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斐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討和試驗階段,而體育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建立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的體育教育模式,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該文從多方面對體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體育 ?教育模式 ?多樣化 ?體教結合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253-02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n China
Hu Fei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Our country is currently in the study and test phase of the reform mode of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Therefore, how to establish physical education mode to fi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new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aining all-round talents.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s discussed from multi aspect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Diversification;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體育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世界帶來了一場信息革命,其巨大的包容量、輻射力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產生探到的影響,我國體育教育也將發生若干重大變革,這就要求廣大一線體育工作者有機地、靈活地處理和掌握乃至探求、發現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1 構建新型體育課程模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做的定義可以看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當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雖然各學校陸續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但效果并不顯著。究其根本,是因為學校的課程設計多重知識傳授而輕體育和健康教育,因此,適當地調整課程設置、構建新型體育課程模式迫在眉睫[1-2]。
1.1 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形成多元化課程結構
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級學校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整合可用的資源,努力開設多種多樣的體育健康課程,在傳統體育教學項目的基礎上,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與時俱進,以促進全體學生樹立積極進行體育活動為目標,逐步形成多元化課程結構,力爭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投入到體育活動中。
1.2 適當調整課程內容
對于新時期的廣大學生來說,體育課程的內容如果還僅僅停留在跑、跳、投等傳統內容上,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各級學校可以在保留傳統基礎內容的前提下,挖掘校內資源,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身體特點,適當增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集體舞、街舞、形體及踏板操等,讓不同興趣的學生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內容和課程。同時學校還可以聯合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適當開設游泳、爬山、野外生存等趣味項目,使得體育課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還能讓學生開拓眼界,掌握技能,潛移默化地讓體育融入生活。
1.3 突破傳統授課模式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已經形成了一種基本固定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各種考試,也保證了課程能夠按部就班的進行。可是,固定的教學模式抹殺了個性,限制了教師的思維,也影響了教師和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目前。我國體育課程,尤其是中小學體育課程,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尤為突出。如在開始上課時,總是讓學生進行慢跑,然后就開始分男女生進行教學,內容也大多圍繞考試項目開展,有時穿插常見球類活動。久而久之,學生就對這種模式、內容都基本固定的體育課失去了興趣。尤其是對當前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本身思維活躍,信息量大,對新事物充滿興趣,這種千篇一律的體育教學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也就打擊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4]。
在教學中,學校應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傳統內容為基礎,允許和鼓勵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對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和發揮,積極主動地改革和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爭取讓每位學生都能建立體育意識,主動地進行體育活動。
1.4 在高校探索“體教結合”運作模式
在體育發達國家,大學運動隊是高水平體育人才和運動員的搖籃和重要輸送地,而那些耀眼的體育明星和世界冠軍反過來也增加了大學的知名度。而目前我國的大學運動隊往往還處在業余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相差甚遠。為了我國體育競技水平的后續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高校應努力根據自身特點,創建高水平的運動隊。這不僅是我國競技體育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也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endprint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體育局和浙江省體育局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入學考試,交大先后與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浙江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進行游泳隊、田徑隊聯合辦班。學校保證運動員的文化學習,省市專業運動隊保證運動員的訓練,實行雙向共同管理。針對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單獨編入該校的科技英語班。同時,根據運動員的訓練比賽特點,制定教學計劃,設置專業課程。為了保證學習訓練兩不誤,利用訓練比賽的間隙時間,教師上訓練、比賽基地或運動員來校上課[5]。
作為專業性的各高等體育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各種手段和體育俱樂部、體育科研單位等社會體育機構進行合作和交流,通過科學研究提高運動訓練的效果,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水平運動隊,為其他高校的“體教結合”提供經驗和示范。
2 結語
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發展的根本,目前我國的體育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上,模式和內容相對固定。時代的發展要求體育教育要從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不能只以一時的效果為目標,而要以從小培養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并保留終身為目標,樹立體育是健康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只有這樣,學校體育才是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能重新煥發生機。
為了達成目標,要對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要讓體育帶上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學生的特點;要有充滿創造和個性的內容,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掌握自身喜愛的體育技能;同時要把體育和德、智、美等其他素質教育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把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 韓丁.未來八年我國體育科技、教育發展的戰略構想與政策建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1):11-15.
[2] 王天軍.我國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情報雜志,2001,(3):77-78.
[3] 林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具體措施[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2(4):83-85.
[4] 張馮,佘艷麗.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4(2):152-153.
[5] 上海交通大學.堅持“健康第一”教育思想 構建大學體育發展新模式.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發言材料,2006-1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