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劇《兄弟連》里,在 E 連的歷任連長中,第三任Winters上尉最令人印象深刻。平時嚴于律己,最危險的時候,總能身先士卒,憑借著這項“親民”特質,Winters也被稱作 E 連“所有人的媽”。
因為很喜歡這個角色,王江干脆給自己起了個“連長”的外號,他至今仍保持著和Winters一致的觀點:最好的管理就是身先士卒。
作為活力天匯的CEO,王江帶領著手下100多位員工(其中北京30多人、武漢100多人)在5年里倒騰出航班管家、高鐵管家、快捷酒店管家(已獲攜程戰略投資、獨立拆分運營)這三款專注在移動端的產品。根據官方數據,這一系列產品的激活用戶已經超過8000萬,月活用戶也超過了600萬,成為僅次于去哪兒、攜程的第三大移動旅游入口。
在他最為人熟知的“場景式服務”理念中,這些產品都可以被歸結到“出行”這一個場景里:無論是出行前、旅途中,還是目的地,管家系列扮演的就是“出行”場景中的入口角色,借助這個入口,王江想讓產品盡可能到達用戶在移動狀態下的所有行為和消費。
創業之外,王江還是一名天使投資人。在他投資的項目中,最著名的兩個分別是美團和 UC 優視,前者正在被推測何時赴美 IPO,而后者則在6月宣布以“兩倍于91無線”的估值并入阿里巴巴。
但在《創業邦》的對話中,王江稱他已經兩年沒有進行新的投資,而是把精力放到了自己公司特別是產品上。在經歷了公司方向、戰略甚至行業趨勢等創始人必須經過的“宏觀視角”之后,王江說自己最熱衷的崗位還是產品經理,在一次次地置身場景之中感受用戶可能有的痛點與快感。
創業1.0:20次試錯后的試對
王江把自己的創業過程劃分成了1.0和2.0兩個階段。在1.0時,他經常焦慮,壓力來自方方面面:所在行業的未來、公司的遠近戰略,以及競爭對手的新動作,都會增加自己的焦慮程度。
創業邦:一款產品應該如何找到市場切入點?
王江:其實沒有特意去梳理過市場的節點,在航班管家之前,我們做過很多的產品和試驗,有社區型產品、信息類產品,甚至是餐飲食材類產品,前后接近20個,最后才定位在現在這樣的市場。
我后來給創業進行了簡單的分類:有需求、沒難度,這種基本不可能,別人已經做得很成熟很牛,你再進入,就毫無價值;還有一種是沒需求、有難度,這是在做最傻的事;其實要做一個好的商業產品,有需求、有難度,才值得做,這也是創業者需要做的事情。
創業邦:如何去把握用戶的需求?
王江:還是必須要去跑市場、接觸用戶。創業之初我們也是各地跑,和用戶在一起。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觸動,比如空姐的一個抱怨、乘客無意的一句話,任何一個生活化的場景,你去琢磨,才會有想法和問題出來,你不去琢磨,都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我特別善于把自己變成用戶。比如預訂酒店,我不會在辦公室或者散步時去預訂,而是去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用戶體驗是沒有標準的,在不同場景有不同需求。所以產品真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一琢磨,就發現我們只滿足了用戶30%的需求,等彌補了70%之后,就又發現只做了30%,還有70%的需求沒有考慮完善,所以真的沒有止境。
創業邦:有什么明顯的發展階段嗎?
王江:在介入交易之前,我們做的只是信息服務。大概發展了一年半之后,我們介入到機票銷售,才對支付、交易甚至消費環節有所了解。現在不僅是提供服務,還在幫用戶做決策、幫助交易甚至更后續的服務,來讓產品變成更完整的鏈條。
但服務還是需要專業的服務商來做,我們不愿意也不可能成為專業的服務提供商,所以下一步的服務鏈條延伸,我們必須是和專業的服務提供商來合作解決。所謂平臺,其實是需要建立一個評測機制來提升和完善合作服務商的服務,我們只是一個入口。
我們只關心你出行是否順利,買票在這里只是一項服務,在出行的場景中,從買票、下車、開始旅程,甚至在車上丟了東西,這些都是出行的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去考慮的方向。
其實在服務業,最后都是連接消費者和商家,只是起點不一樣,最后的模式都是一樣的。
創業2.0:創業中的勢、術與道
在熬過了1.0階段之后,王江覺得自己的心態正趨于平和,他引用了李嘉誠關于“勢、術、道”的觀點來解釋創業中的幾個重點:勢是大方向、術是戰略方法、道是價值觀,在他看來,許多創業公司都輸在了“道”上。
創業邦:你覺得一家公司成功的核心在什么地方?
王江:公司成不成功最終的核心其實還是在創業者自己。但中間會有很多技巧,比如融資技巧、團隊管理技巧等,李嘉誠不是老說勢、道、術嘛。前幾年作為一個初級創業者,其實會經常關心勢和術,就是天天瞎吹,未來十年會怎么樣、旅游的格局會怎么樣;接下來就是術,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做營銷、找一個什么樣的捷徑來快速發展。
但過了這個階段的話,當你確定了大勢不會錯,就不用再天天琢磨了。術有很多種方法、是無止境的,每天都會有新的術出來;道就是自己的產品價值觀、也就是你怎么衡量去做對的事情。如果符合了勢,又掌握了很多術,但道偏了,其實路還是走歪了的,很難走到一個所謂成功的彼岸。好多創業公司其實是輸在道上,而不是勢或者術上。
創業邦:2.0是什么樣的狀態?
王江:進入創業2.0之后,感覺自己更多在關心道,可能偶爾會看下勢錯沒錯,術就交給同事去做。要關注的道就是有個清楚的價值觀,其實大方向就是定的,但在行駛的過程中如何讓車保持良好的性能、好的駕駛節奏,甚至好的超車策略,這些會更重要。到了2.0才會說是2.0,沒到的時候大家都難受著呢。
最近我的精力都放在了細節,當方向、資源、團隊都沒問題的時候,在格局、趨勢這些當中轉了一圈之后,我們發現離好的用戶體驗還差很遠,所以又趕緊回來做細節。因為用戶的場景是在不斷變化甚至細化的,我現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和產品經理討論細節。
創業邦:但方向是怎么找的呢?
王江:一開始也是憑自己感覺,覺得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款產品。但到后面越做就越有感覺、方向也越來越明顯,逐漸地就發現“出行”上面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還遠遠沒有被解決掉。確定這是個大事后,值得持續不斷地投入。并不是一開始就高瞻遠矚,理想都是邊走邊修正的,越往前走,發現離你的目標就越遠,因為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大,所以這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步伐趕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