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聾人中等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終結性教育。如何打通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通道,實現聾人中職教育向終身性教育轉化,構建科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個問題。本文從辦學途徑、招考方式、課程設置等角度,闡述了對聾人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聾人 中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 銜接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42-02
聾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聾人職業教育中兩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教育形式。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靈活開放的職業終身教育體系。可見,實現聾人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構建科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成聾人中職教育由終結性教育向終身性教育轉化,實現聾人職業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新時期聾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 理想的職業教育體系
從宏觀來看,中職教育是高職教育必需的學習準備,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延續和提升(高職教育還可以向本科以上層次延伸),和普通教育一樣,它們自身構成牢固的鏈式結構,具有與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在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實上,缺乏高職牽拉的中職教育是“斷頭”教育,缺乏吸引力;而缺乏中職教育為基礎的高職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其專業教學是零起點,培養的畢業生充其量也只能掌握“高等的文化理論+中等的專業技能”。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在中職畢業生已有的專業技術基礎上予以提高和深造,才能實現“高學歷+高技能”的培養目標。
但在宏觀教育制度和特殊職業教育的現實之下,聾人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問題仍處于困境之中。
二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現狀
聾校初中畢業生一般面臨兩個選擇——中職或高中。這一劃分基本確定了學生以后的去向。進入中職學習的學生三年后直接參加工作(比如連云港特殊教育中心的縫紉專業畢業生100%直接參加工作)。雖然高職院校招生條件中規定凡是“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學力”的聾生均可報名,但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中職畢業生無論是在高職入學考試報名還是在錄取環節都占相當低的比例。從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來看,報名參加入學考試的學生中中職畢業生不足8%,而最終被錄取的學生中中職畢業生大約只有3%,其余近97%的學生均來自聾人高級中學。可見,本應是高職院校主流生源的中職畢業生卻難以進入高職院校接受教育,高職與中職的銜接上出現嚴重錯位。
三 原因分析
1.高職院校可供選擇的專業少且集中
綜觀目前培養高職層次聾生的七所院校(中州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廣州大學、浙江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長沙職業技術學院、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我們發現其設置的專業基本集中在藝術設計、計算機和園林三個方向。這種專業的設置不能說不是出于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專業設置并未考慮不同職業或不同層次間的專業銜接,這就使得有的專業(如酒店管理與服務)的聾人中職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或相關的高職院校繼續學習。
客觀地講,由于近些年就業的壓力,聽力障礙學生所在的中等職業學校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不得不頻繁地變動專業。雖然教育部出臺《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明確表示“要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與銜接”,為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指明了大方向,但對一些具體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仍然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導意見,高職院校很難開發出與中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專業和課程。
2.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重文化輕技能
目前聾人高職院校單考單招主要采取“3+X”的考試形式,其中“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X”是指綜合專業課,這樣的考試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考試內容中文化課占很大比重。鑒于目前中職的生源情況,他們在與高中生的競爭中勢必處于劣勢,如果要改變這種劣勢,就必須著力加強文化課的教學,必然削弱專業技術的學習,如此一來就偏離了職業教育本身的功能,得不償失。權衡利弊的最終結果就是中職院校許多技能好且有意升學的學生因為文化基礎差而不能升學。
3.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未能突顯層次差異
