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交易是一款交換個人閑置物品的App,創始人張龍春強調,無論是閑置物品,還是技能經驗、虛擬物品甚至包括拼車等,都可以借助小交易進行交換。
小交易不像電商模式,它的交易后臺沒有成交率、資金周轉率、庫存等一系列的指標;前臺也不用開店鋪、攢信用等一系列操作。這恰恰是張龍春要重構的個人交易方式的重點。
怎么想到做這個產品?
張龍春是70后,很早就進入中國互聯網行業。他之前在人人網負責產品和市場,后來到神州泰岳任職,參與了飛信的創辦。此后他也創過業,并且將公司賣掉。所以,他的經驗更集中在社區和關系鏈的把控上。
在選擇具體項目時,張龍春看到了C2C。從論壇、BBS到eBay、淘寶以及58,C2C交易的平臺模式在逐漸演變,但交易門檻高、虛假信息泛濫、交易雙方信任不足等問題卻一直存在。這個市場不小,但是現有的解決方案并不好。基于“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服務”這個理解,張龍春希望找到新的空間。他想到了小交易這個模式,2013年,將其正式推出。
如何顛覆舊模式?
首先,要把交易門檻降到極低。任何一個人只需一步注冊個賬號,就可以像發微博一樣發自己的物品信息。買家只需要驗證手機號就可以購買。
由于門檻低,還需要保持交易的可控性。小交易的做法是引入了社交關系,在此基礎上,小交易提供兩種交易方式:直接交易和通過小交易的交易保障計劃做中轉。前者無須確認即可完成交易款的往來。后者類似于支付寶的擔保交易機制,即買家確認收貨后才給賣家的款項解凍,解凍之后賣家可隨時提現。
小交易會基于買賣雙方的關系提示買家選擇合適的交易方式。買家支付完成之后,賣家以及雙方的朋友都會收到信息,得知雙方已經達成了交易。
“我不把小交易定位成電商項目,‘商’一定要追求利潤,但對個人交易而言,這不是強需求,更主要的在于物品、技能、經驗等的流通。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生活服務類項目。”與淘寶不同的是,小交易不以店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所以不需要開店等煩瑣的操作,待到一個交易完成,同一個賣家可以再發另一個商品交易信息。
因此,小交易里沒有“關注”功能,做社交但不搭關系,只是將用戶已有的關系搬上來加以應用。另外也不做物品評論,張龍春認為物品評論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造假。
但他也做了加法,例如最初,小交易上并沒有交易保障計劃。后來他發現還是會有騙子伺機行騙。于是,張龍春想到借鑒支付寶的模式增加交易保障計劃。事實上,很大比例的買家在交易過程中會選用這個功能。
下一步計劃是什么?
小交易上線之初,第一批用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微博上發布個人物品交易信息的人。但有了種子用戶,小交易在運營之初還是面臨信息流轉的問題。
只有買家數量大于賣家數量的時候,平臺才能活躍。而且交易信息的傳播還是基于社交關系,當用戶量還不夠大、社交關系鏈還沒廣泛串聯起來的時候,信息實際上是孤立的。這種情況下,與淘寶、58同城這樣的大平臺相比,小交易顯然還不具優勢。讓張龍春覺得蘊含巨大翻轉機會的是,C2C平臺上,賣家其實也可以是買家。
2013年,圍繞交易的一系列基本功能都已經實現,張龍春計劃2014年進一步挖掘關系鏈、地理位置等,并增強用戶溝通等功能。
目前,小交易團隊共15個人,并在2013年拿到百萬美金的Pre-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