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潔
摘 要:目前作為概念的“語言意識”一直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其研究方法又與語言文化學密切相關。語言意識是一個民族語言的社會存在價值,具有“外顯”功能,是通過外在的語言手段呈現出來的現象,是個體的存在對一個民族語言的反射。語言文化則是作為不同于外部世界的表征。具有“隱性”特征,是潛隱在語言內部的知識,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二者關系雖有不同,但密不可分。該文試圖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和語言文化學的維度重新對語言意識進行二維解析從語言意識涉及的概念入手,進一步的闡釋了語言意識的性質和特征以及語言意識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 ?語言文化學 ?語言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255-01
1 概念界定
意識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為:“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而語言意識作為語言心智活動或語言心智體系的概括,是一個續體。意識就是一種非物質化的特殊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不能按空間特征來測量,沒有時間定位,無法用視覺、聽覺等器官直接獲得;語言是一種可以發音和書寫的物質化現象,是一種構成詞語內部語言聯系的生理過程——話語可以通過物理儀器記錄下來,可以聽到發音,可以記錄發聲肌的肌動圖,也可以記載詞匯問關系的形成和消失(杜桂枝2006:4)。“語言意識(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反映了人的內在世界、意識、思想同其外部世界表達形式語言/言語的交叉、相互滲透。莫斯科心理語言學派把語言意識理解為借助語言手段——詞、自由或固定搭配的詞組、句子、篇章以及聯想域等形成的意識形式的總和”(趙秋野 2003:70)。較早提出“語言意識”這一術語的可能要首推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他曾提出“內部語言意識”“指與語言的構造和使用有關的全部精神能力,也即一種傾向”。那么,究竟什么是語言意識?“我們認為,語言意識是指一個民族在使用語言時體現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認知模式、價值取向與審美觀念,是內化為心理機制的文化習慣”(彭麗君 2008:187)。因此,人們往往把語言、文化和思維三者聯系起來討論,但是,一個確切的語言意識概念的界定則見仁見智,各種爭論一直延續至今。
研究語言意識概念,不僅可以增加我們有關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增加有關心理現象和意識中各種關系的知識。本文的“語言意識”首先,它是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紐帶,其研究也必須依賴語言學的結構分析方法。其次,它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個社會群體的語言意識能構成該社會的民族文化共性。
2 概念內涵
2.1 語言意識在心理語言學中的闡釋
“‘語言意識成為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分析不同民族文化意識特點的工具。其理論基礎是阿,列昂節夫的‘意識形式觀和‘世界映射觀”(趙秋野 2012:7)。這涉及到民族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列昂季耶夫(А.А.Леонтьев)在1997年出版的《心理語言學基礎》一書中做了比較系統的闡釋和補充。他認為,雖然言語交際的民族文化特點是許多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但就民族心理語言學而言,其研究的領域可歸納三個方面:一是言語活動的言語程序、言語行動和完整的言語行為的研究;二是語言意識的研究,即認知視角的語言使用和與該語言在功能上相對應的其他符號系統的使用研究;三是言語交際過程中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組織研究。
2.2 語言意識在語言文化學中的闡釋
語言意識的形態近似于一種世界模式,都是現實的外部世界在人的思維意識中的反映,因此,語言意識必定有文化的印跡。換言之,語言意識既包含現實世界反映在腦海中的圖像,也包括由語言建構起來的那部分文化映射。例如漢語中與蛇相關的成語、俗語大多數都有貶義色彩,蛇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個冷血的動物。如:“地頭蛇”、“佛口蛇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等。在俄語中蛇的象征意義雖然有貶義色彩,但更常用的熟語是мудрый как змея(像蛇一樣睿智)。由于俄羅斯民族深受宗教文化的感染,雖說蛇在圣經中是惡魔撒旦的化身,但它的機智和敏銳卻一直影響著俄羅斯民族文化,并在俄羅斯人的思維中形成映像,借助語言把這種文化思維表現出來。
由于語言、心理和文化密不可分,并作為統一的整體作用于世界。不管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出發還是從語言文化學視角出發,依據我們語言意識的理解,語言意識就是一種受民族文化制約而形成的感知定式,它與文化緊密相連。人的認知活動要依靠語言的中介,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語言意識是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傳播媒介,它是民族集體意識的體現。無論就心理語言學而言,還是就語言文化學而言,語言和意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都聯接在一起,不可分離,語言的精密化、完善化過程也就是意識的精密化、完善化的過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反映隱藏在社會心理中的思維映像。
3 結語
把語言與文化看作一種社會意識存在形式,而語言意識既是個體映射的存在也是社會映射的表現。造成俄漢跨文化交際理解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交際中的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既然民族文化被看作人類交際活動方式,那么可以推斷,所有文化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即成為人類活動的手段。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針對該文化承載者意識中存在映像進行的,這種映象被看作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基本因素。語言目前還未能成為固定系統,語言的功能是普遍相同的,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隱性的等式關系,因此語言意識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從心理語言學和語言文化學的角度同時出發,語言意識問題的研究意義才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Леонтьев А.А.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М.Смысл,1997.
[2] Маслова В.А.Лингво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удентов высших уч 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М].М: Академия, 2004.
[3] 杜桂芝.論語言意識[J].外語學刊,2006(4):1-5.
[4] 彭麗君.民族語言意識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8(3).
[5] 彭文釗,趙亮.語言文化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楊敏.再論語言意識[J].外語界,2008(6).
[7] 趙愛國.20世界俄羅斯語言學遺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 趙愛國.語言世界圖景與文化世界圖景[J].語言與文化,2004(2).
[9] 趙秋野.試論語言意識的民族文化特點[J].外語學刊,2003(3):69-72.
[10] 趙秋野.俄羅斯心理語言學:關注語言意識與言語交際[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