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梅+王景
摘要 :
通過數據對比和趨勢分析,對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和研究,并對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申請、產學研結合、管理體系及從業人員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從增強創新能力的角度,結合我國高校知識產權體系,提出在科學研究、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成果的應用及管理、產學研合作機制及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方面,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并指出我國高校應該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加強質量控制和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健全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知識產權;日本高校;創新能力;產學研;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6-0082-07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in Japan
GAO Yanmei,WANG Jing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Yunnan,China)
Abstract: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Japanese universities are expounded through data comparison and tre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n the Japanese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pplication,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analysis.Compared with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tent application and resul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production,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cultivation,which can be adop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encourage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ent applications of training,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mpro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our country.
Key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Japanese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bility;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experience
日本是成功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知識產權大國及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2012 年3 月,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公布了《國家創新能力評估報告》。報告從七個評估項入手,分析了全球55個國家的創新能力,通過對評估結果的加權分析,對各國創新能力按照“高”“中高”“中低”和“低”四個檔次做出總體評價,日本為“高”<sup>[1]</sup>。作為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日本高校在推動國家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了重要推動作用。這跟在整個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實施及創新能力培育過程中,政府加大高校科研投入、促進知識產權發展有著重要關系。知識產權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的創新,在日本科學研究領域,高校大約占有科研人員的37%、研究經費的20%等大部分資源
數據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要覽(2013年版)。
,這極大地促進了高校創新能力及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一、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發展的基本經驗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經濟發展進入了低迷期。同時,以中國、韓國等為中心的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異軍突起,在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給日本帶來了極大壓力,受此影響,日本國際競爭力較之以前有所下降。加上國土面積較小、資源稀缺、人力資源成本高,政府意識到要想重振經濟,必須將知識產權的創造和利用提高到戰略性的高度,以此創造出更多財富。而且,在2000年以后,很多國家意識到利用知識產權,除了可以推動國家創新能力外,還可以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世界范圍內圍繞知識產權的糾紛日益增多。為了在新一輪知識產權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日本政府在社會各層面切實推進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及其具體措施的同時,對高校知識產權發展加大了政策扶持和激勵。在知識產權創造上,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占有國家大部分科研資源的大學,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這種認識下,日本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的很多高校設置大學知識產權本部(大學里負責知識產權創造、取得、管理、應用的專門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 (Technology License Organization,簡稱TLO)、向各大學派遣知識產權顧問,實施專利費、審查費等減免措施。日本主要綜合性大學都在積極推進大學的知識產權本部建設,這是近年來日本政府一貫倡導的“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在高校的具體體現<sup>[2]</sup>,在一系列知識產權措施及科研政策的推動下,日本高校知識產權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一)知識產權發展勢頭強勁
在政府科研經費、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很多大學都致力于科學研究并積極進行發明創造和專利申請,在知識產權的取得上獲得了不俗的成績,而且,持有的知識產權質量都比較高。
