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方為
內窺鏡或腔鏡技術、光子刀、伽馬刀、X刀、氬氦刀……近幾年新出現的諸多臨床治療方法,雖然準確性高,損傷小,應用范圍廣,但往往也讓患者眼花繚亂而不知如何選擇。家在福建省南平市的子宮肌瘤患者王詠荷,聽信病友的經腹腔鏡切除的“經驗”,根本不考慮自己的病情是否適合,執意要求醫生為其應用所謂的“打孔手術”。但醫生檢查發現,她的子宮肌瘤位置較深,不適合腹腔鏡切除。
子宮肌瘤被稱為“婦科第一瘤”,近年來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很多女性在檢查出子宮肌瘤后,由于害怕開刀手術,擔心術后會在肚子上留下一道長長的疤痕,為此對治療產生恐懼。但子宮肌瘤就像放置在體內的定時炸彈,拖延不治會使病情加重,導致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甚至出現頭暈、乏力、貧血、不孕等癥狀,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很多。傳統上對已生育的婦女實施子宮全切除術,適合肌瘤較大、癥狀明顯、經藥物治療無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惡變者,優點是切除子宮后肌瘤不會復發,但是患者會喪失生育能力,嚴重損傷患者生殖系統,還可能會導致使患者內分泌失調,對人體的生理、心理都會造成創傷。剖腹子宮肌瘤切除術創傷大,恢復期長,術后腹部留有長長的疤痕,影響美觀。經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肌瘤,適合35歲以下、未婚或已婚未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即用腹腔鏡或內窺鏡技術切除一個或多個肌瘤,比剖腹子宮肌瘤切除術入侵性小,患者康復期短,術后很快就可下床活動,腹部也不會留下疤痕,是一種很受患者歡迎的新技術,缺點是不適于較大、多發或深的肌瘤。
任何新技術都不宜“濫用”,沒有一種治療手段能夠“包治百瘤”,患者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到處尋求新療法而延誤病情。但對新技術也不能“一棒打死”,關健在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回歸到醫療的本原。最后,王詠荷在福州空軍醫院專家指導下實施沒有刀光血影的超聲聚焦刀手術,相當于“隔體”切除5公分瘤體,精度誤差小于1毫米,較大限度降低身體損傷。
超聲聚焦刀其實不是“刀”,而是“波”,習慣稱它為“刀”,是因為它具有“切瘤”的功效。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超聲聚焦刀利用體外發射的超聲波在體內聚焦,焦點精確定位至病灶位置,通過熱能轉化使焦點區的瘤體組織在熱凝過程中逐點、逐線、逐面、逐層的萎縮、壞死,最后被機體自然吸收或經人體代謝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該手術全程計算機可視操控,在破壞肌瘤組織的同時不損壞肌瘤周圍正常組織,對其所經過的表皮、真皮層、肌肉層、子宮等軟組織無損傷,適合超聲能顯示和有適合聲通道的子宮肌瘤,包括肌壁間子宮肌瘤、漿膜下子宮肌瘤及黏膜下子宮肌瘤。
但超聲聚焦刀也不是萬能,同樣是采用超聲聚焦刀局部治療,由于病灶的大小、形狀、部位、數目等不同,會產生不同治療效果。尤其是下腹部曾予以大劑量放療,皮膚條件較差,或者婦科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懷疑有盆腔內組織、器官粘連,俯臥位時子宮肌瘤或增大的子宮仍壓迫直腸者,以及前3個月內子宮肌瘤曾接受過其他局部治療,如經皮穿刺射頻、微波或冷凍等治療已經經皮穿刺動脈插管栓塞治療等患者,都不適合超聲聚焦刀治療。
其實不僅是子宮肌瘤。在所有腫瘤患者的綜合治療中,都需要強調“個體化”而不是“新技術”。只有在綜合治療這個大框架內,才能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比如,小細胞肺癌患者先要考慮的是全身治療,如出現腰椎轉移病灶時,就需要局部配合伽馬刀、光子刀等治療,以避免局部病灶發展,引起半身截癱。因此,患者千萬不要迷信“新技術”,或聽信其他患者的“經驗”,而應相信醫生,認真聽取醫生的治療意見,必要時可和醫生共同商討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