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亟須解決課堂有效溝通和建立融洽師生關系的渠道,共情作為一個有效工具,可以起到橋梁作用。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情現狀,嘗試從精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增加教學互動、完善教學評價等方面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情能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共情能力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35-02
共情,作為一個概念的提出,源自多種說法。近代有代表性的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對此做了闡述,指出它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教育教學層面,共情表現為基于心理學所表達的共鳴,展現出教師對學情的感知與影響,進而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共情由此備受關注。
一 教師共情的認識與理解
杜亞士和卡科賀夫曾指出:“在教育過程中的‘共情’,就是指教師不但有能力正確地了解學生的感受,同時還要將這種體驗向學生傳達,從而促進學生對自己個人的感受和經驗達致更深的認識。”因此,我們今天講的共情,特指建立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種“橋梁”,教師能夠洞察學生內心世界和真實想法,建立起較為通暢的溝通和交流渠道,促進學生理解教師意圖進而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態度上,就是教師要真正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在能力上,就是教師要把握了學生的真實心理,并把這種理解升級為學生的認同與認可,進而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生情緒與意圖的感受、理解與尊重,促進學生成長與進步。
教師共情既是一種意識傾向又是一種能力,是指教師能真誠地從學生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能對學生的感受與想法進行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體會與思考。作為一種意識傾向,反映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一種能力,體現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學生對教師的認同程度。因此,把握教師的共情能力,需要在堅守教師職業操守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情分析能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特別是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進而對學生施以恰當合理的影響,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二 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情現狀分析
1.教學內容復雜,教學選擇性難度增大
思想政治理論課2013年新修訂教材對教材內容體系做了很大的調整和補充,內容雖更加貼近實際,但理論性的傾向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內容篩選和精髓掌控。而現實情況是課時有限、時間緊迫、精力缺乏,教師不可能所有內容都能非常熟練、講練自如,必然會增加教學內容的選擇難度。
2.教學設計不準,易忽略學生真實需要
教學設計是教學效率的保障,沒有好的教學設計很難達到好的教學目標,也必然會使學生難以接受和吸收教學內容。然而,在傳統教學設計中往往會注重教學內容的組織,而忽略學生的真實需要,較少理會學生的內在需求,因而常常會產生“填鴨式”的灌輸情況,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學互動不暢,交流缺乏勇氣和默契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最容易產生冷場的情況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去思考、不愿回答,出現暫時的“對峙”狀態,教學活動無法順暢進行。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師生間缺乏共情效應,教師沒有恰當地設計問題,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疏于引導學生思考,致使學生缺乏勇氣和信心,不愿意交流溝通,師生間缺乏應有的默契。
4.教學評價不活,學生個性得不到肯定
現實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出人意料的情況,如在回答如何去看待一個人物或事件時,往往就會有學生回答另類答案,回答看似不入主流,甚至明顯違反社會事實情況,教師一般會及時糾正、加以批判,或避而不談,這樣會破壞課堂的良好教學氛圍,也不利于教學互動的持續開展。傳統的教學評價無疑會制約學生個性的發揮,課堂教學效果將無法得到保障。
三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情能力的對策研究
1.教學內容選取上正視學生實際接受能力
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2013年新修訂教材的使用,教學內容做了調整和補充,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發師生共鳴,與“中國夢”共振,需要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要點,精講、細講、選講相結合,正視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做到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惑,點教學之所要,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要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體現在教學中,既要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中精講,又要在不同的章節中圍繞具體的問題細講,也要就改革的進程作簡略的闡述。又如,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時,講清兩大理論成果是什么、邏輯歸宿及內在聯系即可,就會得出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之間的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結論。這樣,學生不至于感到知識體系的混亂,也不會反感深奧的理論晦澀難懂,與現實結合緊密,反而會起到認同、認可乃至消化、吸收的效果。
2.教學設計環節上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是每個教師應該把握的教學思路,也是教學生成的先決條件。基于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師需要加強教學設計,“依據教學情境需要和學生特點,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同時還要及時點撥、釋疑、引導,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學會學習,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講到“學習道德理論 注重道德實踐”內容時,引入了“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的話題討論,結合新聞事件和娛樂小品《不能讓他走》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展開道德探討。通過道德要解決的問題與現實問題的鏈接,從而明確道德本義是棄惡揚善,伸張正義,傳播社會正能量,讓學生在質疑聲中掌握道德的含義,這既讓學生明白了幫助他人的高尚品質,也為樹立見義勇為、摒棄不良行為觀念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當然也需要明確道德不只是舍生取義,而是共同進步,溫暖人間。教學設計在教師共情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把握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反映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情感需要,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互動交流中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見解
教學不是教師的個人表演,而是師生間的互動參與交流活動。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一般比較活躍,但心思往往不在學習上,這就需要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牽引到教學中來,積極鼓勵學生發言,勇于發表不同見解,進而進行合理的解釋說明,促進師生間的深層次交流,讓學生體會教師的尊重與理解,在貼合學生情緒體驗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共情能力,促使學生自覺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講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容時,引入“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風靡亞洲”和“彭麗媛著漢服出訪國外”兩幅圖片,請學生參與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見解,最后教師點評,得出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如何建設文化強國的主題,充分表達了對學生情緒和意圖的感受、理解與尊重,也在教學互動中導入了教學內容,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4.教學評價過程中肯定學生展示不同個性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是評判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共情能力的一種體現和要求。為此,提高教師共情能力,必須要完善教學評價,不僅要使學生受到知識的洗禮,更應讓學生把握好自己的個性,充分展示自己,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本領,不斷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與進步。每當問及學生對教學評價時,教師評價往往反映在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關愛上。也就是說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懂得尊重、善于肯定學生的人,然后才是教學內容的傳授,教學方法的運用。作為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意見,對于學生的各種不同意見和看法,特別是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教師應給予充分的尊重,肯定學生的智慧和個性發揮,再輔以必要的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反復地運用共情,學生勢必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理解”,從而真心融入課堂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柒文英.共情: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教育新方法的實踐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2):126~128
[2]趙國忠主編.讓教師愛上教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41
[3]呂曉梅.教師共情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運用[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3(1):44~4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