1.科研項目及專利申請情況。隨著近年來產學合作的推進及技術發明公開的進展,大學內合作研究(和國內外企業、獨立行政法人、其他公益法人、地方公共團體、外國政府機關等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受國內外企業、其他獨立行政法人、公益法人、地方公共團體、外國政府機關等委托,獨立進行研究)項目逐漸增加,研究經費也在不斷增加。其研究實情變化情況如圖1、圖2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日本文部省“2007—2012年大學協同創新實施狀況調查”數據整理。
另一方面,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專利申請也在逐漸增多。從大學專利申請的件數來看,2002年還比較少,只有2000件左右,但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后,申請數量激增,2005年超過了7300多件,2007年申請件數達到了頂峰,之后有逐漸放緩的趨勢,但都保持在6500件以上。專刊申請件數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14年大學產學合作實施狀況調查數據整理。
2.專利申請公開件數及PCT國際申請情況。從2013年國內專利申請公開件數來看
數據來源:日本專利廳《2014年專利行政年度報告書》。
,以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為首的這些學科發展勢頭強勁及科研實力比較強的學校,分別以272件、249件、214件位列全國高校的前三位。排名前10名的大學專利申請公開件數超過了全國所有大學公開件數總和的30%。
從全世界范圍內各國大學PCT國際申請公開件數來看
數據來源:根據2014年3月15日WIPO官方網站新聞“US and China Drive International Patent Filing Growth in Record-Setting Year”的研究項目“Top PCT applicants”整理。
,排名前30位的主要是以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為首的一批美國著名大學。日本有5所大學位列其中,分別是東京大學76件,排名第15位;東北大學59件,排名第22位;京都大學58件,排名第23位;大阪大學及九州大學都是以52件的成績并列排在第27位。而中國只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以77件、62件位列第14名和21名。
3.知識產權持有情況。日本很多大學不但在知識產權的數量上取得了很大成績,而且,持有的知識產權質量都比較高,大部分知識產權都是國內專利及國外專利,這兩項加起來大約占全部知識產權總數的95%,但商標(3%)、實用新型(1%)、外觀設計、著作權、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其他知識產權所占的比例較小
數據來源:日本專利廳《2013年專利行政年度報告書》。
。另外,由于在科學研究和知識產權的研發及創造階段,很多大學都是跟企業聯合,協同創新,合作研究。因此,很多專利申請也是聯合申請,共同占有知識產權。在國內專利中,大學單獨占有及和企業共同占有的比例基本一樣;而在國外專利中,大學單獨為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比例大約只占39%左右。分析其原因,在于申請國外專利時,申請費、注冊費、維持費等所需費用均較高,致使大學單獨申請的比例較低,大部分是和企業共同占有知識產權。
4.專利實施情況。日本早在2006年《知識產權推薦計劃》中就提出積極推動大學為科研中心,并促使科研成果向民間及企業轉讓或許可,為此而提出組建更多的科研成果轉讓中介機構,政府對這些機構給予財政和稅收方面的支持<sup>[3]</sup>,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7年以后,專利實施(包括專利許可或轉讓等相關內容)件數一直都在增長,到2012年的5年時間,大約增長了2.5倍。另外,從專利實施的收入來看,5年間雖然時有回落,但總體上也呈增加態勢,2012年的專利實施收入跟前年度相比,大約增加了4.7億日元,增長了42.7%。如圖4所示
(二)產學、產學官合作及地域合作緊密
在日本,“產學、產學官合作”這個概念類似于我國目前的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等,一直以來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甚至把其當作增強高校及國家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比較重視與地方企業的合作,不僅是與大企業,而且與各類型中小企業的合作也得到較高重視。成立專業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是日本推行高校知識產權應用戰略、成功實施產學、產學官合作的一大亮點。早在1998年,日本就制定了《大學等技術轉移促進法》,目的是促進大學研發成果更好、更快地向企業轉移。因為該法主要規定了技術轉移機構的性質、地位等,又被稱為技術轉移法<sup>[4]</sup>。通俗地講,技術轉移機構類似于專業的提供技術的中介機構,高校科研活動中產生的創新技術,通過專利申請,獲得知識產權后經過市場孵化和營銷,以專利許可或轉讓的形式向地方各類型企業或政府提供技術。技術轉移機構以簽約形式獲得專利經營權,通過市場營銷策略將專利轉讓給企業,從而實現專利的有效利用 <sup>[5]</sup>。該法的制定及實施使得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在實施技術轉移時職責明確、有法可依,大大提高了高校知識產權的利用率;同時,還可以避免知識產權多頭管理、利益分配模糊等問題,極大地促進了產學、產學官合作的力度,提高了高校技術向地方企業轉化的精準度和緊密度。
除為了提升創新能力外,日本對產學合作的高度重視還源于要擺脫持續的經濟低迷。因此,僅靠技術轉移機構實施技術轉移是遠遠不夠的,產學合作離不開各類專業的中介機構,為了使高校研發的創新成果成功地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在各個環節還有不同的中介機構、進行商業化運作。目前,除技術轉移機構外,還有整合技術與企業需求的產業合作辦公室、提供商業層面支持的創業輔導機構、提供作業場地與商業設施的科學園區以及風險投資、人力中介及律師服務等<sup>[6]</sup>。
另外,在推進和地方的合作過程中,除眾所周知的產學、產學官、地域合作之外,根據地區需要,“產學金”合作也是一大特色。“產學金”是指企業、大學、金融機關三方面,金融機關對和大學進行合作研究的中小企業給予研究經費、周轉資金等支持,地方企業在和大學研究機構或單個教職員工致力于應用研究的同時,成立大學研究基金,對大學給予研究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目前日本高校在產學合作方面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 將高校創新能力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結合在一起。
(三)管理體系及機構健全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知識產權,從最開始的發明創造到最終的技術轉移,每一個環節都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具體的部門來負責。具體到高校來說,雖然管理機構的設置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目前日本各個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還是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基本都是組建大學校長直接領導下的知識產權本部或知識產權產學合作推進本部(具體叫法因校而異),本部長通常直接由副校長或理事來擔當。本部下設企劃管理部門、知識產權部門、產學合作部門外,通常還會根據需要設知識產權審查委員會、運營委員會和風險投資審查委員會。知識產權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某項專利是否具有學校申請資格,運營委員會通常負責技術轉移時各方利益審查,風險投資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風險投資企業的設立等,每個部門都有明確的職能及分工。
