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留言
戶籍改革背景下更需規范農地流轉
戶籍制度改革必然會使一部分農民成為市民,但有部分擁有城鎮戶籍的農民并不愿放棄農地的承包經營權和由此帶來的收益。所以,促進土地流轉的規范意義重大。
我國農業戶口與農村土地是聯系在一起的,農業戶口最顯著的標志是農民對農村土地擁有承包經營權,離開農地承包經營權,農業戶籍對農民來說就沒有太多紅利。在農地承包經營權主體不變的前提下,開展土地流轉,增加農地效益,廣大農民是接受的。權利沒丟,收益沒減,土地由他人經營未嘗不可,這也使農地流轉的空間進一步加大。
不過,當前農地流轉市場并不規范,市場機制不健全,土地流轉監督乏力。在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促進土地流轉的規范,尤為重要。(黑龍江/丁易波)
記者手記
鄉土文化能否找回?
在松陽的三天時間里,記者馬不停蹄地走訪了6個村落。寧靜古樸的村落、幽雅別致的傳統建筑和悠閑愜意的慢生活……這分明是現代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近兩年,隨著外界保護傳統村落的呼聲漸強,村民們似乎看到了堅守的希望。在扶持政策和資金的牽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翻修破敗的老屋,開辦農家樂形式的民宿經營,規劃旅游路線。
不過,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并不這么認為。村里的收入少、住房擁擠,年輕人無不向往都市生活,這是村民們所面臨的困境。在村里,記者看到,由于子女不在身邊,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不得不親自爬上屋頂更換破損的瓦片。在松陽,幾乎每個傳統村落里都有祠堂。全縣保存下來的祠堂總計兩三百個。能夠維系家族觀念的只有兩樣東西:祠堂和族譜。今年松陽共修繕了五六十個祠堂,此舉是為了凝聚人心。
沿坑嶺頭,一個300多人的村落。記者在村里走訪時,正遇到在翻修祠堂的村民。該村村民全都姓葉,干活的這些人都是本家。“政府承諾給3萬元補貼但還沒下來,即使沒有我們自己也要修,要為家族盡一份責任。”葉建方說。
保存鄉村記憶,留住鄉愁,已成為社會的共同呼聲。然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在強調修繕建筑的同時,找回逝去的鄉土文化一定不能被忽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