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山水畫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在構圖布局、造型表達方面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知識體系。同為描繪自然景物的素描風景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融入中國山水畫元素,對豐富畫面內涵、提升藝術意境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當下高校美術教育中先學西畫再學國畫的格局,起到交互融合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國畫時有據可依,避免純遐想、純臨摹的現象。
【關鍵詞】構圖 造型 空間 意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66-02
中國山水畫以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和表現方式,在世界藝術之林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中國山水畫講究詩書畫印結合,重視文人畫的韻味,但這些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是相當沉重的壓力。在當前的高職高專美術專業山水畫教學中,利用較短的時間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其目標定位是比較客觀的。即便降低了教學目標定位,對于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的學生們來說,他們與傳統藝術的距離還是很遙遠。為了推廣傳統文化藝術,使中國畫元素和當代高校美術西畫教學體系相互協調,更加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并接受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在風景畫教學中可以加入中國山水畫元素,使學生能較早體會山水畫的藝術魅力,對于學習山水畫和完善自我繪畫能力方面均有較大的幫助,同時提升素描風景的綜合表現能力。
素描風景畫是針對現實風景進行單色寫生,其技術基礎是建立在素描技法之上,素描教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學的教學體系,它強調結構嚴謹、造型準確,采用焦點透視的觀察方法,用鉛筆或炭筆在二維畫面中創造立體空間,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結構和光影。素描風景最關鍵的部分是要有較好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學好了人像、靜物就能把握好素描風景畫,因為素描風景畫表現空間更廣闊,畫面受光線影響較大,畫面內容繁多,細節煩瑣,在構圖布局和空間虛實問題上經常會使人困惑。
中國山水畫經過千年積淀,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表現形式上多彩紛呈,尤其是在近代以來,藝術家們敢于創新、積極探索,開創了很多新的山水畫表現方法。無論是對客觀世界的觀察理解,還是畫面的構圖布局、造型表現、空間處理方面,均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方法。把中國畫的一些元素融入素描風景寫生之中,使素描風景寫生更具民族特色,使畫面形式和內容更加和諧,同時讓學生學會用中國傳統文化觀和中國畫山水觀去理解景物。在動筆之時學會主動思考,無論學生將來是否學習中國畫,這些都將成為他們的一種學習方法。
一 構圖布局的比較與融合
山水畫的構圖布局采用散點透視,畫者多采用“筆記式”觀察方法,表現對象意象化,不以物象形似為目的,追求心神寫照,所描繪空間也是畫者的內心世界和主觀思想空間。這些看上去有點奇幻的說法,實際上是中國畫對構圖的要求,不滿足于對現實世界的直接表現,而是以自然山水為基礎,用中國畫的山水世界觀再造畫面。而素描則是嚴格按照現實景物進行對照寫生,有局部調整,在構圖選擇上按照形式美法則,選擇符合畫者內心審美標準的構圖畫面,屬于直接表現型取景。為避免面面俱到的干擾因素,寫生時還經常使用取景框來規范畫面大小和范圍。
在學習過山水畫構圖之后,將取景安排放置在作畫準備的第一步,首先考慮構圖及畫面內容安排,多用主觀思考方式來經營畫面位置,其表現形式還是用素描的焦點透視觀察方法,在取景的位置選擇上采用空間縱深層次較為豐富的格局,使畫面內容更加生動。在取景方面多下功夫,更深地發掘畫面的形式美感,使其達到內容飽滿、內涵深刻。通過構圖來營造畫面布局、設立獨立空間,對于創作的一幅畫來說,能夠達到與觀者的情感共鳴。
在中國山水畫的構圖中,講究“計白當黑”,在素描風景畫面內容的取舍上,充分利用畫面的空白區域,營造畫者內心精神意境,忽略的部分也能留下可供觀者延伸、想象的心靈空間。從畫面整體感角度出發,素描對整體感的要求明顯要大于中國畫對整體感的要求,素描要求規整、理性的畫面風格,通過黑白關系構造畫面,從畫面黑白對比的節奏上,中國畫顯得要放松很多,有逸筆草草之風的中國文人畫文化在畫面表達方式上選擇的多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對于素描的嚴謹和理性來說是有很大的反差的,同時對改變傳統的素描觀察方法來說也是一條新的途徑。在素描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構圖方式上進行創新思考,使作品不僅滿足形式感,同時滿足作品畫面意境的營造。
山水畫的構圖因其畫幅規格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素描風景也可嘗試全景式構圖,以畫者為圓心、畫者視線為半徑,以照相式觀察方法寫生景物,畫完一組繼而接下個方位的另一組,多組畫面組合,形成一幅長卷或收尾相接的畫幅,對學生的透視技巧、觀察能力都是較大的考驗,同時也是不同觀察方法的創新與嘗試。
