看起來再無交集。但眾多的人相信未來將屬于先進的科學,科學主義不斷侵占人文主義的領地,必將成為引領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思潮。戴維·洛奇就在小說《想》描述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沖突。
2.1 小說《想》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表述了二者的沖突
戴維·洛奇就在小說《想》中,經常使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來展示兩位主人翁的人物意識,主要通過內心獨白、書信體(包括日記)、自我思考等寫作手法,以主語是第一人稱的形式把主人翁的思想、想法、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學創新,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戴維·洛奇通過對拉爾夫和海倫內心世界的細致刻畫,表現出人的思想、經驗、情感的主觀性和復雜性,也用種種細小末枝的環節展示出了二者的一些互不贊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通過二位學者的角度展示出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沖突。
2.2 小說《想》以二人交往的內容展現了兩種主義的沖突
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沖突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之一,戴維·洛奇就用拉爾夫和海倫互相交往之間的點點滴滴,勾畫出了兩位主人翁的互相沖突,甚至重點描寫了二人的正面交鋒,達到了以小見大的效果,用個人沖突引申出兩種主義、兩種文化價值觀的沖突。第1章,拉爾夫在錄音的過程中,偶然看到獨自一人在雨中的校園漫步的海倫,拉爾夫立即追了出去,而海倫卻不知所蹤,是故意躲避還是走得太快,只能讀者去向。讀者看到第2章海倫的日記,才明白了海倫當時是去了園里的一家小教堂。第3章是兩人的正面交鋒,拉爾夫與海倫在校園的員工餐廳偶遇,閑談中提到海倫去教堂一事,引發了兩人關于意識、信仰、自我的第一次討論,這些討論使得二人在價值觀、思想觀方面上的差異暴露無遺。
2.3 小說《想》表述了學術界中兩種主義的沖突
戴維·洛奇還把學術界中兩種主義的沖突引入到小說之中。在《想》的第24章,他以海倫通過日記表述的形式提到一個學術講座,這個講座的主講人是洛奇前期作品《好工作》里的女主角文學理論家羅賓,她本著激進的后現代主義的立場,向聽眾解析了“主體”、“自我”等概念。海倫告訴拉爾夫,羅賓女士的許多觀點與他的思想有眾多相吻合之處,這就向拉爾夫暗示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有共同之處,但拉爾夫卻對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毫不茍同,反而大肆抨擊,這也表明他始終堅持懷疑、排斥人文主義的立場。這次沖突,表面上是二人的對抗,根本上還是暗示學術界中兩種主義的交鋒。
3 小說《想》與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交融
在當代思潮中,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真的水火不相容嗎,戴維·洛奇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小說中,他沒有明確表述出這兩種主義可以和平共處、人文主義在科學主義的入侵中仍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但通過海倫告和拉爾夫最后交往的情節給讀者了一些暗示。小說的第31章,海倫應邀在拉爾夫主持的“跨學科意識研究”的國際研討會上做總結講話,在發言中,海倫認為“文學是人類意識的書面記錄,可以說是最豐富的記錄”,這實質上就是一位人文主義者運用科學主義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主觀感受,用科學主義的理論來闡釋文學作品。拉夫杰表面上不贊同,但他卻表示對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的一些教授很感興趣,這實質上就是兩種文化實現了一次完美的交融。
總之,近幾十年來,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主義不斷入侵人文學科,人文主義思潮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科學主義則用咄咄逼人的態勢,試圖徹底占領人類意識領域的最高峰。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眾多學者對這種現象就進行了反思,都嘗試填平這個鴻溝,戴維·洛奇就通過這部作品探索了一條兩種主義相互共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余丹.后現代社會的浮世繪——戴維·洛奇小說漫談[J].時代文學,2013(6上半月).
[2] 陶濤.敘事框架下的認知之旅——析戴維·洛奇《想》的敘事策略[J].山莊,2014(3B):143-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