(四)從業人員數量充足、素質良好
基于完善的管理組織體系,日本各大高校知識產權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主要管理人員都擁有法學、經濟學、工學背景,多數具有碩士或研究生學歷。在調查的大學中,從事知識產權及相關工作的人數大多從3人到幾十人不等,也有極個別學校校內只有1人專門負責,更多的是與企業知識產權人員及科研人員合作開展工作。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大學比較多,40人以上的也有幾所,其中最多的是東京大學,其產學合作總部從事相關工作人員多達41人,加上技術轉移機構和東京大學優勢資本株式會社(UTEC)人員20余人,總計達60多人。 另外,大約70%的大學除管理體系內工作人員外,還專門另設專利負責人及技術轉移負責人數據來源:日本專利廳《2013年專利行政年度報告書》以及高校產學合作實施狀況調查。。
工作人員大致分為兼職、專職全勤、專職非全勤三類,三者之間的比例基本上一致,但對從業人員都有具體的資格要求,除專業背景及學歷外,一般要求還要具備以下條件之一:具有企業科研經驗及知識產權工作經驗;在國家及省部級行政機關擁有突出科研業績或知識產權工作經驗者;在大學從事科學研究或在大學的知識產權部門及產學合作部門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具有專利代理人資格或專利事務所工作經驗者;具有在金融機構、智庫、發明協會、中小企業調查、工程技術、知識產權及產學合作相關工作經驗者。工作人員的專業背景和任職資格要求為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五)激勵機制有效、利益分配合理
日本各個大學的領導都比較重視知識產權,普遍認為,一個大學的知識產權制度的立足點,就在于順應既有的知識產權架構,探尋本校知識產權發展的有限空間,把保護創新和激勵創新置于學校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把保護學校研發活動中產生的科技創新成果當作提高學校世界競爭力的武器之一。在這種氛圍下,大學從上到下各層面、各部門及各研究室都充滿了知識產權創造的積極性。同時,在這種意識的帶動下,最直接的就是各校都制定了詳細的知識產權轉讓或許可收入分配辦法。當取得轉讓成果、商標獲得效益時,扣除必需的經費,計算出分配總金額后,再按規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在所有高校中,分配給發明者的比例最少的學校為40%,最多的達80%,50%及以上的占了90%數據來源:日本專利廳《2014年專利行政年度報告書》以及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狀況調查。。
二、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發展經驗對我國高校的借鑒啟示
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高校的作用至關重要,如何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時下我國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在高等教育管理及體制上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我國在高校知識產權體制及管理上,也可取長補短,借鑒其先進經驗。
(一)高度重視高校科學研究及創新能力
日本高校特別是公立大學一貫以來都注重追求卓越的學術研究,加上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支持,日本著名高校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世界范圍內也處在前列。時至今日,涌現出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據最新數據統計,到2014年10月,日本已經有22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該獎的19人當中,就有13人的研究工作是在高校完成的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科學研究的進步,必然促進創新能力的增強,并與知識產權的發展必然聯系在一起;同時,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學校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兩者之間是是相輔相成的。我國各級政府應該把對科學研究及創新能力的重視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在政策及資金上對高校加以扶持,各高校除致力于科學研究之外,還應積極推行科研成果產業化、社會化,謀求學校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鼓勵專利申請與加強質量控制并重
近年來,專利申請量成為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在追求專利數量的利益驅動下,低質量的專利在各地蔓延。到2012年,在中國有效專利中,“高質量”的發明專利只占15.7%,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各占49.5%和34.8%<sup>[7]</sup>。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重要科研機構的高校,也出現了類似情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的考核及綜合實力排名中,專利也是一個主要指標,再加上學校內部對教師的考核與職稱評定也與專利緊密掛鉤,使得高校專利申請質量堪憂。一般認為,在專利申請中,發明獲權率是判斷專利質量高低的一個主要因素,發明獲權率越高,說明專利質量越高。從2014年排名情況看,即使在全國高校專利授權排行前10位的高校中,除在技術創新上占優勢的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發明獲權率超過60%以外,其它的發明獲權率都只在40%左右,其余排在10名以后的高校情況更不容樂觀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信息數據庫檢索數據統計得出,檢索截止日期:2014年11月。
。
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及知識產權激勵政策的推進,日本很多大學專利申請件數一直在穩步增長,知識產權成果也在不斷增多,但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是在申請專利時學校不是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在決定某項發明是否由學校申請專利時,會經過嚴格的評審程序,評審時主要以相關領域及產業界的技術工程師及專利分析師的意見為導向,以是否會產生可預見的經濟效益為準則。持有專利不作為發明人職稱評定的充要條件,但獲取經濟效益后會給予發明人豐厚的報酬,以確保專利質量。這樣取得的知識產權不僅質量很高,容易轉化為經濟效益,而且,避免了一部分教職員工為評職稱盲目申請一些低質量的專利,從而從整體上促進大學的創新能力及競爭力。
(三)優化資源配置,組建專業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
