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不僅是處人之道,也是經商與發展之道,成就未來的是差異,引領差異的是個性。如何理解“和”,其實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因而有別于“同”,辯證唯物主義講的矛盾統一性也是這個道理。
企業經營歷來崇尚老祖宗說的和氣生財、以和為貴。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已經提出了“和”的概念。最早管子提出了“畜之以道則民和”,老子提出了“知和曰長,知長曰明”。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惟有和而不同,才能夠和一處眾,最終達到一個內和外順、和衷共濟的和諧、和美、和暢的氛圍。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了“治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庸》里面談“和”最權威的一句話則是“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但是“和雅”不是低俗的和,趨炎附勢,人云亦云,這層次太低了。企業家盡可能做到和而不同,才有可能死而不亡,因為“死”是階段性,“亡”是永久性的。唯有和而不同,才能最終達到內和外順,同舟共濟的和諧、和美、和暢的境界。
和而不同,在團隊和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一個團隊要創新發展,一個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都需要管理者和每個成員精誠團結,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優勢,共同為企業的整體利益群策群力,但是一味地阿諛奉迎,保持一團和氣,或者壓抑個性,整齊劃一,勢必失去創新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使團隊或企業成為死水一潭。其實每一個企業都應當培養員工的個性,并堅持善于發現和傾情呵護,包容那些有個性的員工,這樣一個企業才能充滿活力,從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批骨干力量,從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員工個性發展與企業科學發展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員工個性得以發揮,勢必在生產、工作中給企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個性發展衍生出智力成果、科技創新、樹立良好風貌、創造最佳業績。所以企業要將企業的目標和員工的個性融為一體,培養企業個性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使企業真正的為員工服務,不論是認真傾聽,還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結果都是要能讓部屬心情愉快,使其甘愿與自己并肩作戰。簡單地說,不能鼓舞他人,就不能算是個夠資格的領導。卓越的商人,優秀的公司,應善用人才,協調關系,時刻不忘:人,是企業的決定因素。“上下同心”,方有企業的發展壯大,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沒有智勇雙全的人物的輔助,不能有效利用身邊的人才,在殘酷的競爭中,就有可能被動挨打,甚至處于倒閉的境地。不要懼怕員工個性強,企業應根據員工年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正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真正在危機降臨的時候,任何一位有個性的員工能和企業一起和衷共濟,才是最為重要的。
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作為企業主人翁的員工,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成敗興衰。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企業能否給員工提供一個發揮特長的平臺,直接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因此,企業要了解員工,做到人盡其才,量才施用,充分發揮員工的個性和特長,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而作為企業家來說,平時就要“和而不同”,關鍵的時候又能做到死而不亡。世界500強不都是經歷了若干次的死而不亡,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九死而一生,才有了鳳凰涅槃的機會,任何大企業都有若干次危機,而每一次危機,都無不隱藏著一個莫大的商機,危機過后就是機遇。
“和而不同”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處世之道在政界和商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政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劉邦求賢若渴,廣聚人才,終于成就一番大業;李世民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才有貞觀之治;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榮辱與共,肝膽相照,才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而不同”又何嘗不是企業的一種創新發展之道?如此觀之,治企之道,和而不同,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