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芳,陳 敏
古籍、檔案在搶救與修復時,由于修復理念、設備、技術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致使技術操作不統一、選用材料不一致、修復流程因人而異、修復質量無法評估等,從而導致修復工作簡化、操作不規范、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甚至由于修復措施不當,使古籍、檔案受到二次傷害。凡此種種做法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正確引導,如果修復流程沒有質量規范,那么搶救修復古籍檔案的目的和意義則不可能真正實現。近年圖書檔案部門重視修復標準化建設,研究和制定了一些相關標準,此舉對規范修復流程和提高修復質量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長期以來,古籍、檔案修復技術基本依靠經驗操作和主觀評價,其實現是主觀意志、經驗、設備、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年代,對修復原則、修復目的理解不同,修復方法、修復選材、工作流程以及選用設備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地區,每位修復工作者的經驗、意識、能力、態度等有所不同,修復質量也參差不齊。對于每一件被修復古籍、檔案而言,其載體類型、破損程度、裝幀形式千差萬別,修復操作中亦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長期以來,修復過程、方法、效果和質量等很難被規范、理論化或上升為標準。此外,古籍、檔案修復是一項隨著經驗不斷積累,能力才會逐漸提高的技術,個人的感覺和經驗影響著技術的發揮和修復質量,而個人感覺和經驗有時無法用語言文字準確描述,無法量化,因此,長期以來對修復技術的考核或評估大多為主觀評價。
隨著國家保護、搶救古籍和檔案工作的開展,修復工作越來越受重視,開展范圍和規模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科學化管理修復技術,需要規范古籍、檔案修復技術的操作、流程和工藝,統一修復要求,確保古籍、檔案的搶救修復工作從經驗修復轉變為科學修復,從技術性修復轉變為技術加管理性修復,從重視數量考核逐漸轉向重視質量考核,由古籍、檔案修復技術的規范和標準化建設帶動古籍、檔案保護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
保證古籍修復質量的前提和科學評估修復技術的依據是:使用的搶救修復方法是否有利于古籍、檔案的長久保存與保護;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搶救修復古籍的過程是否嚴格按標準進行;修復材料是否合格;修復技術與質量是否達到要求等。在實際工作中,出于多種原因,發生許多因修復質量問題而導致古籍、檔案二次受損的現象,如修復后字跡洇化、擴散、生霉長蟲、失去原貌等。二次破壞較原件的破損更嚴重,有些損壞甚至是不可逆的、無法恢復的。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是監督、提高修復水平的途徑,是減少“保護性破壞”的需要。古籍、檔案修復后因無評價方法,難以評估其修復質量。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要么不進行質量評估,要么評估非常簡單、形式化。過去一直沿襲下來的質量評估主要依靠經驗,經驗是主觀評價的基礎,技術實施的好壞與經驗豐富與否息息相關。古籍、檔案修復的質量控制可以基于標準的要求進行,也可以借鑒標準中的規定進行對比檢查。因此,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是加強修復技術科學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古籍、檔案保護標準建設從1983 年開始,修復標準建設始于2000 年。近些年來,為了將保護技術發展與建設納入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的軌道,不同領域或部門相繼關注標準化建設,集中力量,不斷研究和總結,依據實際情況解決修復實踐中的專門或突出問題。
