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朝的滅亡是一瀉千里、不可挽回地走向毀滅,而清朝則呈現出一個波浪起伏的過程,在走向滅亡的總趨勢中還能出現短暫的“中興”局面,而兩朝走向滅亡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態勢是由其財政狀況、統治中樞和階級基礎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關鍵詞】明清兩代 滅亡原因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200-01
明朝和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兩個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朝代循環鏈條中的最后兩個環節。明清兩朝的滅亡雖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即都是在發展到飽和點后長期停滯,最后都是在農民大起義的尖銳矛盾和強敵入侵的激烈民族矛盾的雙重打擊下最后走向滅亡。但明朝是呈直線型,一瀉千里地走向滅亡;清朝則是呈波浪式地走向滅亡的。下面我們將明朝的最后四帝統治時期即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年間和清朝最后四帝時期即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年間進行對比,得出它們各自的特點,以探求它們在走向滅亡時表現出不同態勢的原因。
一 明末財政走向全面崩潰,政府卻一籌莫展;清末財政雖然也陷入困境,政府卻能適應當時形勢作出積極的反應
明末財政已經全面崩潰,從軍餉支付情況就可以看出:“迄至1644年明軍欠餉達白銀數百萬兩,很多士兵長時間領不到軍餉。”究其原因:(1)當明政府處于兩面作戰的時候,軍費開支尤為龐大,政府無力承擔,只好加派田賦來支付戰爭費用,這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明朝的滅亡。(2)在當時政府面臨嚴重危機時,統治階級中的大部分人沒有從大局出發,為政府排憂解難,反而趁機利用各種手段逃避賦稅,轉嫁負擔,加重盤剝農民。(3)其財政崩潰還與貨幣流通的失控有關。當時所用軍費極少例外,均用白銀支付,而且大部分出自長江以南。“每年北運數預計約為2000萬兩。當時全國民間所有之銀,椐當時人估計,可能為15000萬兩”。可見當時軍費開支過于龐大,并且如此龐大數目的銀兩北運,由于缺乏民間經濟的支持,致使一個地方可供購買的物質資料是有限的,超過一定限度只能使物價飛漲。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明末財政走向全面崩潰是導致明朝一瀉千里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清朝末期的統治是危機四伏的,財政也是一片混亂,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給予清政府的打擊極為沉重。但1864年7月,南京被曾國藩的軍隊攻破,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以失敗而告終。清政府為何能在其走向衰敗時撲滅這場波及全國的“叛亂”呢?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統治階級營壘中的各種人物在農民起義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轉而對清政府鼎力支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是團練和鄉勇,其代表是湘軍和淮軍,他們的餉銀主要是由紳士籌集的。雖然危機過后,地主階級的上層人士又開始“拖欠賦稅”,轉嫁負擔,但這已經是度過危機之后的放縱了。
二 明末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中樞機構,清末則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中樞機構
明朝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中樞機構是內閣,領班的閣臣叫首輔。清朝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中樞機構是軍機處,進入軍機處的大臣叫軍機大臣,其中領班的稱為首席軍機大臣。
明末歷經萬歷(48年)、泰昌(一個月)、天啟(7年)、崇禎(17年)四帝。其中只有萬歷前十年由首輔張居正主政時,內閣保持相對穩定。張居正銳意求治,對內推行“一條鞭法”,對外重用李成梁抵抗女真、戚繼光堅守北方,有效地鞏固了國家的邊防,使得明朝尚能保持其泱泱大國的外貌。而自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后的30多年間,內閣更換頻繁,先后入閣的達20多人次。
清朝末期歷經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宣統(3年)四朝。其中咸豐朝由咸豐帝親政、權臣肅順輔政;同治、光緒兩朝由慈禧太后獨攬大權達48年之久。這期間,國內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資本主義列強步步入侵,先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形勢之危急比明末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清朝的中樞機構與治國方針卻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相對穩定。自咸豐朝肅順輔政開始,就奉行啟用漢人的政策,放手使用曾國藩創辦湘軍,全力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
三 明末對知識分子士大夫集團的鎮壓削弱了明政府的統治基礎;清末則注意籠絡知識分子士大夫集團,鞏固并擴大了其統治基礎
明末政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黨爭”激烈,朝臣在互相傾軋之下往往不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這種局面還為“閹黨”勢力的猖獗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許多知識分子對明政府已失去了信心,在他們眼里明政府已經不是一個理想的統治機構。這種觀點在思想上的體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顧炎武對“亡國”和“亡天下”的解釋,在《日知錄》卷十三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李自成的北進如入無人之境,而在清軍入關后,地方的抵抗卻持續進行。
清末,清政府注意籠絡士大夫階層,特別是漢族知識分子,擴大其統治基礎,這樣才度過危機,延續統治。在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中,清政府主要依靠湘軍。湘軍是以師生親友為骨干、以鄰里鄉親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的軍事集團。湘軍的首領和骨干分子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出身,朝廷放手使用他們,他們也全力以赴地與太平軍作戰,對清政府的免于覆亡起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滅亡是一瀉千里、不可挽回地走向毀滅;而清朝則呈現出一個波浪起伏的過程,在走向滅亡的總趨勢中還能出現短暫的“中興”局面。明清兩朝走向滅亡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態勢是由其財政狀況、統治中樞和階級基礎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參考文獻
[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三聯書店,1997:21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