日本高校在研發過程中都積極利用大學及企業的各自優勢,甚至很多研究采用企業主導型模式。從成果的研發階段到成果的轉化和實施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在成果產生前就對成果的主體與受體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奠定了成果產業化的良好基礎;同時,制定專門的技術轉移法、組建技術轉移機構,指定專利流通顧問,以促進大學研究成果向企業轉移。在提高產學合作力度及效率方面,除借鑒以上模式外,我國高校在推行產學合作、協同創新過程中還可以采取相關專業人才委培、科研項目聯合研究、研究資金及學業獎學金捐助、企業專利代理等形式;另一方面,各類企業在與高校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過程中,在推廣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擴展基礎研究成果、信息共享、技術互補、人才互通有無等方面也可以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這樣一來,高校和企業之間將會達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橫向研究及縱向研究、高校人力資源和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高度互補,相輔相成,最終促進我國高校及企業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和完善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
在政府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及相關政策的激勵下,日本高校內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各個機構分工及責任明確、把知識產權從最初的創造到后期的保護、管理及應用等每個環節都納入了管理體系中,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例如,專利管理、先行技術調查、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制定及人才培養等工作是由校內知識產權部門負責;業務聯系、案例挖掘、技術轉移、地區合作、國際合作、風險投資支援、產學合作人才等方面是由產學合作部門負責。這樣,通過校內成熟的管理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向社會實施技術轉移,促進研究成果應用,最終讓知識產權成果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只有部分高校設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很多學校的知識產權管理還和科研管理部門合并在一起,從而導致管理職能不清,專業人才缺乏。即使在設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大學,在涉及技術轉移、風險投資等方面因牽涉多方利益及技術問題,也普遍存在要么無人牽頭管理,要么多頭管理、管理職責不清、互相推諉、人才匱乏及管理法律依據欠缺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創新的積極性。近年來,雖然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有了飛速的增長,但高校專利轉化率卻低于5%<sup>[8]</sup>。為此,我國高校應借鑒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方面的經驗,構建并完善相應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增強學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五)依法制定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成果激勵機制,鼓勵科研創新
在科研創新中,人的素質和創造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建立專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特長的激勵機制,是高校科學研究及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日本高校在知識產權創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給予發明人及其團隊不同程度的獎勵,鼓勵研發活動及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其次,在獲得知識產權后,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物質利益激勵,基于此,日本大學內部都有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及分配比例,使參與發明創造的人或部門獲取豐厚的利潤。
我國很多高校因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或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在知識產權激勵政策上還存在執行不力、難以操作以及缺少法律依據等現象,使得高校知識產權收入分配時常陷入各種糾紛之中,甚至有的因無專業部門管理,致使發明人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而有的因多頭管理使得知識產權成果收入難以分配,無法操作,挫傷了高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我國高校可借鑒日本經驗,建立切實可行的、有可操作性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除在知識產權創造每個環節上給予獎勵外,還應在收入分配比例上向發明者大幅度傾斜,從根源上鼓勵科研創新,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六)加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和廣度
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在研發、應用、保護、管理的各個階段,都涉及到經濟、法律、自然科學、外語等各方面的知識,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較高要求。日本高校對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人員都設置較高的專業要求和具體的從業條件,而且,在知識產權本部下設的知識產權部門和產學合作部門都明確具有人才培養職能。
我國高校目前在知識產權工作的各個環節上都非常缺乏對口人才,且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碩士及以上層次的專業人才相當匱乏。為此,可借鑒日本經驗,除了在高校內部開設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外,利用產學合作吸收、互派人員、通過合作研究及知識產權部門培養等形式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另外,基于知識產權學科的交叉性,專業人才培養除本科教育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層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培養復合型、創造性人才為根本目標;同時,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最終要以培養優秀的司法人才特別是既懂法學又懂自然科學技術及經濟管理、并有較強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高校自身培養,產學合作吸收及合作研究培養、海外派遣等多種形式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專業人才,保證優質充足的人力資源,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升我國高校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燕.從中、日兩國的比較看國家創新能力[J].紅旗,2012(12) :14-15.
