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評價建議,在語文新課程中實施發展性學生評價,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新課程 發展性學生評價 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19-01
一 新課程呼喚回歸日常教育教學過程的發展性學生評價
教育經驗表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依存于一個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日積月累,語文素養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離不開語文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和評價。那種外在于教育教學過程的、過濫太繁雜的學習評價范式,必然干擾常態的學校教育教學。在語文新課程中實施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理念應是質樸的,評價方式應是與日常教育教學一體化的,評價的目標和內容應是符合學生全面發展所需要的。
二 語文教師亟須提高實施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專業技能
掌握先進的評價理念,提高學生評價技能,這是新時代教師專業化的一項基本要求。語文教師只有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斷培植關注的意識、發展的眼光、民主的風范、反思的習慣、激勵的藝術、診斷的能力、調節的經驗、服務的態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提高實施發展性學生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三 語文新課程中實施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初步嘗試
1.評價淡化統一,關注個性
發展性評價的核心是人,它遵循多元智力理論,淡化統一目標,尊重學生個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表現、體驗、鍛煉、進步的機會。評價要從學生日常表現資料的積累中分析出每位學生語文學習上的優勢、不足及發展潛力,從而制定適合學生自己的發展目標。
如在語文考試中,試題要注意為考生提供一些新的情境、信息,啟發他們理解、分析、歸納、鑒賞、評價,積極參與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建構,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2.評價淡化單一,注重多元
過去,一般是老師評價學生,評價主體是單一、單向的。現在,我們主張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如作文評價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單一評判,而是要讓學生參與進來,互當小老師進行評價,通過相互評價,促進他們學會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共同提高。評價內容多方面,對學生的評價要從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感態度、水平能力、是否有創意、是否比以前有進步,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情況,情感體驗等多方面考慮。評價方式多樣化,日常評價可以多采用口頭評價,在上課過程中隨時進行,也可以每節課留下一分鐘來評價學生在本節課上的表現。期末總評主要是對學生一個學期表現的回顧、反思,對下一學期的學習提出改進意見。
3.評價淡化結果,注重過程
如布魯姆所說,形成性觀察的主要目的是決定給定的學習任務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對學習者分等或鑒定,而是幫助學生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為進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學習上。因此,強化過程性評價的確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4.評價淡化結論,注重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及全體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某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及語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做出描述性的評價,提出進一步學習的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做好記錄,以定性為主的評語兼及量化的表達,引導學生在評價中自我反思,明確下一階段前進的目標。如個案中的葉××學生,她反思自己在語文活動中的表現,認為自己最得意的是“當我第一次發言時,全班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最遺憾的是“上臺發言仍很害怕,不夠落落大方”,進而制定出下一階段的目標“敢于上臺發言,聲音響亮”。這樣,學生在自勉、自評與自我反思中,在階段目標的“確立—達成—再確立—再達成”的循環往復中,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
四 結束語
發展性學生評價不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方法,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環境、教育文化的集中體現。過去,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選拔作用上,而發展性學生評價既重視學生的現在,也要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如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力等在語文試卷中常有反映;即時性評語中的激勵語言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的設計使用也大大提高了評價的質量,成了新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真正實施好發展性學生評價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把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落實到教育評價行為中去,在點點滴滴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創新,促使每個學生獲得作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維寧主編.新課程學生學業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