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擺手舞是土家族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它既傳承了畢滋卡人的民族精神又體現了畢滋卡人勤勞質樸的高尚情操。擺手舞的創編內容簡單明了,主要體現畢滋卡人的祭祀情景、耕作情景與狩獵時的勇敢。本文針對擺手舞的音樂與動作特點挖掘畢滋卡人的歷史文化,根據文化內涵找到適合全民健身運動的突破點。
【關鍵詞】土家族 擺手舞 音樂 動作 特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34-02
一 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文化
擺手舞是畢滋卡人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民族舞蹈。擺手舞是源于土家人祭祀的一種大型舞蹈,鄂西的《來鳳縣志》中有一段文字贊譽擺手舞“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在清代詩人彭施鐸的創作中有專門描寫畢滋卡擺手舞的詩句“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土家族人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土家族擺手舞的創編主要展示土家族祖先的英雄事跡與民族遷徙等內容。經過現代化的改編土家族勞動人民又把他們平時生活中耕作、狩獵、織布等畫面融入擺手舞的創編元素里,增加了現代土家族擺手舞的民族意識與獨特性。
二 土家族擺手舞的音樂特點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而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土家族人在遠古時期因居住環境問題,喜歡利用棍棒來驅趕野獸,后期人們又發現用利器敲打比木棒更有益處。隨著時代的變遷土家族人多數都采用鐵器作為敲打用具。他們用不同的敲擊聲創造了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在閑暇時間運用他們民族特有的形式展現音樂靈感。土家人為了緬懷祖先與激勵后代,利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創造了土家人的擺手舞蹈。在演繹擺手舞的過程中由巫師(土家族語意梯瑪)用土家語領唱擺手歌,其他舞者與群眾跟唱擺手歌。歌唱形式主要以喊唱為主旋律,通過簡單的鑼鼓聲音配合舞蹈動作的表演,不同的舞蹈風格會巧妙地利用樂器來控制不同的旋律。在創編擺手舞的整個過程中土家人用鑼鼓控制不同內容舞蹈的變化,時而用高亢鮮明的音樂突出土家人英勇的戰斗情節,時而用歡快的鑼鼓聲音表達土家人在勞動中收獲的喜悅,時而用展現哀鳴的慢節奏來突出土家族人民對先祖的一種崇敬之情。在鑼鼓宣揚的節奏聲中配合著土家人的美妙歌聲打造出土家人獨有的民族風格。
三 土家族擺手舞的分類
土家人(土家語:畢滋卡人)的擺手舞蹈流傳了千百年,舞蹈的規模宏大遠近馳名,畢滋卡人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把全寨的男女老少集中到擺手堂,大家一起敲鑼打鼓跳擺手舞享受新年的喜慶。畢滋卡人的民族舞蹈擺手舞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大擺手舞主要體現畢滋卡人在新年時節對先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充分表現了畢滋卡人對先祖的崇敬之情,與此同時向后代子孫敘述先祖的英雄事跡使土家族后代能夠沿襲先祖的英勇。第二類是小擺手舞主要體現勞動人們的智慧結晶,土家人把他們平時生活中的勞動成果展示給子孫。聰明的畢滋卡人在織錦方面頗有名氣,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蘭卡普”,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土家人每到閑暇之時都會齊聚擺手堂載歌載舞,舞蹈的表演內容就是生活的寫照,把平時的耕作、狩獵、織布等在舞蹈中表演出來,動作簡單、老少皆宜。
四 土家族擺手舞的動作特點
1.擺手舞同邊順動作
土家族擺手舞最大特點是出自勞動作人民生活中的片斷,動作簡單易學。大部分動作采用同手同腳同方向的動作,也可稱為同邊順動作。由于土家族勞動人民常年生活在深山里,因為路途的崎嶇難走,搬運生活必備物資就要依賴背簍,為了走在山路上省力,大部分人都采用身體重心要隨著重物左右擺動,聰明的土家族人把這一細節動作融入到了他們傳統的舞蹈動作當中,同時也是教導后代如何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在歡慶時節全寨男女老幼都會隨著音樂的節拍擺動軀干與手臂,擺動時手臂不宜過高只要在身體的前后擺出自然且美觀的弧線即可。
2.擺手舞三步顫動作
土家族擺手舞動作中最具代表性動作之一是“三步顫”動作,首先邁左腳再邁右腳然后雙腿并攏下顫一次,并把雙手向兩側打開。每次下蹲時要在音樂重拍時向下用力顫動,雙腳不能離開地面,每一步都要沉穩大氣堅實有力,動作速度要干凈利索。此動作在擺手舞表演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擺手舞動作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擺手舞屈膝動作
土家族擺手舞的屈膝動作是指擺正上體膝蓋稍微向下彎曲一下,腳掌用力抓住地面。做下沉動作時一定要以表演音樂的重拍為落腳點,動作沉穩堅實。屈膝時全身收緊與站立時的放松都靠身體的肌肉起著很重要的轉換作用,同時對表演者上肢與下肢協調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4.擺手舞單擺動作
擺手舞的單擺動作主要是左腳向前邁一步雙手向下擺,邁右腳時雙手順勢向后擺,重復兩次以后伸右腳做同樣的動作。
5.擺手舞雙擺動作
擺手舞中的雙擺與單擺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處是第一次重復以后做第二次時要以左腳為軸向后轉體180度再做同樣的動作。
6.擺手舞回旋擺動作
擺手舞中回旋擺的動作是做單擺動一次以后以右腳為軸心轉身180度,再向反方向做一次,再以右腳為軸再轉體180度,以此重復相同的動作。
五 結束語
土家族的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和傳承價值的舞種之一,擺手舞的動作特點與表演形勢與土家族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舞蹈本身具有的粗獷與豪爽是土家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一鑼一鼓的伴奏聲中感受著土家人獨有的歷史見證,讓在現代生活中的土家人不忘先祖的英勇與豪邁。土家族的擺手舞作為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充分認識與開發它獨有的文化價值,使擺手舞能夠在全民健身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同時擺手舞作為一項少數民族健身項目,應加以推廣并保護好這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來鳳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來鳳縣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袁革.論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健身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05(4):103~105
[3]楊敏、陳光玖.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價值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
[4]周威.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蹈形態特征[J].大舞臺,2013(7):88~8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