[2]金永紅,慈向陽.日本大學知識產權戰略及其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5):83-85.
[3]葉強.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借鑒意義[J].經濟縱橫,2007(6):64-65.
[4]劉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與我國借鑒[J].中國軟科學,2013(8):26-33.
[5]姜曉燕.日本的知識產權創新戰略[J].國際資料信息,2007(8):30-32.
[6]嚴圣禾. 產學合作提高日本創新能力[N]. 光明日報,2005-12-02(12).
[7]袁曉彬.中國專利大躍進:數量井噴質量低劣[EB/OL].(2014-06-24)[2014-11-21]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zhuanli0624.html.
[8]黃亦鵬,劉鑫.國內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現狀及前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5):96-99.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信息數據庫檢索數據統計得出,檢索截止日期:2014年11月。
。
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及知識產權激勵政策的推進,日本很多大學專利申請件數一直在穩步增長,知識產權成果也在不斷增多,但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是在申請專利時學校不是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在決定某項發明是否由學校申請專利時,會經過嚴格的評審程序,評審時主要以相關領域及產業界的技術工程師及專利分析師的意見為導向,以是否會產生可預見的經濟效益為準則。持有專利不作為發明人職稱評定的充要條件,但獲取經濟效益后會給予發明人豐厚的報酬,以確保專利質量。這樣取得的知識產權不僅質量很高,容易轉化為經濟效益,而且,避免了一部分教職員工為評職稱盲目申請一些低質量的專利,從而從整體上促進大學的創新能力及競爭力。
(三)優化資源配置,組建專業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
日本高校在研發過程中都積極利用大學及企業的各自優勢,甚至很多研究采用企業主導型模式。從成果的研發階段到成果的轉化和實施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在成果產生前就對成果的主體與受體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奠定了成果產業化的良好基礎;同時,制定專門的技術轉移法、組建技術轉移機構,指定專利流通顧問,以促進大學研究成果向企業轉移。在提高產學合作力度及效率方面,除借鑒以上模式外,我國高校在推行產學合作、協同創新過程中還可以采取相關專業人才委培、科研項目聯合研究、研究資金及學業獎學金捐助、企業專利代理等形式;另一方面,各類企業在與高校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過程中,在推廣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擴展基礎研究成果、信息共享、技術互補、人才互通有無等方面也可以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這樣一來,高校和企業之間將會達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橫向研究及縱向研究、高校人力資源和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高度互補,相輔相成,最終促進我國高校及企業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和完善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
在政府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及相關政策的激勵下,日本高校內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各個機構分工及責任明確、把知識產權從最初的創造到后期的保護、管理及應用等每個環節都納入了管理體系中,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例如,專利管理、先行技術調查、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制定及人才培養等工作是由校內知識產權部門負責;業務聯系、案例挖掘、技術轉移、地區合作、國際合作、風險投資支援、產學合作人才等方面是由產學合作部門負責。這樣,通過校內成熟的管理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向社會實施技術轉移,促進研究成果應用,最終讓知識產權成果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只有部分高校設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很多學校的知識產權管理還和科研管理部門合并在一起,從而導致管理職能不清,專業人才缺乏。即使在設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大學,在涉及技術轉移、風險投資等方面因牽涉多方利益及技術問題,也普遍存在要么無人牽頭管理,要么多頭管理、管理職責不清、互相推諉、人才匱乏及管理法律依據欠缺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創新的積極性。近年來,雖然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有了飛速的增長,但高校專利轉化率卻低于5%<sup>[8]</sup>。為此,我國高校應借鑒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方面的經驗,構建并完善相應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增強學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五)依法制定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成果激勵機制,鼓勵科研創新
在科研創新中,人的素質和創造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建立專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特長的激勵機制,是高校科學研究及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日本高校在知識產權創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給予發明人及其團隊不同程度的獎勵,鼓勵研發活動及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其次,在獲得知識產權后,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物質利益激勵,基于此,日本大學內部都有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及分配比例,使參與發明創造的人或部門獲取豐厚的利潤。