二 中國畫造型形式在風景素描中的應用
中國畫的造型多是以線造型為主,山水畫中的造型是通過勾、皴、點、染等步驟完成,大體上相當于素描中的打形、大調子、細部刻畫、整體收拾等步驟。中國畫在對物體的造型表現上依然是尊重主觀意識的表達,以書法用筆入畫,畫面整體達到氣韻生動的要求,勾皴之后還有暈染,多以單色為主,畫面中的透視屬于多點透視,畫面無聚焦一點,使觀者心情平靜。素描風景的造型要求比較嚴格,遵照焦點透視,以客觀再現的方式進行景物描繪。由于素描要求結構、光影、透視必須嚴格對照客觀的形象進行寫照,所以經常顧此失彼,希望面面俱到而常常主次不分。
造型是素描的形式存在,但造型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有選擇的。即使是從傳統素描的角度來看,有重視結構的、重視明暗的、重視肌理效果的,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素描結構的組成元素,如果是一個有經驗的畫家,對現實景物會有較強的分析消化能力,能快速找準畫面中需要重點表達的部分。但是在素描教學來說,面對的對象是剛走出畫室結束靜物和人物寫生的大學生,在面對生機勃勃、眼花繚亂的自然景物時,無從下手,往往局限于描繪局部細節,畫面內容受到限制。造型表達過于煩瑣,畫面中無法突出重點,是風景素描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現象。這個問題在中國畫的角度上,叫作“謹毛失貌”,意為作畫時細致地畫出了細微而無關緊要之處,卻忽略了畫面中的整體面貌,經常用以比喻注意了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講究法則,在簡單規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達到氣韻生動、應物象形的要求,同時對物象的表現重在神似而非形似,因而對客觀物象再現性表達的限制沒有素描風景那么嚴格,造型是畫面內容的形式載體,中國畫在創作之前,內容的目的性是明確的,形式和內容要相互協調、統一。而這種以主觀表達為主的藝術形式,其形式是要服從內容需要的。中國畫對山石、樹木、云水、樓閣、車船等一系列物體均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尤其是山石、樹木和云水,非常值得其他畫種的借鑒。在表現山石結構時,中國畫有多種表現方法,其局部觀察方式和素描的觀察方式有許多相近之處,近代山水大師黃賓虹先生說:“石有陰陽向背,乃分三面,樹有交互參差,乃別叫支;山之脈絡,有起伏顯晦之各殊,水之旋流,有緩急動靜之迥別。”簡單、有效地解釋了像石頭這樣的單個物體結構在自然光環境下的表現規律、樹木的生長規律及表現方式、山形脈絡的構造樣式、江河之水的動態規律。山水畫精于總計規律,因而畫面中經常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山水畫元素結合素描風景的造型表現,有益于分清畫面表現的主次關系、簡化物象的細節、快速發現畫面的整體表現規律,對于把握畫面的黑白比例、明暗層次及節奏來說,都是有較大的指導意義,能使初學者更快掌握畫面主動權,而不被煩瑣的細節所迷惑,繼而失去整體判斷的能力。
在造型中多運用線的表現,更容易使畫面中的物體形象生動、相互聯系,精致而不失整體美感。線的運用,不宜刻板或反復描涂,只需按物體的生長規律,符合其所采用的透視觀察方法,靈活生動地去繪畫,真正體會中國畫以書法入畫的用意,而不是為了勾線去畫線,使表現意識超越再現意識。在基本形完成之后,再考慮明暗關系,其表現也要分清主從關系,始終把畫面內容的表現放在首位,不需要面面俱到。同時細節刻畫不應太精細,畫面的明暗處理應輕松、生動,營造出畫面中的生命律動美感,與畫者、觀者的視線、呼吸節奏產生共鳴,如此,畫面才有生命、質感。
三 中國山水畫的空間處理在素描風景中的表現
中國山水畫的畫面空間實為畫者與觀者的精神空間,其采用的散點透視布局,使畫面整體平面化,即使細節皴擦點染,也為了豐富畫面內容,整體來看還是能融入畫面氛圍之中。其遠近虛實處理較西畫而言,更具浪漫主義特點。由于山水畫的布局是主觀性的,在素描風景教學中,提醒學生,要善于自由組織畫面,寫生的目的在于整理收集素材,同時鍛煉其觀察能力、造型表現能力,是為繪畫創作打基礎,山水畫的寫生也是創作,因為山水極少對景畫景,而是對景畫心,時常會出現旁觀者并不知畫者所畫之景在何處的現象。因而素描風景的寫生創作要營造出畫者對景畫心的表現意境,任何再現性的表現都只是練習技法,其藝術價值有限。在教學中,盡早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方面,對于他們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起到積極作用。
傳統的素描風景不可能采用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但是在其焦點透視空間中,畫者和觀者的余光所及,需要同等重視,畫面不能一眼看完就沒有內容了,即使是虛化的部分也要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有意識地虛化構圖中多余的部分,能把中國畫的“計白當黑”意識放到風景畫中,使畫面空間得到更深層的拓展。
素描風景有其獨特的要求和限制,加入中國畫元素,并不是要學生用鉛筆去畫山水畫,而是在學習素描風景的過程中,學會山水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做到會選景、取景,對照景物去尋找自己的心靈空間。同時,為將來更好地學習中國山水畫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曉華.淺談素描基本畫面中的構成形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
[2]何可.素描中的空間能力訓練[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5)
[3]張力月.淺談山水畫的構圖特點[D].湖北美術學院,2011
[4]李峰.中國畫構圖法則[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