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中國加快建立與健全農民職業教育制度,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對農民工群體進行繼續教育,在提升農民工工作能力、增加其就業競爭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以青壯年為主的農民工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民接受繼續教育受現實條件的約束。在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應采取有效措施,為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方便條件。
【關鍵詞】新公共服務 農民工 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95-02
2013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相關文件,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該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社會服務管理部門把農民教育問題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是我國政府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加快建立與健全農民職業教育制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手段和大膽嘗試。在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如何擺脫主觀和客觀因素制約發展農民工繼續教育,勢必成為引起我們思考與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 新公共服務理論基本內涵
新公共服務理論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該理論主張改變政府的“掌舵”角色,將政府服務職能放在首位,在人本位思想的指導下,強調發揚政府公共服務精神,不斷加強社會服務功能,在社會管理與服務過程中以公民為中心,以維護公民的民主權利為準則,以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為基礎,以幫助公民表達和實現公民的共同利益為最終服務宗旨。
我國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將公民的需求作為服務導向,注重從全局利益出發,協調各方矛盾。農民工利益的提升、工作環境的改善、人身權利保障與維護的改進,都是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導下政府服務導向功能的重要體現。
二 當前我國農民工狀況分析
當前我國農民工主要包括返鄉農民工、城市遷移農民工、大學生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幾種形式群體。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數已達到26894萬人,且以青壯年為主,而受教育水平卻相對較低:老一代農民工群體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而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民工群體中學歷相對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依然占70%左右。而如果不看學歷,接受過技能培訓的人員占總人數的的比重也僅為32.7%。在各類型行業中,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人數的31.4%,從事建筑業的占22.2%,批發和零售業占11.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6.3%,住宿和餐飲業占5.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占10.6%,其他行業占12.3%。
三 當前我國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存在的困境與原因分析
由統計報告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以青壯年為主的農民工主要從事制造、建筑和服務等相關行業。在這些人群中,沒有經過任何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憑力氣吃飯”的農民工占據了大多數,阻礙這些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農民工主觀因素制約
第一,認識制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接受繼續教育會自認有些困難,缺乏學習興趣。相對于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他們更愿意做一些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重體力勞動。同時有些農民工認為,與其自己接受繼續教育學習新的理論和技能,不如將這些學費攢下來用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他們寄希望于下一代改變命運,認為工作的目的在于為下一代積攢精力與金錢。
第二,經濟制約。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接受繼續教育所需的學費與生活費是他們遇到的第二大難題。大多數出外打工的農民工所掙的工資都用來照顧家庭、貼補家用和養育子女,此外,所掙工資所剩無幾。而從目前我國繼續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接受繼續教育的學費、培養、培訓費用除政府和公共組織、企業承擔一部分外,農民工自己還要承擔,這會讓他們無力承受。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和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是按天結算或按小時結算,去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不僅要自己掏學費,還掙不到當天的工資,這樣會完全打消他們參加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時間制約。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空閑時間越來越少,農民工也是一樣,在城市打工的時間內,他們大多數過著“干活——吃飯——睡覺——干活”的單調生活,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提升學歷或技能水平。如何能在工作的同時騰出空余時間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習而又不影響工作,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難題。
2.社會客觀環境影響
第一,意識不足。相對于我國未成年人的升學考試制度,我國社會的繼續教育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特別是針對農民工的繼續教育,社會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各級政府培養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的意識明顯不足。人們對政府扶植農民工繼續教育政策的知曉度低,相關的信息不能被農民工所了解,會直接降低農民工繼續教育推廣與開展的參與度。
