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危
飲水人人都會,但如何飲得科學、合理,其中的知識就不是人人都知道了。現代人們都講究養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科學飲水與養生密切相關。
水在人體的重要性
水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約占人體重量的65%。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幾乎都要先溶于水,才能被胃腸道吸收。人體新陳代謝、廢物排泄、體溫調節,以及各臟器系統功能的發揮、運轉等,也都離不開水。如機體缺水,大腦神經系統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人容易倦怠,反應變慢,運動能力下降,情感認知障礙;長期缺水,可致腎功能失調,增加慢性病的發生率。
專家指出,老年人每天應攝入1?500~1?700毫升水,但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每人每天的飲水量僅為1?100毫升,其中還包括飲料、茶等,明顯不足。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含水量逐漸減少,到了老年,細胞內水分比青年期減少30%~40%,這也是老年人皮膚出現皺紋、臟器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老年人更要了解科學飲水的知識,合理飲水,這是老年人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重要舉措。
科學合理的飲水時間
一般人都習慣于口渴了飲水,不渴就想不起來喝。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口渴表明體內缺水已經開始引起細胞脫水,并導致機體功能失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需要正常穩定的內環境,而內環境的穩定又依賴于體液質和量的正常,口渴時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已經遭到了破壞。因此,應當養成定時喝水的良好習慣,到時候即使不渴也要喝水。這對保持身體健康和長壽十分重要。
晨起空腹飲一杯溫開水??人在夜間睡眠時,從尿、呼吸、皮膚中消耗了大量水分,晨起時處于生理性缺水狀態。據估測,人體一晚上流失的水分至少450毫升。晨起飲水很快被腸黏膜吸收入血,可以有效增加血容量,稀釋血液;又可使血管擴張,有助于降低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水可刺激胃腸道蠕動,同時清洗胃腸,軟化大便,防止便秘,排除胃腸道代謝產生的毒素、廢物,有利于消化道功能正常。
飯前飯后適量飲水??一般認為,飯前半小時飲水比較合適,此時飲水不僅不會影響胃酸濃度,而且空腹飲水很快被輸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能保證進食后消化液的充足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飯后1~2小時飲水,此時食物消化吸收已經接近結束,可以補充機體消耗的水分。但切記飯后不要馬上飲水,以免沖淡了消化液中的各種消化酶,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睡眠前要適量飲水??老年人由于腎功能減退,夜間尿量、次數增多,容易導致體內缺水,血液粘稠,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睡前適量飲水可增加血容量,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夜間睡眠時血流緩慢形成血栓。尤其是原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夜間起夜時應增加一次飲水,切勿因怕尿多起夜而拒絕喝水。
科學合理的飲水方法
一是因時掌握飲水時機。如飯前渴而飲水,應間隔半小時再進餐;吃水果后,間隔半小時再飲水;吃淀粉類食物后,間隔1小時再飲水;吃葷類食物后,應間隔2小時再飲水,以免飲水影響消化功能。
二是飲用溫開水最佳。從營養、衛生等角度全面考慮,以飲用溫開水為最佳。劇烈活動出汗后,應飲淡鹽水或礦泉水。不要過量飲用過濃的茶水,更不要經常以軟飲料代替飲水。
三是飲水時不宜過快、過量。飲水過快、一次飲水量過多,會加重心、腎負擔,有高血壓、心臟病、腎病和水腫的老人,更不宜過量猛飲。即便是活動后出汗,也不宜一次飲水太多。老年人飲水應掌握“未渴先飲,少量多次”的原則,以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達到養生、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