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冰
摘 要:繪畫藝術作為圖像文化的形態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縱觀中外美術史,藝術形態層出不窮,藝術觀念推陳出新,無論藝術家創造了多少以前不曾有過的新式藝術,“藝術意志”始終是其本質所在,是“藝術”的動力和生命。“藝術意志”即藝術家的情感,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表達,它具有強烈的民族氣質。
關鍵詞:藝術意志 情感表達 民族性
“情感”是人的一種潛在的內心要求,真正的藝術在任何時候都滿足一種深層的心理要求,并反映出時代的特征。不僅是表現主義藝術充分體現了這種“藝術意志”,在各種現實主義風格的藝術中“藝術意志”同樣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包括人類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情感精神、民族氣質、審美趨向等。德國美學家沃林格爾在《抽象與移情》中提出“制約所有藝術觀象的最本質得要素是人類所具有的‘藝術意志,‘藝術意志即潛在的內心要求,這種要求是完全獨立于客觀對象和藝術創作方式的,它自為地產生并表現為形式意志。”下面從幾個方面來探討“藝術意志”在繪畫中的作用。
一、從繪畫發展過程來看
繪畫自誕生以來就與精神生活有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開始在巖石上繪畫圖畫。那時,人們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崇敬和畏懼之心,繪畫在當時具有巫術功能,但都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原始的圖騰舞蹈把各個本來分散的個體的感情存在和感性活動,有意識地緊密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它喚起,培育,訓練了集體性,秩序性在行為中和觀念中的建立,同時這也就是對個體性的情感,觀念等等的規范化。而所有這些,又都是與對虛構的神靈世界的巫術支配或崇拜想象聯在一起的。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動的萌芽,同時又是本能情感的抒發和宣泄。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早期作品都古樸、稚拙都傳達出混沌之初,人類懵懂的思想意識。
隨著歷史的發展,在西方,逐漸建立起以科學和理性為基礎的文化體系,繪畫作為一門科學,長期充當著照相機的作用“再現逼真的自然”成為崇高的標準,一切情感必須服從理性,繪畫再現的是物質世界的一瞬。于是,完善的構圖,科學的透視,精確的形象,結實的形體,真實的空間,這些繪畫的技巧,人類描摹自然的能力臻于完善,成熟,達到令人驚嘆的程度,創造出大量惟妙惟肖的作品。攝影技術的發明,無疑給具有很強物質功能的寫實繪畫極大的打擊,當畫家們發現照相機比繪畫干得更好時,便開始了新的探索。繪畫的精神性,繪畫自身的美感,藝術形式精神的體驗,這是繪畫表現方式所無法替代的①。從印象派后期起,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皆在這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藝術意志在繪畫中起著主導作用。自攝像機發明以來,繪畫就喪失了它的物質功能。即使在后現代的今天,一張畫能反饋給社會多大的物質作用,從功能來看,它遠不如錄相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給人的震撼強烈,它之所以存在,在于它對人類精神生活的表現是無窮無盡的,它對于人類的貢獻也是形而上的,評價一張作品的意義有多大也是看它所反映的精神層面的范圍有多大。那些反映出群體,時代的作品,然而,并非每一個畫家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一個畫家的存在意義便在于真實地反映自己的情感,或是他所關注的一個群體的情感,有了這個精神意義,繪畫就會與人類一起發展下去。
二、現代藝術中的“意志”體現
現代主義藝術對人類精神及幻象的表達無疑具有突出貢獻的,它的許多觀念和方式仍值得我們借鑒,從構圖上來講,它打破了真實空間的幻象,摒棄了透視法則,在畫中點、線、面成為最基本元素,效果更加平面化,其自身美感,形式感的研究成為主要課題。從造型上來說,現代主義藝術家創造出極具個性特征的造型或完全拋棄自然形象。概括、夸張、扭曲、幾何形化得造型因素,既是畫家在觀察自然研究物象提煉出來的手段,也是畫家表現內心情感更直接的方式。從色彩上來說,色彩從傳統繪畫中分離出來,成為構成畫面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的力量使畫面具有音樂感,并以豐富無窮的變化在更大程度上展現了人內心的錯綜復雜。從空間上來講,現代主義擴展了畫面自身的空間,不再是自然三維空間,將同一物體的不同角度同時展現出來,并把時間的觀念引入繪畫中。從觀念上來講,無論是表現主義還是野獸主義,無論是超現實主義還是抽象主義,都把對人精神情感,內心體驗,潛意識的表現及對自然真實的理解作為研究對象,并在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上作出貢獻。寫實主義繪畫之所以走到盡頭,就在于對形象的拋棄。畢竟人類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里,人的思想情感也是由物質啟發而來,脫離物質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因此,人類剪不斷與物質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繪畫中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它,自然物象便是此中的媒介。在完全拋棄自然物象的絕對抽象面前,如果不去自圓其說,找許多理論來幫腔的話,也許畫家自己也感到迷茫。因此,在后現代到來時,首先進行了形象上的回歸。其次,現代主義繪畫主張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新奇,為產生新穎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將畫面所有因素都去除。這使繪畫背離了表達情感需求的初衷,被推倒畫面形式的極致。在后現代的際遇中,原創性不再被看作唯一重要的東西,就繪畫而言,自人類有史以來,各種流派風格都以出現過,輝煌過,絕對的原創性已不存在。畫家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繪畫,要表達什么。不是去標新立異另立門戶,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內心的感受表達抒發出來,這一點比最追求形式新奇更重要。
