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張娟娟


從艱難創會到鑄就輝煌,一個駐扎四川的異地商會如今已如大廈巍峨。
短短10年間,由幾十個同鄉的聚合艱難起步,四川省福建商會現在擁有4000余會員企業,成為凝聚40余萬四川閩商、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重要商幫,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四川閩商豐富多彩、風光無限的發展傳奇。
11月17~19日,利用商會10周年慶典契機,以“整合商界資源、經驗學習交流、招商考察”為組合拳的商會服務模式,向各地閩商吹起了集結號。在新的機遇下,抱團發展成了彼此需求,重塑“大閩商”形象成為一種共識。
在回望與堅守中,四川閩商會走過了輝煌的10年。過往的成就奠定了四川閩商會的品牌地位與影響。如今,他們將再次出發。
閩商吹響集結號
邀請了來自多個地區和省份的1000名海內外閩商代表,首屆閩商(中國)商會會長合作發展論壇在成都成功召開,這意味著各地閩商向全世界吹響集結號。
此次四川省福建商會,以10周年慶典為契機,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建立起政府、商會、企業溝通交流的橋梁,邀請了各商會會長、秘書長為四川省政府招商提供服務。此外,舉辦首屆閩商(中國)商會會長合作發展高峰論壇,是在為廣大閩商合作發展提供服務。
2012年12月,陳國良屆滿卸任,陳新賢接任四川閩商會會長。這個講求信義第一、強調和氣生財的男人,一直在為商會的事務奔波忙碌。
在激烈競爭的信息化時代,企業得以長盛不衰、持久發展,核心策略就是資源的整合與嫁接,從而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然而,資源的整合僅僅靠企業個體還遠遠不夠,發揮團體的力量才能真正實現各方資源的高效整合。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增強,抱團及聯盟的愿望日益強烈,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資源聯盟”的方式都將形成高效的杠桿效應,撬動閩商生態園的自生長。當今是資本的時代,資本是指資源、資金和人力的復合。誰能抓住資本,誰就可以在商圈中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對此,閩商自然義不容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異地商會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各地商會之間往來甚少,更談不上合作交流,一直處于“單打獨斗”局面。閩商幫能夠雄踞世界各地,除了自身的智慧和堅韌之外,更重要的是“群力群策”,以合力方式形成抱團聯盟,成就有生命力的閩商幫生態網。
“大閩商”的新形象
今年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再赴福建調研,特別是深入平潭綜合實驗區考察。
業內人士認為,習近平關注平潭實驗區發展,是因為這里既有得天獨厚的外貿改革試點條件,也是兩岸關系的試驗田,未來平潭很有可能獲得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對此,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雷春美表示,這給福建企業家的是信任、鼓勵,既是動力,也是壓力。
多種跡象表明,福建將成為重要的發展區域,對于閩商而言這將成為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機遇面前,閩商需要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需要以“大閩商”的全新形象迎接挑戰,從而有效整合全國閩商力量,打造新閩商形象。
每地閩商優勢不一,商會則可以有效整合各方優勢,這也契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龍頭、鑄鏈條、促發展”的戰略格局。抓住每一個區域閩商的龍頭企業,在全國閩商圈中優勢互補,完善產業鏈,推動閩商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提升存量、培育龍頭,投資布局大項目、好項目,在打造產業龍頭中實現發展新跨越,扎根福建又走出福建。
一直以來,即便是非常優秀的閩商幫,都沒有真正形成以“商幫”為概念的“大閩商”形象,依然存在單一、分散的問題。要開拓中國商會高層領導思維,吸收先進的商會運作模式和管理經驗,提高其對商會的引導和管理能力,就需要全國閩籍商會會長共同探討,提高商會的凝聚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發揮商會在經濟新常態下的領導作用。
多年來,商會這一新型群體順勢而生并不斷壯大。各地閩商商會,作為資源整合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共鑄“大閩商生態園”的重要責任。其中,商會會長對商會的運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四川閩商會為例,在4A級商會金字招牌背后,是陳國良、陳新賢等一任任會長的不懈努力。當然,他們身后是40余萬意氣風發的蜀地閩商,還有川閩兩地許許多多的支持者與合作者。
十年再出發
透過四川閩商會,我們應看到的是,“在川會員企業年產值1500億元、解決就業人員超過30萬人、每年新增投資過百億”的驚人數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入感知這個商業巨子如云、產業品牌林立的群體,對于川閩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
短短10年,他們信心滿懷地投入到了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川西部經濟高地建設和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之中,積極響應福建回歸工程、造福故土的號召,牢牢把握各種投資機遇、發展機遇。
陳新賢介紹,四川閩商會在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投資與布局等方面可謂“產業富集、品牌林立”,深耕行業涉及食品、投資、鋼鐵、科技、醫療、地產、金融、珠寶、建材等領域。
四川閩商會多次受到川閩兩省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和褒獎,連續獲得四川省異地商會先進單位、四川省異地商會投資促進工作先進單位、4A級社會組織、四川省投資促進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殊榮。
投資四川,也融入了四川,與巴山蜀水的四川人民肝膽相照,商會涌現出了許多抗震救災功勛和先進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商會成立至今,商會及會員企業在公益、慈善、助學、抗震救災等方面,捐資、捐物累計價值超過了億元人民幣。
10年來,他們既投資四川,也回報家鄉,始終踐行“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十六字福建精神,以此實現了閩商在四川的扎根與認同,推動了四川閩商的發展與壯大。
如今,歷經10年發展,他們再次出發。“今天,我們在商會成立10周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充分地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描繪未來,更勤勉地奮斗未來。”陳新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