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教學質量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應該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特點要求有差別。學生事務管理應根據專業特色,緊密聯系第一課堂,致力于培養學生基本學科素養,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為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學科特點 學生事務角色轉變 人才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5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新時期、新特點,要求教育方式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轉變。這些都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事務管理也應該結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 新時期研究型大學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論思考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大致經歷了“替代父母制”“學生人事”“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和“學生學習”的演進過程。20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高等教育出現的質量危機等諸多問題,隨著“學生學習(SLI)”理論的興起,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須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在“學生學習”階段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學生學習的,他們與學術事務共同分擔學生學習的責任,著力營造一個緊密結合課堂內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
國內有學者從學生參與度的視角,綜合分析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近年來大學生發展方面的實證研究和數據,總結我國高校學生工作與學生發展的關聯性,提出要重新認識高校學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高校學生工作系統。這與美國高校強調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共同促進學生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相關的研究還表明,大學生課外活動參與有其適度性,學校提供給學生的課外教育及活動需要明確重點,有所規劃。
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論近十年來汲取美國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學生事務管理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學生工作的特點,就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諸多探索。相關文獻大多認為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專業化服務上,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沒有考慮不同類型大學的差別。由于高校學生事務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著學生事務工作體系內容的構建,一定程度上也對機構設置、隊伍保障等問題帶來影響。因此,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現有運行體系內容繁多、重點紛呈、工作任務重,考慮計劃和方法層面的問題較多,但對學生事務管理自身的理論思考不夠,尤其缺乏對角色定位、目標理念等更高層面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另外,高質量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這從客觀上要求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和任務進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構建與實現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時期培養眾多的精英人才客觀上需要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者積極轉變角色定位,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強調以質量為本。學生事務通過緊密聯系第一課堂,整體規劃課外學習和課余活動等教育、管理及專業化服務活動,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 緊密結合學科特點,推動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的轉變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在教育現狀問卷調查、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科特色,對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進行了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認為現階段學生事務管理者應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當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在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方面承擔比以往更大的責任,在教育、管理、專業化服務角色的基礎上凸顯質量意識。通過構建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主動配合的工作機制,緊密聯系第一課堂整體規劃所有課外活動,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推動學生事務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轉變。
1.調整工作定位,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目標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質量是必須保障的,提升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犧牲培養質量為代價。把提高培養質量當成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院系的學生事務管理和學術事務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緊密配合的堅實基礎。當學生事務管理主動配合學術事務管理一起著力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的人才時,學生事務管理對院系學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也就體現了出來。這為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學科建設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工作定位的調整必然帶來工作重點的轉變。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特點要求是有一定差別的,如學生的鉆研精神、思維活躍、表達能力、邏輯分析、吃苦耐勞等素質均十分重要,但不同學科的側重點又各有不同。院系學生事務管理要考慮各個學科的背景,要有差異性,通過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過多的影響,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工作重點放在與學術事務主動配合,共同培養本專業需要的學生基本學科素養上。
2.轉變工作方式,推動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深度融合
學生事務管理與學術事務管理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在現實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應轉變現有學工教務各自為政的理念,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積極探索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緊密配合的機制和體制,以此作為營造的全員育人氛圍的著力點,從而有效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個質量導向的運行模式。新的學生事務體系一定要緊密聯系第一課堂展開,切實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促進作用,不能自行一套理念,讓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成為兩條平行線。學生事務管理部門與教務部門一起整體規劃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將思想教育、課余活動與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切實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促進作用。
3.擴充工作隊伍,建設職業化與專業化結合的學工隊伍
推行職業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學工隊伍,以彌補大多高校現有輔導員隊伍專業背景不足的弱點,以便更好地推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點的院系學生事務管理新體系的實現。職業化是指輔導員以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幫助學生應對成長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專業化是指本專業的優秀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方面的良好引導。
輔導員在落實各項教育管理工作任務的同時,還應積極搭建各種交流平臺,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積極推動聘任有影響力的教師擔任本科生年級導師和班主任,利用學術優勢與輔導員一起探索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機制;在與學生交心談心的過程中開展專業引導,讓學生對專業充滿興趣。
三 以理科為例,推行緊密聯系第一課堂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實踐探索
圍繞“打造培養科學家搖籃”的人才培養目標,從研究型大學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出發,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構建了一個有物理特色、緊密聯系第一課堂的學生事務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實施,現已初見成效。這一新模式著力營造培養科學家苗子的有利環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就有限的活動做出亮點。
整個工作體系以學生事務和學術事務緊密配合做為構建大德育體系的著力點和出發點,重在強調責任感教育、專業興趣培養和學習主動性激發。通過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的參與度、調整學生對課余活動的參與量,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第一課堂學習質量,使學生打好本科階段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勵其立志投身科研事業。現階段我國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礎學科人才為振興國力貢獻力量。就理科而言,培育學生對民族振興大業的社會責任感十分必要。學生事務管理者要強調重視專業語境中的科學精神、價值觀、科學態度的宣傳,激勵學生樹立投身基礎學科科研事業信念。
第二,密切關注課內學習效果,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育良好的學習風貌。定期開展本科生教育現狀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學狀況、對學風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每學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關聯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實施適度的嚴格管理,如鼓勵認真遵守學習紀律的學生和班級,嚴格執行管理制度,注意加強溝通贏得學生對管理制度的理解。營造高品位的物理學術文化熏陶師生,如在教學樓建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事跡墻、在宿舍張貼物理學家畫像等。
第三,整體規劃課外學術活動,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課外學分的實施,整體規劃第二課堂的學術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第一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包括:學術交流定期化,如開設博學講堂,定期邀請物理學大師和杰出的青年學者為新生做報告,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研究機會大眾化,鼓勵本科生早進科研團隊,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讓有潛力且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得到名師的悉心指導和言傳身教;專業導航深入化,面向中年級學生開展定期的“專業導航”活動,為學生保研、考研、出國、就業做專業方向上的導航,加強對學生繼續深造的引導力度。
目前,物理學院近幾屆畢業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況下,讀研比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學生們不斷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內外深造機構的好評,在研究領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儲祖旺、蔣洪池.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概念的演變與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
[2]豐蓓.美國高校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關系的新發展——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J].復旦教育論壇,2006(2):81
[3]朱紅、李雪凝.我國高校學生工作與學生發展的關聯性——實證研究發現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8):79
[4]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5]蔡國春.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比較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