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略是英漢語言中一種普遍的言語現象。每種現象都是由本質決定并能體現本質,省略也不例外。英語的形合特質和漢語的意合特質使其運用的省略手段具有不同意義,由此導致了用法上的不同,而正是這些不同的意義和手法體現英語的形合特質:重視形式的連接,重視語法邏輯和漢語的意合特質:靠“意氣”連貫上下文,只要能達意,形式上的無邏輯和語法的不合理也可忽視。
【關鍵詞】省略 形合 意合 英漢對比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85-01
韓里德(Halliday)將銜接手段分為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詞法手段(Lexical Cohesion)與語言組織法形合意合結合起來思考。所謂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所謂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它們之間的連接。
意合和形合是各種語言都使用的聯結手段,但由于語言性質不同,其側重點也不同。英語是形態型語言,使用的形合手段遠比漢語要多;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風骨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素質。而這一結構特點又正好適合漢語漢字的特性。那么行文中的省略是如何體現英漢語言各自的特質的呢?
一 英語的省略是形合的補充
英語省略總是結合語法來說的。英語語法有許多形式的要求,哪些地方省略了一般總能說得清楚。英語省略是對形合的補充,表現在英語省略多數伴隨著形態或形式的標記,可以從形式上看得出來,甚至還是形式的存在為英語省略創造了條件。這種作為銜接手段的省略并不是按其表層意義理解為語言的隱性特質,而是突出英語的顯性特質,通過各種有標記的省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種標記性的省略也嚴密地受邏輯形式支配。
二 漢語的省略是意合的極致
漢語注意行文意義上的連貫,其結果造成與英語顯性特質相對的隱性特質,主要是邏輯和語序在起作用,我們甚至可以把“語序”改稱“意序”。在漢語中句子不是名詞、動詞、介詞、形容詞等的相加,而是意義的內在銜接,形成一種隱約的“意義脈絡”。通過省略的運用,更將漢語形散神聚、疏放相連、揮灑自如的特質發揮到極致。從這層意義上說,漢語的省略不再像英語省略那樣,單單作為語篇形式上的銜接手段,而是從邏輯意義上緊扣中心思想,更加突出由古人所說的“文意”“文氣”來組織句子,而不受“形”的拘束。漢語中的某些省略造成了形式上不合邏輯,語法不合理,但極少會產生誤解。因為,一是其意義的脈絡未斷,二是形成了規約性,被人們長期使用已成習慣。如,(1)貴賓們(在)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2)打掃(房間)(使房間)衛生。(3)(我)通過學習,使我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由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特點所導致省略上的差異性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結構上的不同,它們的省略現象仍有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英語的以形制意和漢語的以意馭形,即“形合和意合”。形合是組詞造句的外在邏輯形式,意合則是遣詞造句的內在認知事理。英漢兩種語言“形合”和“意合”的特點,導致了它們省略上的差異性。
1.漢語多省主語
由于漢語是以意合為主的語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所表達的意義有直接聯系。因此,漢語的省略只求達意,只要能達意,省略不但可以不考慮語法,甚至可以不考慮邏輯。這一點突出表現在主語部分的省略上。我們注意到,在以“形合”為主的英語中,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的。因此,在目的語中,我們必須把源語中的省略部分適當地增補,語篇才會被接受。
2.漢語少省謂語
漢語中主語的省略是“漢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語言中的反映”,是這種“意合”思維方式的結果,而在謂語部分的省略上卻慎之又慎。漢語認為語言必有謂語,省略了謂語就不成其為語言。相比之下,西方人重視形式和邏輯推理,在行文時特別喜愛明顯的形式標記,講究一種“形合”,借助動詞詞組內的操作詞(operator)謂語省略或部分省略的現象很普遍。
3.漢語多省連詞
漢語中被描述的事物之間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因此在表達上缺乏顯露的邏輯關系表征詞,即缺乏西方意義上的嚴密形式邏輯,邏輯詞在運用上呈現出隱含的特征,語句間表現出意合的外在特征。
四 結束語
本文認為作為篇章組織連接手段的省略與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語言特質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語和漢語中所運用的省略形式分別體現了英語的形合特質和漢語的意合特質,而不同的特質通過不同的省略手段的運用體現得更為突出。
參考文獻
[1]張思潔、張柏然.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維反思[J].中國翻譯,2001(4)
[2]劉明東.語篇層面漢譯英的銜接性標準[J].中國翻譯,2001(3)
[3]傅云霞.英漢省略的語用對比及其文化內涵[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1)
[4]王揚.語篇形合與意合及其文化闡釋[J].外語研究,2002(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