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血型與輸血的教學設計為研究對象,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血型與輸血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86-0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使用的是全國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材《人體生理功能》,它貼近護理臨床實際,易懂、夠用。本節課內容是第三章循環系統第一節的教學內容“血型”,所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血液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本節內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應用和拓展,又是生理學實驗操作的重點內容,更是學生后續專業知識廣泛化和深化的基本工具,為學生學習護理專業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本課還整合了本校的圖書和網絡資源。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把握ABO血型系統的分型依據及輸血原則。(2)厘清交叉配血實驗及其意義。
技能目標:(1)學會分析失血對人體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2)能用玻片法測定ABO血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人體生理功能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ABO血型系統的分型依據及測定方法。
確立依據:根據教材的地位及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學會血型的分型依據和測定方法是理論知識的延續,并且對接學生以后的工作需要,因此教學重點側重于操作技能的學習。
教學難點:厘清Rh血型系統的特點和意義。
確立依據:在學生初步學會ABO血型分型依據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Rh血型系統的特點和意義,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法分析
本節課教學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完成血型的教學。血型的知識既是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又是實驗操作技能的重點內容,因此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有助于培養技能型人才。選擇貼近臨床實際的事例并創設職業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
三 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學生是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她們活潑開朗、富有朝氣。已經初步掌握了血液的組成及理化特性的基礎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對實驗充滿興趣,模仿能力強,但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缺乏深入研究、邏輯推理及歸納總結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特點,本節課主要采用觀察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讓學生能夠輕松獲得知識。
四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現在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非常多,通過展示圖片,在交通事故中一位患者受傷嚴重失血,出現昏迷、四肢冰冷等癥狀。向學生提問:如何處理?很多學生第一反應是輸血。疑問:什么情況才需要輸血?引出本節課的第一部分內容:血量。
2.布置任務,講授新課
任務一: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因為本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易于理解,學生根據課前所發的學案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并完成上面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答案訂正、補充。
任務二:探索學習ABO血型系統的分型依據。
本部分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抗原和抗體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我將抽象的抗原、抗體具體化。將A抗原做成三角形,B抗原做成正方形,抗A抗體和抗B抗體做成對應的形狀。通過動畫演示抗原抗體反應,便于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任務三:分組操作,鑒定血型。
我主要通過“播放操作視頻”“動畫模擬”“教師示范操作”“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總結實驗步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細心指導、強化細節”,達到學生能夠獨立鑒定ABO血型的學習目標,又培養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實現學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3.檢測訓練,鞏固新知
在隨堂練習部分利用本書配套的學習指導檢測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設計幾個實驗操作中容易忽視的細節問題,讓學生分析這些操作是否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學生經過課堂上的實際操作能夠判斷出正誤,進一步鞏固知識,從而進一步化解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4.歸納總結,突出重點
在課堂小結中再次明確ABO血型系統的分型依據及鑒定方法,然后讓學生完成表格并通過看圖片認識血型對結果進行鑒定,并且通過總結、提煉操作步驟,告訴學生記憶訣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5.課后延伸,拓展升華
課后提供Rh血型的案例,讓學生比較兩種血型系統的不同。讓學生查閱資料獲得輸血的注意事項,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五 教學反思
1.收獲與感受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側重讓學生獲得自己參與實驗的體驗,通過情景模擬、動手操作,讓學生感覺到課堂離生活很近,離臨床專業很近,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經達標測評,教學效果良好。
2.問題與不足
學生操作不夠熟練,課后仍需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訓練。情景模擬時,學生經驗的不足導致在角色表演過程中不夠深入,這些都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探索思考,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指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