我國很多高校因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或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在知識產權激勵政策上還存在執行不力、難以操作以及缺少法律依據等現象,使得高校知識產權收入分配時常陷入各種糾紛之中,甚至有的因無專業部門管理,致使發明人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而有的因多頭管理使得知識產權成果收入難以分配,無法操作,挫傷了高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我國高校可借鑒日本經驗,建立切實可行的、有可操作性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除在知識產權創造每個環節上給予獎勵外,還應在收入分配比例上向發明者大幅度傾斜,從根源上鼓勵科研創新,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六)加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和廣度
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在研發、應用、保護、管理的各個階段,都涉及到經濟、法律、自然科學、外語等各方面的知識,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較高要求。日本高校對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人員都設置較高的專業要求和具體的從業條件,而且,在知識產權本部下設的知識產權部門和產學合作部門都明確具有人才培養職能。
我國高校目前在知識產權工作的各個環節上都非常缺乏對口人才,且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碩士及以上層次的專業人才相當匱乏。為此,可借鑒日本經驗,除了在高校內部開設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外,利用產學合作吸收、互派人員、通過合作研究及知識產權部門培養等形式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另外,基于知識產權學科的交叉性,專業人才培養除本科教育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層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培養復合型、創造性人才為根本目標;同時,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最終要以培養優秀的司法人才特別是既懂法學又懂自然科學技術及經濟管理、并有較強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高校自身培養,產學合作吸收及合作研究培養、海外派遣等多種形式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專業人才,保證優質充足的人力資源,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升我國高校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燕.從中、日兩國的比較看國家創新能力[J].紅旗,2012(12) :14-15.
[2]金永紅,慈向陽.日本大學知識產權戰略及其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5):83-85.
[3]葉強.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借鑒意義[J].經濟縱橫,2007(6):64-65.
[4]劉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與我國借鑒[J].中國軟科學,2013(8):26-33.
[5]姜曉燕.日本的知識產權創新戰略[J].國際資料信息,2007(8):30-32.
[6]嚴圣禾. 產學合作提高日本創新能力[N]. 光明日報,2005-12-02(12).
[7]袁曉彬.中國專利大躍進:數量井噴質量低劣[EB/OL].(2014-06-24)[2014-11-21]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zhuanli0624.html.
[8]黃亦鵬,劉鑫.國內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現狀及前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5):96-99.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信息數據庫檢索數據統計得出,檢索截止日期:2014年11月。
。
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及知識產權激勵政策的推進,日本很多大學專利申請件數一直在穩步增長,知識產權成果也在不斷增多,但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是在申請專利時學校不是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在決定某項發明是否由學校申請專利時,會經過嚴格的評審程序,評審時主要以相關領域及產業界的技術工程師及專利分析師的意見為導向,以是否會產生可預見的經濟效益為準則。持有專利不作為發明人職稱評定的充要條件,但獲取經濟效益后會給予發明人豐厚的報酬,以確保專利質量。這樣取得的知識產權不僅質量很高,容易轉化為經濟效益,而且,避免了一部分教職員工為評職稱盲目申請一些低質量的專利,從而從整體上促進大學的創新能力及競爭力。
(三)優化資源配置,組建專業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
日本高校在研發過程中都積極利用大學及企業的各自優勢,甚至很多研究采用企業主導型模式。從成果的研發階段到成果的轉化和實施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在成果產生前就對成果的主體與受體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奠定了成果產業化的良好基礎;同時,制定專門的技術轉移法、組建技術轉移機構,指定專利流通顧問,以促進大學研究成果向企業轉移。在提高產學合作力度及效率方面,除借鑒以上模式外,我國高校在推行產學合作、協同創新過程中還可以采取相關專業人才委培、科研項目聯合研究、研究資金及學業獎學金捐助、企業專利代理等形式;另一方面,各類企業在與高校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過程中,在推廣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擴展基礎研究成果、信息共享、技術互補、人才互通有無等方面也可以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這樣一來,高校和企業之間將會達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橫向研究及縱向研究、高校人力資源和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高度互補,相輔相成,最終促進我國高校及企業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和完善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