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著層次上的差別。中職教育強調的是有一技之長,高職教育在高新技能知識、管理能力、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要比中職教育要求更高,特別是要有更強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對于中職畢業生而言,高職的吸引力不僅在于獲取大專學歷,還有對高職院校的育人質量、就業質量寄予較高的期望。但現實中,相近或相同專業的中高職教育并未顯著體現有層次的培養目標。這主要是因為很多聾人高職院校由于生源大部分是沒有專業基礎的高中畢業生,加上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匱乏,經過三年高職的學習,除了提高文化知識外,專業技能訓練方面甚至還出現與中職學校“倒掛”的現象。中職學生到了高職院校卻學不到預期的知識和技能,“投入”與“產出”的匹配度不高,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占得優勢,所以高職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吸引力。
四 解決的辦法
1.拓寬辦學途徑,打破中高職藩籬,打破普教與特教藩籬
殘疾人要立足社會,不僅需要一技之長,還需要提升學歷和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這是長期以來社會各界的共識。而如何做好殘疾人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搭建殘疾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使他們從單純的中級技術人才向既有職業技能又有理論知識的復合型高級技能人才發展,卻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構建中高職“對口”的專業。
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京市盲人學校的做法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視角。南京市盲人學校和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創辦的中醫康復保健(針推方向)專業。其目標是培養具有較為扎實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技能、適應社會需求的中醫針推保健人才,學制三年,學完規定課程,考試合格后,頒發南京市中等專業學校中醫康復保健(針推)專業中專畢業證書和中級保健按摩師職業資格證書,符合條件的可升入南京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盲人大專班繼續學習。這種試行中高職連讀教育的政策,是探索殘疾人中高職銜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路子,它打破普教與特教的藩籬,是構建殘疾人中高職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大突破,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實現職業教育優秀人才梯隊建設創造了良好機遇。雖然目前大面積推廣較難,但這樣辦學方式下中高職之間無障礙的溝通,證書的有效認證都為聾人中高職銜接提供了參考。
2.改革考核方式,重視專業技能,重視資格認證
盡管目前聾人中職畢業后升學的比率還很低,但高職院校招收專業對口中職畢業生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方面,對口升學能溝通原來中職、高職的兩條支流,真正體現建立職業教育“從初級到高級”體系的意圖,意味著兩者真正意義上的銜接;另一方面,也只有如此,高職院校才能真正實現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反過來有了有效可行的升學途徑,也就改變了中職“終結型”教育的性質,這對于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增強辦學吸引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此,改革現行入學考核方式勢在必行。
聾人高職院校招生應當突出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考核,其內容和難度應與對口中職專業的教學水平相當。文化課考試的難度和所占分值比例不宜過高,以具有適應高職學習的基礎為準。國家在高職招生考試的標準上要有原則要求并予以宏觀掌控,在堅持標準和規范化的前提下,可以給予地方學校更多的自主權。招生時間可以更加靈活,招考方式由地方決定,可以試行臨近專業聯招或學校自主招生。對取得夠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及相應考試成績的,可以折算計成入學考核成績,達到標準的可以免試入學。
3.優化課程模式,依托職業活動,滲透理論知識
中國聾人高職院校生
源結構復雜,既包括中等
職業學校畢業生,又包括
聾人高中生(占絕大部分)。
如此便導致了各高職院校
在課程開發時忽略了與中
等職業教育的銜接,而一
般采用三段論式課程安排,即第一二學期文化課,三四學期專業課,五六學期實習、實訓。由于聽力缺失,致使聾人的語言理解力受限,這樣課程的起點與中職生生源的基礎素質和特殊性不相適應,同時也和職業教育的根本相悖。為了遞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妨采用以職業行動為核心的課程模式。這種模式從縱向上看它是一種建立在前一層級職業教育基礎之上的提升教育,橫向上來看它是以職業行動為中心,通過選定有效的訓練任務,循序漸進地開展相關課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知識、能力和態度)。
4.完善評價體系,有效開展職業分析,靈活進行資格認定
通過權威機構對特定職業和職業群進行系統分析,以明確該職業對從業者必備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要求。在后期教學過程中,教師及相關部門結合從雇主處獲取的相關信息,對聾生學習的進展和效果進行階段性的評估。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量身打造更靈活、更開放的個性化教育制度平臺。只要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累積到規定的職業能力,就可以畢業或申請免修。這種不受時間限定、不受課程束縛的靈活測評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中職生的優勢,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得他們能更好地適應高職課程。當然這不僅需要職業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職業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做好這一銜接有利于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與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獲得從事各種不同職業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提高他們的職業競爭力與提升就業與創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俞啟定.對口招生: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所在[J].教育發展研究,2003(7)
[2]刁春好.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