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鳳
摘 要:骨雕是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具有濃厚的草原文化風情。哈薩克族骨雕從裝飾品、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到樂器、占卜用具等種類豐富,從造型上可分為:實用生活生產用具類骨雕、精神宗教類骨雕、藝術類骨雕三大類型。
關鍵詞:草原文化 ? 哈薩克族 ? 骨雕 ? 造型特色
哈薩克族人民的繁衍生息與草原息息相關,他們向草原索取生存物質,同時也向草原寄托情感、關照自身,因此在骨雕藝術的創作中體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草原的游牧生產方式以及草原環境決定了哈薩克族的文化類型是游牧社會文化,而游牧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崇拜自然和熱愛自然。
骨雕藝術源于哈薩克族的日常生活,是傳統的造型工藝美術。它是物質生產與審美情趣完美結合的藝術產物:一件骨雕藝術品即是物質生產、工藝水平的直接反映,也體現了時代、地區、民族的審美觀念,反映出勞動者的智慧、才能和審美情趣,因此極具藝術生命力和創造力。很多骨雕造型與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衣飾骨雕、生活中的小型裝飾動物、牛羊角酒具、鞍橋、樂器、柜子等, 都巧妙運用動物骨骼雕刻、鑲嵌。
一、骨雕——草原文化的物質載體
游牧民族創造了與草原環境戚戚相關的工藝文化, 經過創新、融合、發展, 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其區域性特征非常明顯。從游牧民族工藝文化的外化形態來看, 物質載體本身—— 即制作工藝品的諸如動物骨骼、皮毛、石、木等質材, 在用途上運用于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同時游牧民族藝術的形式將物質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領域——各種工藝形式在宗教、祭祀、人生禮俗、人際交往、節慶等方面反映出整個民族群體非智力因素特征。比如各種哈薩克族骨質占卜器具、樂器、護身符等承載著哈薩克族的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和信仰。
在哈薩克族生活用品中,骨梳、骨勺和骨制馬具都十分常見。骨制箭頭既輕盈又鋒利、殺傷力更大,因此骨箭鏃決定了狩獵的方式和效率,天山南北大量出土骨箭鏃、骨馬鑣、骨別針、骨管等骨雕制品,這些充分說明骨制品在中亞草原曾經伴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發展。
哈薩克族能歌善舞,很多早期的民族樂器都是用動物骨骼制作:色不孜克(哈薩克語是“吹”的意思)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哈薩克人民譽為“心笛”;卡爾得乃,是一種聲音響亮的類似號角的長簡喇叭,據考證可能由古代西域馬上樂器骨角或銅角發展而成;阿德爾那(獨孔笛),是哈薩克族的古老樂器,長約60-70厘米,音量較大,樂器形制較卡爾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間狩獵時,用它模擬鳥的鳴囀、狼的嗥叫、駱駝的悲呼、駿馬的長嘶,在戰爭年代,哈薩克人常用阿德爾那發令沖鋒,傳遞信號,鼓舞戰斗士氣;斯爾那依、還有塔伊圖雅合——用馬蹄做的敲擊樂器等等。這些取材于獸骨的樂器體現了哈薩克族民間藝人和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
骨雕在哈薩克族是有辟邪保平安等意義的護身符,具有招財納福,帶來幸運、福運、財運等一切好運的說法,因此極受哈薩克族人民的歡迎。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在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融合了中亞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骨質的生活用具、生產用具、樂器、吉祥物等很多物品的造型都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 伴隨哈薩克民族的發展骨雕將草原生活予以物質化流傳至今。
二、早期骨雕制品造型特色
哈薩克族骨雕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骨雕的發展與石器的發展并行,早期骨雕原料主要是牛、羊、鹿、禽骨。距今3800年的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出土的遺骸在腰、腕、頸部,發現玉、骨、珠飾,頸、腕部圍飾骨、玉串珠,腰際環繞骨管以及骨別針;察吾乎溝口1號和4號墓(距今3000—2500年間)人體裝飾質地為石、骨、銅、金等飾品,裝飾在女性頸、手、耳等部位,其中一串骨珠有100多個;5號墓出土牙飾,以動物牙穿孔而成的項鏈;伊犁河流域古墓出土的骨珠、骨環也以頭部裝飾居多。距今2600年左右的扎滾魯克墓地出土大量骨制品:骨角梳,骨梳以大動物肢骨為主,大多使用牛角,透明度較好;骨帶扣、還有表面刻有三角紋、斜線紋、折線紋的骨板,骨木質弓箭。小孩的隨葬品中有19厘米長的骨勺、角杯和一些骨珠。①專家推測大概這些胸飾、腰飾、頸飾、腳飾、手飾都有護身符的功能,只是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文明的發展,裝飾物的材料發生了變化。②
在造型上,幾乎所有的早期骨雕人體裝飾物造型都是圓形的,比如項鏈、耳環、手鐲、骨管,而且講求對稱性和節奏。骨別針變化多樣的形制和裝飾紋樣使其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質載體;有些橫插木棍的牛羊角蘊含一種特定的宗教意義。
