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發展為背景,對低碳城市以及智能建筑電氣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分析,并對智能建筑電氣中的建筑設備監控的三大特征進行剖析,為城市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低碳城市;智能建筑電氣;綠色建筑
隨著我國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先進技術的不斷應用,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為有效利用城市資源,出現了更多的高層建筑以及小高層建筑。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建筑也被賦予了越來越強大的功能。而人們對于建筑結構、居住空間、綠化環境以及公共設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有效實現低碳城市,住宅電氣的設計建設也應該緊跟社會前進步伐,盡量符合低碳化城市要求。
一 建設低碳城市的意義
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與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機械化以及電氣化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與工作所需的資源與能源也越來越多,這種情況難免就會對地球環境造成越來越多的破壞。從能源消費方面分析,地球現有的礦產資源與能源的枯竭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被各界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資源的增量又是非常有限的,地球上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更加加劇了各類能源的危機。同時,人們生活中排放出來的化學物質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汽車等排放出的有害氣體能促進酸雨的形成,人們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各類垃圾均能造成環境污染,如不易被降解處理的塑料袋等白色污染。
低碳城市指的是城市以低碳經濟作為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政府以低碳社會作為城市建設的目標,居民以低碳生活作為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標準。低碳城市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已被各個國家認可并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目標,諸多國家逐漸加大了發展建設低碳城市的力度,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代價實現最小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 綠色建筑的重要性
綠色建筑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建筑主要利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以及未利用能源,強調的是建筑材料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實施能源節約最大化,盡量將在建筑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與損害降到最低。綠色建筑是將建筑學與生態學有機結合,其概念可理解為在建筑的有限壽命內,對環境、資源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節約,并實現污染最小化,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以及高效的使用空間,最終達到建筑物與自然共存的目的。
綠色建筑與傳統的建筑不同之處在于其理念橫跨了建筑物的本體,追求的是人類生存目標的優化,屬于較大的系統以及多目標優化的較為典型的案例。綠色建筑必須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統以實現建設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是必不可少需要運用好的技術,需要管理、信息、控制以及決策,以智能化推進綠色建筑,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降低資源消耗量,避免浪費,降低污染。對于我國來說,綠色建筑剛剛起步,需要人們著力探索與解決相關阻礙問題。
三 智能建筑電氣特征
1 以節能為中心的建筑設備監控
在建筑電氣工程中,無論是既有的建筑還是新建的建筑,均要通過監控設備實現對建筑物設備正常運行的診斷,實現對建筑耗能水平的有效評估,從而對運行的參數進行及時合理的調整,對使用能源的方式進行變更,修補能源的浪費漏洞,進而對既有的建筑以及相關運行設備系統的能耗數據進行分析,制定合理改造方案,實現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
對于綠色建筑來說,其監控系統較為復雜繁多,包括對區域熱、電系統等的控制,如現在多使用的智能建筑電氣中較為簡單的聲控照明燈,可以識別一定范圍內的聲音頻率而自動開始照明,間隔一定時間后會自動熄滅,這就彌補了老式照明系統手動控制的缺點,很好的達到節能的目的;對冰蓄冷系統(其運行原理是利用峰谷電價差)的有效控制;利用自然能量通風、采光,控制照明,室內通風空調控制等,真正實現低能耗建筑;對周圍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等進行感知并自動進行調節的智能墻;自動對雨水、生活廢水等進行收集,提供循環使用的水處理設備控制系統等。以上智能控制以及最優控制等策略在綠色建筑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建筑物的電氣工程中,節省用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是智能監控的主要目標。
2 信息服務主要以三網融合以及物聯網的應用為核心
信息服務支撐著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較為先進發達的信息技術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新型的交流模式。如位于總部的高層領導可以通過遠程系統與全世界的分公司系統進行聯系,使全世界的數以百計的工作人員無需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費時間、精力、能源的趕到同一地點,而是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進行會議研討,該信息技術的工作效率能有效實現減排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信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通信3G、IPV6后的LTE等逐漸被廣泛應用,而EPON以及GPON等的廣泛應用大大推動了廣播電視網、電話網以互聯網的三網融合,移動通信無處不在,信息服務無所不能,一些新建的建筑物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綜合布線系統,而是應用了無線通信以及全光通信的方式。與此同時,主要以計算機、PFID技術以及無線通信為支撐的物聯網,已經逐漸被社會接受應用,在經濟及日常生活中普及。物聯網以其獨特的分布式智能處理的形式逐漸改變了社會內的交流、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經營管理模式。因此,在綠色建筑建設需要在人們活動區域內密布物聯網節點。
3 安全事務的智能處理
由于現代社會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物的數量不但增加,尤其在綜合性的大型建筑物中,人群較為集中則相應會增加安全分風險,提升消防及安防裝備的技術水平,及時應對有可能會出現的各類突發事件是智能建筑電氣工作人員面臨的重大問題。
傳統的安防系統主要包括視頻監控系統以及報警系統,其中的視頻監控需要指派特定的人在視頻前進行監督操作,多數事故只有在發生后才會被針對性的進行視頻調查,故其在日常監控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提高這些系統的性能,使用智能傳感技術十分有必要,如大量的探測信息主要應用智能圖形分析系統進行,可以實現面容比對分析、街景分析、區域防范分析、人物分離分析、人數統計等。為有效提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性能以及其工作效率,對傳統的火災探測器進行了相應的變革,采用視頻遙感、光纖傳感等技術對火災信息進行采集;將CPU植入傳統火災探測儀中,增加其智能識別程序,從而提升智能探測儀的工作效率以及可靠性。
四 小結
我國政府對于節能減排的工作較為重視,為低碳城市及綠色建筑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節能減排的工作需要一項一項具體的工程來實施的,其實施過程主要由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完成的。而作為智能建筑電氣的專業人員,應該對低碳城市以及綠色城市建筑的基礎理論充分掌握,并認真學習研究智能化應用技術,不斷創新,為社會及人類的未來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伍彬.最新智能建筑技術在綠色建筑建設中的節能應用[J].大眾科技.2013,46(3):469-471.
[2]程大章.低碳城市與智能建筑電氣[J].現代建筑電氣.2010,52(1):121-124.
[3]范先明.城市規劃與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54(5):74-76.
[4]俞峰,李維權.淺議建筑業與環境的關系[J].科技資訊.2009,53(65):42-45.
[5]錢小鴻,王潔.淺析智能建筑的節能途徑[J].智能建筑.2009,48(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