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人形成終身習慣的最佳時期,加強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學校教育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品德習慣是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內容。教師要以身作則,講究科學方法,并且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才能使小學生養成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 良好習慣 培養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01-02
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終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很多習慣都在人的早年形成,好習慣能受益一生,壞習慣會貽害終生。《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彼?,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新路子、創新方法,始終把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當作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
一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極其重要
習慣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方式。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泵绹鸫髮W前校長伊勒阿特也說:“成功的習慣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動力。”可見,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發展尤為重要。
小學是人形成終身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生還處于人生發展的起步階段,孩子們的行為方式尚未定型,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強。和成人相比,孩子們更易受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觀的情緒比積極的情感更容易影響人;面對不良行為,小學生常常會不加區分地一味接受,并逐漸內化為自身行為。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素質的高低,因此,加強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小學教育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就是要讓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培養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好習慣養成需要漫長的時間,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習慣是經過反復訓練而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復出現而又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旦形成習慣,就能變成人的一種需求,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成自然”。
二 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內容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切良好習慣的基礎,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生活細節,看起來是小事,但若不加以重視,一旦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他人。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溺愛中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這對孩子們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必須培養孩子們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作息習慣,要讓孩子們自覺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2)飲食習慣,要做到定時、定量飲食,不挑食,不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衛生習慣,要自覺養成洗手、洗臉、勤洗澡以及勤換衣、勤刷牙漱口的習慣;(4)勞動習慣,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小養成吃苦的精神;(5)鍛煉習慣,讓孩子們經常參加各種有益的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這種習慣能讓孩子們輕松快捷地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不好的學習習慣如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這種習慣會使孩子們增加學習負擔,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家長要給孩子有針對性地制訂每天的學習計劃;(2)要養成主動、有興趣、快樂地學習的習慣;(3)要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讓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4)要讓孩子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5)要根據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多獨立思考,積極提高學習能力。
3.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
品德是人之魂,品德習慣是行為之魂。小學生正處于道德品格的形成階段,從此時起必須讓孩子逐漸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品德習慣內容豐富,其中有四點對小學生十分重要:(1)懂得關愛他人,要教會孩子們學會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引導他們懂得感恩;(2)學會與別人交往,盡量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多交流、多玩耍,保持活潑、開朗的性格;(3)學會自我管理,必須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走向社會;(4)端正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觀念,避免不良惡習的侵蝕。
三 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做法
1.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
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首先要自己做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去做的,教師自己一定要身體力行,做到言行一致,發揮表率作用。教師自身的良好行為,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自己必須做一個講究衛生的人,穿著整潔,板書干凈有條理,學生逐漸就會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平時做作業也能認真書寫,注意整潔。
2.遵循科學規律,循序漸進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制訂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計劃,設置培養習慣的恰當方式,有計劃地逐步實施,并形成一個個習慣。比如,在一年級時就要求學生書寫必須認真,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升級和年齡的增長,就要求學生做作業必須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不斷地進行鼓勵。
3.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
良好習慣是在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實踐中不斷反復訓練形成的,小學生的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另一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單純依靠學校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與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學校需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要與社會各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饋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然后,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 結束語
培養未來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持之以恒,直到形成好習慣,否則好習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參考文獻
[1]張廣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J].教育革新,2007(3)
[2]申仁洪.學習習慣:概念、構成與生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3]高梅.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科學時代,201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