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廉政公署通過懲治、預防和教育“三管齊下”的策略,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把香港打造成世界廉潔的地區之一,香港因此也成了舉世聞名的廉潔之都,創造了世界廉政建設史上的奇跡,其所貫徹的理念和運作的方式更是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都知道香港有個聞名世界的廉政公署,都感嘆香港在反腐、反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筆者有幸參觀并訪問了香港的廉政公署,對香港反貪腐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在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香港也是一個貪污成風的大染缸。當時香港公務員大量收受“黑錢”,特別是警務人員,高層警官與黑社會勾結,貪贓枉法、中飽私囊的現象比比皆是。1973年,一名涉嫌貪污正在接受調查的總警司葛柏潛逃到英國,引起了廣大香港市民的極大憤慨,甚至在香港引起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這令當時的香港政府下定決心進行貪腐整治。并決定成立反貪機構,以遏制貪污腐敗風的蔓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74年2月15日,立法局通過了《香港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條例》,廉政公署正式成立。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后,廉政公署繼續保留。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廉政公署全權獨立處理一切反貪污的工作,獨立于警隊及政府架構,廉政公署專員直接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負責,廉政公署(以下簡稱廉署)由三個部門組成:執行處,防止貪污處和社區關系處,這三個部門的工作分別是調查,預防和教育,三管齊下對抗貪污。具體來講,執行處是廉署的調查部門,負責接受、審閱和調查有關貪污的指控。案件的主要來源是市民舉報。舉報中心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作。市民既可親身舉報,也可通過電話、信函、郵件舉報,舉報受法律保護,任何人如泄漏舉報人信息,一經定罪將受罰款及監禁。每天早上7點,舉報中心將過去24小時接獲的所有舉報納入“早晨報告”,由執行處首長及處長級人員進行審議,決定是否展開調查;執行處接到舉報后會很快分析歸類,立案調查,如證據充分,案件便移交律政司,能否提出檢控,由律政司司長決定。防止貪污處的工作性質類似內地檢察院的反貪污賄賂局,其職責是審查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如電力公司、煤氣公司、地下鐵道公司等)的工作程序,以修訂可能導致貪污的工作方式,包括政府部門的執法、發放牌證程序、承包合約、對公平選舉的監督,從數百億的新機場工程到公共汽車收費箱中硬幣流失等。近來該處還主動地為私人機構提供防貪服務,以有效地遏制貪污的滋長。而非常具有新穎性的社區關系處,其職責是教育市民認識貪污的危害性,爭取市民對反腐敗工作的支持。它的策略是深入社區,推動各界人士采取預防貪污的措施,提倡誠實和公平的正確價值觀。它所利用的宣傳教育手段是職員們通過與廣大市民的接觸,通過大眾傳媒和市民面對面的接觸,推廣肅貪倡廉的信息,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市民對貪污的警覺性。
廉署通過懲治、預防和教育“三管齊下”的策略,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如今的香港成為了世界較廉潔的地區之一,著實取到了巨大的功效,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廉潔之都,創造了世界廉政建設史的奇跡。香港多年來在“透明國際”公布的清廉指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其廉政建設的成效和經驗得到了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其監督力度之強,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工作之密,令我們非常難忘,而其中貫徹的理念和運作的方式更是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一是機構獨立,不懼不偏。香港反貪腐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由亂而治的根本性改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署在機構和職能設置上的獨立性。它的高度權威性和強大威懾力,來源于《廉政公署條例》賦予的獨立地位和權力。其獨立性和權威性表現在:機構獨立,廉署完全獨立于政府其他部門,直接隸屬于香港最高行政長官,反貪免受外界權力干涉;人事獨立,廉署成員與公務員體系剝離而自成獨立系統,廉署專員依法自主委聘廉署職員,不受公務員敘用委員會約束;經費獨立,廉署經費經最高行政長官審批后,從政府每年預算中以獨立開支總目形式撥出,避免因財政依附而形成掣肘;辦案獨立,法律賦予廉署搜查、扣押、拘捕等廣泛而強大的調查權力,任何人士如抗拒或妨礙廉署執行職責即屬違法,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懲貪必須要用重典、重拳出擊,才能產生巨大的威懾力。廉署打擊貪污雷厲風行、不偏不倚、無畏無懼、鐵面無私、不遺余力,斬草除根,只要涉嫌貪污,它采取的姿態是零度容忍的,反貪沒有“起刑點”的限制,無論數額大小都堅持一查到底,決不縱容。對待貪污案件,只要存在一線希望,廉署都會不惜代價追查到底。行賄和受賄在香港法律上同罪同罰,絕不對行賄者法外開恩。在筆者一行訪問期間,正好碰到了一個事件。擁有法律學位、更在升級試及格的廉署調查主任,而他在百貨公司內將兩支原價685元的紅酒偷偷換上75元的計算機條形碼,遭保安監視揭發。大律師提出被告只是一時貪心。被告的家人、同事等亦為他撰寫求情信,形容他為人正直,本案對他的打擊很大,而被告亦曾獲廉署的嘉許狀等。然裁判官在判刑時卻指出,被告本為資深及有前途的廉署調查員,但他卻知法犯法,判處他120小時社會服務令。
二是源頭治理,整體合作。香港廉署在全球率先提出“預防勝于治療”的治本理念。并將其作為廉署工作的基本策略,主動開展防貪工作。廉署一直主動協助政府部門在系統上堵塞貪污漏洞,加強內部監察,簡化程序及增加透明度,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當政府部門制定新的法律或政策時,廉署防止貪污處會主動、及時介入,對擬制訂的法律或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縝密性、程序性等方面問題進行審查,告知立法者其中存在的漏洞,并提出務實的、易操作的建議。除法律和政策審查外,廉署還主動對政府和公共機構的工作常規和程序進行審查,評估風險,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相應的防貪建議提前介入,消除貪污隱患,廉署還與政府各部門建立了密切合作伙伴關系,聯合建立防貪小組,共商防貪對策。通過廉署的源頭治理,提高了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的公正、問責和透明度。
三是注重教育,培植風氣。鏟除滋生貪污的文化土壤和社會基礎,是反貪成功的必由之路。社區關系處在引導市民認識貪污的危害性,并爭取市民積極支持反貪污的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此,香港廉政公署高度重視廉潔教育,教育針對性強,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可以說廉署教育的觸角覆蓋了市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幾乎做到了“無微不至、無孔不入”。比如通過廉政廣告、電視劇集、青少年話劇、互聯網等傳播方式,運用地鐵月臺、巴士車身、公共電話亭等載體,廣泛宣揚廉潔意識。在廉署的不懈努力下,市民對貪污的態度從默默容忍轉向到普遍唾棄,誠信廉潔蔚然成風。廉署經常性地與民眾接觸溝通、不遺余力地宣傳,從基層到高層,從部門到政府,從群眾到領導,傳播肅貪倡廉的信息,讓全社會都了解和參與肅貪的工作目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腐敗是危害社會的最大毒瘤,是政治公敵,它造成了社會不公,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政府形象和工作效率,社會大眾對腐敗日益深惡痛絕。可以說,腐敗問題已經關系到執政黨的生死存亡,香港反貪腐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責任編輯:李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