第二,投入不足。2013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安排合計13799億元,增長11.4%,主要用于支持農業生產、對農民的糧食直補等四項補貼、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而用在農民工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卻相對較少。較少的資金對于解決大量的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的問題,完全是杯水車薪,如果資金不到位,再好的政策展示出的效果也不會理想。
第三,監管不力。政府雖然下發了很多有利于農民工參加繼續教育的政策,也有很多機構與部門樂于承辦農民工繼續教育工作,但仍然出現一些盲目參與、無序管理、形式主義等問題。這都是由于農民工繼續教育監管機制不健全造成的。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常常造成農民工在接受繼續教育時學習權益受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參與繼續教育學習的熱情,也制約了我國農民工繼續教育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四 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農民工進行的繼續教育包括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兩個方面,職業培訓主要針對農民工職業技能的傳授與提高,其主要特點在于培訓內容單一、培訓時間短暫,工作針對性強。而學歷教育則是一個相對學習時間較長、較系統地知識與技能傳授的過程。
首先,根據2013年統計報告顯示,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僅占農民工總人數的9.3%,接受過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僅占29.9%,也就是說,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僅僅占了農民工總人數的40%左右,那么對2億~3億農民工這個人數龐大而學歷水平卻相對較低的群體進行繼續教育,在提高農民工工作能力、增加其就業競爭力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其次,通過對農民工進行繼續教育,在提升其學歷的同時,提高其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對提高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素質,甚至提高全國國民的整體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針對農民工開展繼續教育在提高我國公民整體受教育水平,促進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 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中國農民工繼續教育發展方向
1.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農民工學習站(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而支持和鼓勵廣大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各級政府要在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導下,發揮社會管理職能,充分利用政府社會統籌和規劃的資源優勢,加強農民工繼續教育事業的建設。特別是各級縣、區政府作為法定的、不可替代的基層政府社會管理機構,要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愛解決農民工在求學、求教過程中遇到的或存在的實質性問題;要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并在此基礎上廣泛組織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使所轄區農民工群體、企業管理人員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的重要作用;要適當建立農民工學習站(點),有能力的地方要積極創辦農民工學校,人社部門要選派專門的教師到農民工學習站(點)或農民工學校進行知識傳授或職業技能培訓。
2.以企業為主體,建立職業技能培訓點
農民工素質的高低,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建筑業、制造業等聘用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提升學歷、提高技術技能對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聘用農民工為其工作、服務的同時,應加強職工培養,在企業內部建立職業技能培訓點:通過入職培訓教授企業文化、了解企業特點;通過崗前培訓學習崗位職責與崗位知識,學會崗位所必須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加強崗位安全意識培養。同時各企業可以在員工活動室設置圖書角,供員工自主學習。
3.以社區為基礎,營造農民工學習環境
作為一個具有綜合性和基礎性的群眾基礎機構,社區在公民自治管理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是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架起的一座溝通的橋梁。社區工作者可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將社區內不同學歷層次、不同職業類別、不同生活習慣和不同工作經歷的各種人員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向積極進取的方向發展。在農民工學習環境的營造方面,社區也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社區工作者可以配合農委或街道,及時針對社區內農民工的要求開設職業技能短期培訓班,為農民工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會;發布成人學歷教育方面的相關信息,使農民工及時了解提升學歷的要求和條件;有能力的社區可以安排農民工繼續教育專場見面會,為農民工、培訓機構、高校及企業提供一個面對面的溝通機會。
4.以高校為依托,提供繼續教育深造條件
農民工實現繼續教育是對農民工的培養,是以人為本,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順其自然地成為農民工參加繼續教育學習與深造的重要場所,成為農民工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對學歷與教育的需求存在個性差異。高校應根據自身繼續教育工作實際情況和農民工學生參與學習的特點,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為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與實用的教育、教學、培訓服務,具體辦法包括:適當放寬在校學習時間;允許其采取以自學為主、接受學校教育為輔的學習形式;適當開展網絡教學,使農民工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學內容的學習;適當放寬學制,允許因工作或家庭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完成教學計劃的農民工學生延期畢業等;一些開設了農業、建筑業等與農民工就業密切相關的專業的院校,要根據農民工的實際訴求及社會發展需要,適當調整專業設置并開設有利于農民工就業、擇業的學歷教育班與職業技能培訓班;對報名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農民工,教學管理者也應適當放寬政策,針對農民工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為農民工學習提供方便條件。
注 釋
①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