三、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志”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受到儒道禪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提倡人際社會倫理的和諧;道家思想崇尚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禪家思想則以實現人生入世出世的和諧為明心見性之本。體現在藝術中,含蓄之美是中國人傳情達意的特點,追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畫外之畫。因此,中國繪畫一開始就不以寫實為標準,不是去再現自然的逼真,而是傳達自然之韻味,畫面絕非一覽無余,而是在像與不像之間耐人尋味。中國傳統藝術是建立在一種情感心理和精神追求上,天人合一是另一境界。中國畫的意境,意象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規范中孕育,潘天壽解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兩段甚為精辟。“畫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畫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故畫之貴乎師造化,師自然者,不過假自然之形象耳。無此形象不足語畫,然話之至極者,終在心源。”這一點與馬蒂斯所說:“有一種固有的真實,它必須從所表現的對象的外表脫離出來,這是唯一有關緊要的真實”有相通之處。“真實”即“心源”兩者都是以擰寫胸中逸氣為目的的。中國的繪畫從本質上來說,是純精神的,與西方的現代主義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歐洲寫意藝術重自我,中國寫意藝術是追求自我之上的境界,忘我。”以達到超然于自然之外的詩情畫境,因此,中國繪畫從古到今都以“表現主義”或“寫意”作為傳統,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及中國人追求精神美的情感要求,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四、西方繪畫中的“意志”
藝術與人的精神感受不可分的,是精神的外在表達,是心與心交流信息傳遞者。模仿論試圖通過藝術所模仿的外部世界來解釋藝術,與它相反,表現理論則把注意力放在內部主觀世界,即人感受的情感、情緒、精神。康定斯基說:“藝術作品是一種內在需求的外在表現, ‘藝術意志其實就是人的一種潛在的內心需要,內在需求是構成精神世界的所有一切。真正的藝術在任何時候都滿足一種深層的心理需要②。”基于他的這一理論,繪畫開始摒棄了具體的形象,完全任由畫家的情感發泄,潛意識引導在畫布上揮灑出色彩及不可名狀的圖像,一方面畫家確實把自己一時激動的情感發泄在畫布上,另一方面由于描繪的圖像純粹是畫家心目中幻化的景象,及其個人的感受,使得觀眾無法正確理解畫家的心聲,由于在現代主義繪畫發展到極簡主義時繪畫的功能和意義遭到質疑,這時有人驚嘆“繪畫藝術實驗已經走到了終點,架上繪畫已經死亡”,然而,隨著后現代藝術的發展,觀念藝術、錄像藝術、裝置藝術、波普藝術……以其更強的感染力豐富和創造了人類的視覺形象語言,藝術的概念被極大地生活化、大眾化,傳統美學體系遭到破壞,此時我們發現繪畫仍然活著,并以新的姿態在歐美占有一席之地,從德國的新表現與新野獸繪畫,到意大利的超越前衛的繪畫,從美國的新意象和新具象到法國的自由形象繪畫仍有許多的藝術家選擇架上繪畫,就像別的藝術家選擇錄像,裝置一樣,只是繪畫由于傳統藝術的重要部分變成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因為藝術的概念被無限的擴大了,為什么藝術家在各種視覺藝術和觀念藝術盛行的今天,還選擇了繪畫這種古老的方式,我想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繪畫是表達人類內心感受,心理體驗,精神感受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它可以表現視覺與幻覺世界的各個方面,包括記錄下人類最原始的復雜情緒和錯綜心理”人是有感情的生靈,無論社會如何的發展,科技如何的發達,沒有什么可以代替人類的內心和世界喜怒無常的情緒,敏捷多變的思維。因此,人類的感情生活永不終止,人類表達感情的欲望——繪畫這種形式就永不會走到盡頭,其次后現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私密化及生活化,這種個人經驗的提倡使藝術家本能地將藝術創作與個人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當我們看到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畫時,會被那看似冷漠,印刷品般的可口可樂瓶、夢露明星像、偉人像,激起一種情感,一種現代情結,在消費社會中天天接觸永無止境的卻無人可抑制的欲望。正是他以自身的感受出發,敏銳抓住商品社會中人們最普遍的情感體驗,才使他成為世界藝壇的美國藝術家。如果說沃霍爾表現的日常生活中平淡、無聊、又不可或缺的情感,那么德國藝術家基弗表達的是戰爭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巨大痛苦。他的作品色調低沉、灰暗,無論是田野還是樓房,都像是被戰火燒焦的廢墟,作品給人以壓抑又痛苦的感覺,極為有力地表現出戰爭給人類精神上巨大的摧殘和傷害。后現代主義強調個人經驗這一特征,會使表達每一個細微情感成為可能。它不再強調主題是表達多么崇高的思想意識,它重視每一個個體間微妙差別,并成為一種價值取向,我想繪畫也能在此找到發展的可能。
繪畫中畫家表達的情感是主題思想,是畫面的靈魂,而形式是思想的載體,是畫面的肉體,繪畫中的情感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只有形式的畫面顯得空洞,無味,雕飾無數,卻語焉不詳;僅有情感的畫面顯得單薄無力③。而思想情感與畫面形式的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它既是畫家心中最想說的話,也無形中體現畫家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繪畫過程中,不斷尋找感情與形式的統一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繪畫中的情感因素給予重視,在后現代的今天,如何從西方的現代主義繪畫及中國的寫意傳統中吸取精華,如何結合個體的親身體驗,身份特征進行繪畫創作,是我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甄巍.體驗現代藝術精神[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2.
②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
③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美術出版社,2001(11).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