在政府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及相關政策的激勵下,日本高校內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各個機構分工及責任明確、把知識產權從最初的創造到后期的保護、管理及應用等每個環節都納入了管理體系中,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例如,專利管理、先行技術調查、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制定及人才培養等工作是由校內知識產權部門負責;業務聯系、案例挖掘、技術轉移、地區合作、國際合作、風險投資支援、產學合作人才等方面是由產學合作部門負責。這樣,通過校內成熟的管理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向社會實施技術轉移,促進研究成果應用,最終讓知識產權成果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只有部分高校設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很多學校的知識產權管理還和科研管理部門合并在一起,從而導致管理職能不清,專業人才缺乏。即使在設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大學,在涉及技術轉移、風險投資等方面因牽涉多方利益及技術問題,也普遍存在要么無人牽頭管理,要么多頭管理、管理職責不清、互相推諉、人才匱乏及管理法律依據欠缺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創新的積極性。近年來,雖然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有了飛速的增長,但高校專利轉化率卻低于5%<sup>[8]</sup>。為此,我國高校應借鑒日本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方面的經驗,構建并完善相應管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轉讓和流通,提高知識產權利用率,增強學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五)依法制定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成果激勵機制,鼓勵科研創新
在科研創新中,人的素質和創造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建立專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特長的激勵機制,是高校科學研究及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日本高校在知識產權創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給予發明人及其團隊不同程度的獎勵,鼓勵研發活動及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其次,在獲得知識產權后,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物質利益激勵,基于此,日本大學內部都有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及分配比例,使參與發明創造的人或部門獲取豐厚的利潤。
我國很多高校因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構或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在知識產權激勵政策上還存在執行不力、難以操作以及缺少法律依據等現象,使得高校知識產權收入分配時常陷入各種糾紛之中,甚至有的因無專業部門管理,致使發明人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而有的因多頭管理使得知識產權成果收入難以分配,無法操作,挫傷了高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我國高校可借鑒日本經驗,建立切實可行的、有可操作性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除在知識產權創造每個環節上給予獎勵外,還應在收入分配比例上向發明者大幅度傾斜,從根源上鼓勵科研創新,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六)加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和廣度
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在研發、應用、保護、管理的各個階段,都涉及到經濟、法律、自然科學、外語等各方面的知識,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較高要求。日本高校對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人員都設置較高的專業要求和具體的從業條件,而且,在知識產權本部下設的知識產權部門和產學合作部門都明確具有人才培養職能。
我國高校目前在知識產權工作的各個環節上都非常缺乏對口人才,且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碩士及以上層次的專業人才相當匱乏。為此,可借鑒日本經驗,除了在高校內部開設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外,利用產學合作吸收、互派人員、通過合作研究及知識產權部門培養等形式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另外,基于知識產權學科的交叉性,專業人才培養除本科教育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層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培養復合型、創造性人才為根本目標;同時,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最終要以培養優秀的司法人才特別是既懂法學又懂自然科學技術及經濟管理、并有較強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高校自身培養,產學合作吸收及合作研究培養、海外派遣等多種形式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專業人才,保證優質充足的人力資源,促進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升我國高校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燕.從中、日兩國的比較看國家創新能力[J].紅旗,2012(12) :14-15.
[2]金永紅,慈向陽.日本大學知識產權戰略及其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5):83-85.
[3]葉強.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借鑒意義[J].經濟縱橫,2007(6):64-65.
[4]劉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與我國借鑒[J].中國軟科學,2013(8):26-33.
[5]姜曉燕.日本的知識產權創新戰略[J].國際資料信息,2007(8):30-32.
[6]嚴圣禾. 產學合作提高日本創新能力[N]. 光明日報,2005-12-02(12).
[7]袁曉彬.中國專利大躍進:數量井噴質量低劣[EB/OL].(2014-06-24)[2014-11-21]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zhuanli0624.html.
[8]黃亦鵬,劉鑫.國內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現狀及前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