草原造型藝術都是復功用性的,絕非“純藝術”,而是具有明顯的、程度不同的實用功能的行為-禮儀-巫術功能,或者實踐-認識功能,抑或符號-交際功能。③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些具有裝飾審美功能的早期骨雕飾品看作是與巫術、交際、行為、禮儀相關的骨雕制品。
三、哈薩克族骨雕造型分類
哈薩克族骨雕藝術按造型和用途特色可分為:實用生產、生活用具類骨雕;精神宗教類骨雕;藝術類骨雕三大類型:
1.實用生產、生活類骨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先民生活用品中骨梳、骨勺、骨別針、骨管、骨制馬具、骨質的箭鏃等很常見。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從骨雕的帶扣、角杯、骨匕、骨勺到骨質藥具、骨片鑲嵌的家具、精致的匣子、再到當代各種工藝精湛、造型復雜的裝飾性擺件;生產規模從哈薩克汗國時期的家庭手工業到今天工藝現代化的骨雕工藝品廠,骨雕的技術和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提高。如今各種金屬、木制品、工業制品漸漸興起,逐漸取代了骨制生產生活用具,骨雕生產、生活用品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藝術形式,骨雕制品因作品的唯一性,成為當下藝術收藏、賓朋饋贈、雅室點綴和旅游紀念的珍品,其產生的經濟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與生活生產相關的骨雕造型更多的是依據實用的需要,按照骨的形狀特點進行選料和加工,兼具骨制品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endprint
2.精神宗教類骨雕:薩滿教曾流行于中國北方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語族的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突厥語族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以及蒙古語族的蒙古族和達斡爾族等。④骨卜是薩滿教的占卜形式之一,從哈薩克先民居住的中亞地區出土的羊肩胛骨、羊距骨上的磨痕和刻畫得圖案可以推斷其占卜的用途。祈福免災是所有宗教共有的特征,是人類追求平安幸福的心理的反映。薩滿教崇拜自然、崇拜動物,崇拜祖神。哈薩克族的護符是用某種物體制作,如用獸骨、鳥類的各種器官、石頭等。哈薩克人認為最神圣的骨頭是橈骨,橈骨能替人放牧,保護牲畜被偷、被狼吃。把橈骨掛在房里能保護畜群,綁在鞍頭可以保護馬和馬鞍。狼的踝骨能治腰病,使人免遭別人眼睛和舌頭的傷害,所以很多哈薩克人總要身帶狼的踝骨。哈薩克族認為狼牙、狼踝骨可以驅邪除災,因此至今狼牙護符仍然深受哈薩克族人的偏愛;將羊胸骨尖的脆骨貼在門楣上,可以為家庭免除災禍。這種精神宗教類骨制品不過多改變骨的造型,但賦予骨的精神力量和宗教內涵卻是巨大的。
3.藝術性與實用性兼顧的當代哈薩克族骨雕藝術
如果說新疆地區出土的骨雕鹿頭、骨雕人面像、權杖等物品代表著公元前西域地區先民精湛的藝術水平,那么今天栩栩如生、騰空飛舞的祥龍、瑞鳳、雄鷹則代表著當代哈薩克族骨雕藝人具有現代審美視角的藝術水準。
古代哈族人的思維是一種原始思維,具有直觀性和描繪性。符合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指出的“心象——概念”模式。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哈族美術的造型和紋樣的具體性和形象性特征。哈薩克族以游牧方式生活在遼闊的草原,廣闊的生存環境和游動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感情和自由豪放的性格。哈薩克族人選用最適于宣泄情感的歌和詩的表現方式,用自己創造的音樂性語言自由地表現內心世界,在美術創作上同樣充滿自由想象和奔放的熱情。這種自由奔放的情感和藝術創造的具體性和形象性特征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的哈薩克族骨雕藝術融合了傳統造型手法與現代的審美意識,造型上有各種形態的龍、鳳、雄鷹、天鵝、花草、民族樂器、仙鶴、四腳趴地的烏龜(打開殼,可當煙灰缸)、跳躍起來的小青魚、牛骨酒壺,憨態可掬的甲蟲、展翅欲飛的雄鷹、角質的浮雕壁畫、大型擺件等千姿百態。角杯、酒壺、掛件、樂器、煙灰缸等骨雕藝術品,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品點綴居室,還具有實用的功能。
藝術性骨雕在造型上根據表達的需要通過選料、切割、打磨、拼接、染色等多種工藝完成創作,造型上更加自由:既可以高度仿真地具象刻畫也可以發揮想象地抽象表達。
隨著歷史的變遷,我們現在看到的哈薩克族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在全國性大型展覽中哈薩克族骨雕藝術品多次獲獎,逐漸引起世人矚目。2009年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骨雕被列入第二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骨雕這項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將迎來繁榮的春天。
注釋:
①李青.古樓蘭鄯善藝術綜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②仲高.絲綢之路藝術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③莫·卡岡,凌繼光等譯.藝術形態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6.
④薩滿教[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