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建設從行業標準建設開始,逐漸上升為國家標準,如《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 于2006 年首先由文化部頒布為行業標準,2008 年轉為國家標準(GB/T 21712- 2008)。近年我國制定了與修復相關的主要標準有《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 25- 2000)、《歷史圖牒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 37- 2008)、《古籍普查規范》 (WH/T21-2006)、《古籍特藏破損程度定級標準》(WH/T 22- 2006)、《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WH/T 23- 2006,GB/T 21712- 2008)。其 中《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 25- 2000)是國家檔案局于2000 年頒布的檔案行業標準,主要是將過去修裱技術中一些無法量化的程序進行定量規定,比如修裱所使用的漿糊濃度,過去完全憑修復人員的手感,最多描述為稠漿糊或稀漿糊,而在此標準中對漿糊濃度進行了規定。該標準適用于各類紙質檔案的手工修裱。《歷史圖牒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 37- 2008)是國家檔案局于2008 年頒布的檔案行業標準,規定了手工修裱歷史圖牒的基本原則、質量要求、工具設備、環境要求和操作程序,特別是對手工修裱的工序、修裱材料和黏合劑的質量、修裱的技術及其效果、修裱室的環境條件都作了明確、詳細的規定,適用于各類檔案及歷史圖牒的修復?!豆偶詹橐幏丁?WH/T21- 2006)是文化部2006 年頒布的圖書行業標準,規定古籍普查時需要了解古籍形式、保存現狀、保管條件等內容,適合全國古籍保護單位進行數量不大的調查。對于數量大的古籍或檔案普查,該標準沒有涉及到抽樣量選擇、調查結果的統計等問題?!豆偶夭仄茡p程度定級標準》(WH/T 22- 2006)是文化部2006 年頒布的圖書行業標準。該標準按紙張老化程度,如PH 值、破損面積、霉蝕、蟲蛀、絮化、紙張泛黃程度等將古籍破損狀況分為五級,一級為最嚴重,五級為最輕。該標準沒有考慮古籍的價值、保存年代、稀缺性等因素。在實際的搶救修復中,不但要考慮紙張的破損等級,還要考慮古籍、檔案的價值等,以便制定修復先后順序對瀕危古籍進行及時搶救。目前檔案部門還沒有檔案破損定級標準,在實際修復工作中可以參照《古籍特藏破損程度定級標準》(WH/T22- 2006)規定,但鑒于古籍與檔案的區別,比如裝幀形式、保存目的等,應盡快出臺《檔案破損程度定級標準》?!豆偶迯图夹g規范與質量要求》(WH/T23- 2006,GB/T 21712- 2008)是第一項針對古籍修復操作方法、修復流程、修復質量而制定的標準。該標準針對不同版本、不同裝訂形式的古籍從修復方法、修復材料的選擇、托補技術、干燥、裁切、裝訂、修復技術質量、修復后古籍外觀等都作了規定。其最大特點是對過去憑經驗操作的修復過程和方法做了一定程度的規范,對修復質量有了量化的規定,比如線裝書訂線后各線段連在一起應成為一條直線,不應歪斜,誤差±1mm,尤其對中國古籍一些特殊版本的修復和裝訂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該標準偏重于古籍修復,部分內容對檔案不完全適用。
國際標準和其他國家在圖書、檔案修復方面的標準研究主要有:
信息和文獻工作、檔案和圖書館用圖書、檔案和其它紙類文獻的裝訂要求、方法和材料(DIN 33902- 2004);
文獻保護用修復和有關處理方法、推薦方法(BS 4971- 2002);
文件與文獻修復技術(2008 美國佛羅里達州檔案館);
裝訂檔案用皮革規范(BS 4971- 2002);
用于固定圖書館資料上標簽的膠布(Z39 SC RR);
圖書館和檔案館長期保存的印刷型論文的載體加工(Z39 SC QQ)。
這些標準從不同的方面對檔案圖書修復技術、過程、方法、材料等進行了規定,有些涉及到技術參數和質量要求,有些是針對某一特殊材料的規定。
現行頒布的古籍、檔案修復標準對實際工作起到一定規范作用,但要對修復工作進行全流程、全方位的規定還需要不斷補充和完善各類標準。由于中國古籍、歷史檔案的裝幀形式層出不窮,因此在修復時急需制定相應的標準,將實際工作與研究中通用的、關鍵的技術和普遍認可的保護方法轉化為技術標準。
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需要規定修復過程中每一步驟的具體要求和每個單獨技術,其中包括接粘技術要求、粘合劑要求、修復用紙要求、托補技術要求、干燥要求、裁切要求、裝訂要求、修裱技術質量規定、修復后古籍檔案外觀要求、修復技術質量等級、搶救修復質量檢驗方法等內容。修復標準體系的建設要基本覆蓋整個修復內容、技術和管理,要符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
