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缥幕浑H能力是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出具有跨文化素質和全球化意識的外語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透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提出了以文化教學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交際 能力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28-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文化教學一直都是外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國際貿易和跨文化交流范圍日益擴大,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得到外語教師的廣泛關注。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鄧炎昌、顧嘉祖、高一虹、胡文仲等很多外語教學工作者和專家學者都對語言和文化、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進行研究和探討。目前,對大學英語跨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跨文化語用交際方面,主要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具體問題和相應的解決辦法。然而,從能力培養模式的角度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很少。
一 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所以語言模式決定人的思維方式,而語言結構又決定人的世界觀。薩丕爾曾指出:“我們對社會問題和社會過程的一切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由語言決定?!蓖瑫r,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它保存著、交流著和反映著文化。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習俗,不同的語言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因此,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對我們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大有裨益。
Kumaravadivelu認為文化具有五個要素,即:(1)關聯性。世界各國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2)復雜性。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被文化所包圍,但文化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它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文化定勢和文化排他性上。(3)全球性。與以往的全球化浪潮不同,當前整個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資源和知識的交流與融合。(4)現實性。當代文化生活的現實深刻地影響了當今世界種族、民族、宗教的觀念,進而影響到國際關系。(5)身份性。文化現實性決定文化的身份。
二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很多學者都傾向于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來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構成。Kim對這三個層面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知層面包括:(1)掌握目的語交際的語言和非語言規則;(2)文化理解能力,即了解目的語思維方式,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目的語文化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教育等及與之相關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3)認知能力指信息加工模式,即能夠超越文化定型,認識到本族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細微差異。情感層面包括適應目的語文化環境的能力、靈活性及共情能力。行為層面包括技巧運用能力,即運用具體交際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語使用者和諧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高一虹在分析我國現存多種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超越”觀。其核心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這里的文化意識是指個人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體諒能力和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超越”培養模式主要針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層面,但也包括認知層面,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此外,它絕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然而,傳統的培養模式無法達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因此,新的跨文化交際培養模式必須以現有教學改革成果為基礎,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進一步探索以文化教學為核心的大學英語教學。
三 以文化教學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在傳統教學實踐中,由于缺乏系統全面地教學大綱,教師只是在大學外語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一些零星的文化知識,并沒有把文化教學提高到與大學外語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加深,當前廣泛使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已受到了現實的挑戰。筆者建議,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應構建一套旨在以文化教學為中心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1.語言與文化雙管齊下
雖然我國的外語教學大綱都強調學習外國文化、培養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肯定文化因素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大綱都是圍繞語言教學制定的,并沒有把文化教學提高到與語言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文化內容只是作為外語教學的輔助內容,而且教授的內容也都是目的語言國家的單一文化,這遠遠滿足不了文化全球化趨勢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全球文化意識,文化教學的內容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目的語文化,而是以文化群作為教學內容,培養真正的跨文化素質,真正做到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平行發展。
2.注重學生文化身份的培養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教學大多是外語教師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主題,開展一些文化學習的課堂活動,僅局限于非系統性的文化信息的傳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身份是在學生習得一定量的文化信息后,進行重新分析整合、重新思考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意識,從而使學生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能夠采取包容、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在教學內容上,首先,在培養語言基本技能的基礎階段,教師要適時、適度地進行文化導入,將文化教學的內容與語言相結合。如對交際習俗與禮儀的講解,對英語諺語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的分析等。其次,在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高級階段,系統地開設有關地理知識、歷史知識、人民與社會、各國制度及藝術、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文化課程,并輔以有利于思辨能力訓練的理論性課程和研究方法的課程,如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國際關系理論等。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一直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學。因此,學生更多的是采用被動式的模仿、記憶、重復等手段來學習外語。然而,在語言與文化并重的格局下,這種教與學的方法是無法實現培養真正所需的外語人才的。在培養學生文化身份的過程中,學生要對所學的文化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愈發重要。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可以借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某些研究方法,通過文獻考察、調查研究、實驗、分組討論、小組辯論、合作學習、完成任務、異質文化比較研究等方式,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開展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四 結束語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學將面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如何培養出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具有跨文化素質和全球化意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相較于傳統的培養模式,以文化教學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我國外語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丁瓊.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2]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3]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