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認為在現代教育建筑的設計中,應該在傳統課堂授課為主的方式下,創造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空間,以激發青少年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教學方式的趣味性,豐富學生在課堂以及課余時間的學習和活動經歷,使傳統的“被動受教育”形式發展為“被動受教育”和“主動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并且使學生的“主動學習”訴求越趨強烈。本文以峻森商住小區(廣州蘿崗)小學的設計為例,分析在設計過程中創造多元化教學空間的設計,以及提出相應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 小學建筑;多元化;教學空間;設計分析
一、現代教育管理模式與理念的探討
在傳統的校園的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僅僅是根據傳統“被動受教育”的教育理念來進行的,強調“被動型”的教學空間,而忽視了學生“主動型”的教學空間,其重點是對學生群體的“模子式”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個體的個性培養。對于校園教學空間的定義是狹義的,僅僅局限于普通教室和圖書館等較少的空間類型,對于校園整體教學空間的營造也沒有重視。
因此,通過對校園建筑多元化教學空間的研究,針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模式進行空間設計,有利于多樣式教學行為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校充滿可以教學的空間的同時,也讓學生擁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二、教學行為模式與空間關系的研究
空間環境設計是否適應對人的感官和心理有直接的影響,從而對人的活動及其效率也會產生作用。因此,在校園教學空間設計上應考慮教與學的特點,既要滿足傳統授課方式的特性,又能為學生創造更多拓展學習的條件。
教學空間設計需要適應教學活動的要求,在傳統課堂授課式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主動學習行為特征,創造交往空間,增加師生交流、學生交流幾率,在課室環境中營造活躍的教學情境,以及“開放式”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新時期的教育是一種動態的、連續轉變的程序,教學空間設計應打破傳統的圍墻及方盒子形式,突破“排排坐”的課堂模式,通過靈活的空間布局,增加學習的互動效應。良好的空間環境,表現為對空間內活動的較強適應能力,為活動行為創造優越條件。
三、多元化教學空間的構成
校園教學空間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具有多層次性及多功能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立體的結構體系。探求校園多元化教學空間可以從其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客觀形式、行為心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從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上進行剖析。
1.公共教學場所
包括主教學樓課后的教室、圖書館閱覽室等,其主要性質也適應教學空間的設置要求,即以學習為主的空間特征。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各類型建筑提供的教學空間環境進行研究,歸納總結出適應教學要求的空間形態,對現在校園中的公共教學場所進行改造和優化,創造出更多適宜多元化教學的場所。
2.公共交往場所
作為主要教學空間的有益補充,需要重視公共交往場所中對教學空間的有效營造,解決好“動”與“靜”這一對矛盾,同時也是為了適應教學行為多樣性、靈活性的要求,通過對交通空間的異化處理,營造有別于教室、自修室等室內空間的學習環境,就是對校園教學空間的豐富和有效補充。
3.戶外環境場所
校園教學空間可以放大到校園整體層面,除了在校園規劃中考慮各教學建筑的位置選址、相互關系以外,還可以在戶外創造適合學習的場所。同樣,戶外環境場所是作為校園教學空間的有益補充。
四、設計實例分析
在工作中,筆者有幸參與了實際的校園建筑設計項目,并在其中作為主要的項目負責人,有機會在實踐中創造以上論述的多元化教學空間,并以該項目為例,進一步驗證多元化教學空間在校園建筑設計中的可行性。
廣州市蘿崗區峻森商住小區位于廣州市東部“科學城”內的KXC-P6-1地塊,蘿崗行政中心區的東北端,是科城山莊綜合住宅項目的第三期,科城山莊是一個建筑面積約有九十七萬平方米的大中型居住社區項目,一共分為三期開發,現時已經完成了前兩期,并交付使用,第三期的峻森商住小區正在建設中。該住宅區配套有一所小學及兩所幼兒園,都屬于在第三期中開發的。
小學位于第三期用地的東部,用地面積為兩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一萬八千平方米,設有教學樓、體育館、食堂、宿舍樓以及室外運動場地五部分。在總平面的布置中,教學樓位于基地的南部,接鄰主廣場,中部分別為室外運動場和體育館,體育館北部連接食堂和宿舍樓。
教學樓的平面以反“E”字形“三橫一豎”的形式布置,“三橫”為傳統的教室,“一豎”為特色教室、專用教室等,通過教學走廊相互連接,在教學樓內通過各種功能空間的組合,創造了豐富的中庭空間和交往平臺空間。“三橫”與“一豎”既相互獨立分區,又相互緊密聯系。傳統的教室以排座的形式為主,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相對為“靜”;特色教室、專用教室的布局比較靈活多變,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互動,相對為“動”。以上兩種教室形態相互獨立分區,是為了“動”“靜”互不影響,教學走廊則起到聯系“動”“靜”分區的過渡作用。
連接傳統教室區和特色教室區的教學走廊,通過局部擴大以及節點處理,形成休息平臺和中庭,創造了許多設于教學樓內的公共交往空間,結合之前的論述,這種空間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來,作為多元化教學空間的豐富和補充。教學樓首層緊接門廳的是一個放大的中庭空間,作為校園文化藝術展示以及學生課間交流的主要場所,中庭的地坪標高稍微比周圍抬高,北面接直上二層的大臺階,再接二層的休息平臺,結合大臺階上空位于三層的學生活動中心,這一系列布局,豐富了教學樓的室內空間環境,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為教學樓創造了一處以中庭為主題舞臺,大臺階為觀眾座位席的半開放的小型劇場空間。
五、結論
校園某一特定領域空間的塑造更應是對校園學生行為模式研究后的與之心理、行為需求相適應的建筑空間的回應。與學生行為模式相適應的環境空間,更能激發學生各方面潛能的彰顯和學習興趣的引發。
【參考文獻】
[1] 徐磊青,楊公俠 編著,《環境心理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6;
[2] 陳文 著,《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福建教育》,2000.10;
[3] 何鏡堂 著,《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理念與實踐》,《城市建筑》,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