標準體系是一個整體框架,是對修復標準化建設的整體研究和頂層設計,它包括兩部分任務,一是加快加強缺失標準制定工作;二是修訂目前修復技術標準。修復工作涉及方法、流程、材料、工具、質量等,目前在標準化建設方面,仍有很多工作尚未開展,如洇化字跡檔案的修復、檔案圖書污漬的清洗、圖書檔案修復材料與工具的規定、不同裝幀形式古籍、檔案的重裝等都沒有明確規定。
古籍、檔案修復標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因此,應受到實踐的檢驗,并不斷完善。修復標準涉及到的操作流程、方法、選材、技術要求等需要有普適性、中立性和可實現性。
普適性是指一般操作者在正常條件下經過正規培訓和一段時間訓練能達到的技術要求。它不可能將所有修復中遇到的特殊情況都包括在內,尤其是一些不常見的破損古籍、檔案,需要特殊的處理方案和專門的技術。修復標準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術準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修復標準應定位為古籍檔案修復中普遍的技術要求。
古籍、檔案修復標準要保證中立性。中立性是指既不能將標準定得太高,又不能將標準定得太低,否則不能滿足相關質量的要求。定得太高,偏離實際操作,技術人員很難達到要求,標準變成紙上談兵的條款而無法遵循,失去了制定標準的目的和意義;定得太低,則失去了古籍檔案搶救修復的意義,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延長古籍檔案壽命。中立性要求技術指標應符合實際情況,操作中既有約束、又有靈活性。對于實踐中常使用、需求很強烈但很難進行規定的標準可將其內容采用指南、建議等形式進行規范,并納入標準體系之中。
古籍、檔案修復標準在制定過程中應該重視實用性。標準對修復過程和技術進行分解,對每一步驟和過程都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一是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目前有些標準的內容說明較為籠統,“約”“不少于”“盡量”等字眼出現頻率過高;二是盡量詳細。修復技術涉及很多步驟和具體操作,對每一步驟的規定越具體,操作起來則越容易,因此,不能因為操作步驟太詳細、太繁雜而不在標準中體現出來,也不能因為感覺經驗不好描述而不在標準中規定。

圖1 圖書檔案修復技術標準體系
標準需要及時修訂完善。一是技術發展,有些標準內容涉及的技術已過時或技術參數不合適了,需要及時調整;二是在標準推廣應用過程中,發現某些內容沒有涉及,或內容有偏差、不完整,需要及時補充和完善?,F頒布的5 項古籍檔案修復標準都已超過5 年,早應該進行修訂了。
現如今,古籍檔案修復技術逐漸從無標準、無規定走向有標準、有規定,標準的制定和不斷探究對規范修復技術和方法的作用至關重要,對提高修復管理和科學評估提供了參考和依據。目前頒布的5 項行業和國家修復標準對實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參考、指導和規范作用,但仍欠缺專門技術的規定和要求,因此需要加強修復標準體系的研究,加快缺失標準的建設,完善現有標準。除開展行業標準建設外,還需要加強國家標準建設和國際標準建設,以整體推動古籍檔案修復工作的標準化進程。
[1] 張美芳.文獻遺產保護技術管理理論與實踐[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 張美芳.檔案保護技術戰略評估實現的研究[J].檔案學研究,2009(1):54- 58.
[3] 安小米,等. 基于ISO15489 的文件檔案管理核心標準及相關規范[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 曾媚.試論我國檔案保護標準體系的構建[J].湖北檔案,2007(9):21- 24.
[5] 崔淑霞.論我國檔案保護技術標準的體系建設[J].檔案學通訊,2007(1):62- 67.
[6] 林苾芾. 切實可行的檔案保護標準的制定勢在必行[J].檔案學研究,2007(4):61- 63.
[7] 劉靜一.美國檔案和手稿保護標準及其制定組織概述[J].檔案學研究,1994(3):82- 87.
[8] 安素琴.檔案標準化工作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檔案學研究,2001(3):3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