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肥翘K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在市中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幾位語文教師同課異構,課后進行了研討,各位教師從課堂關注點反映出的教學思想觀點,特別是碰撞中產(chǎn)生的火花,引起了我們每個語文教學者的關注。
一 整體教學與句、段教學的再思考
對三年級的課文教學,教師一直以來都把對句、段的研讀作為重點,所以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感悟到趕海之“趣”,一開始,幾位教師就不約而同地都把課文的第二、三段趕海中具體寫的四件事:“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蝦”作為重點呈現(xiàn),讓學生加以讀、感、悟,作為聽、說、讀、寫訓練的突破口。而對作為整體的課文篇章結構,都認為不在三年級段教學的重點之中而忽視了。在第二課時,教師是不是要讓學生對課文初步地整體認知呢?省特級教師孟紀軍認為:“如果忽視了整體,就像趕路的人沒搞清自己要去的地方在什么方向,方向不明怎么趕路呢?”回顧課文,這篇課文在篇章上開頭用了一段歌詞“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結尾也用了同樣的方式來首尾呼應,這對剛開始學習寫作的三年級孩子來說,就恰恰是篇章結構上的一個初步引導。而本文是一篇記敘文,作者是抓住趕海時人們的活動來寫自己趕海的,趕海中人們的活動很多,而作者選取了四件事作為重點來寫,這就是作文要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主題的方法。這也是整體到段落的一個過程。葉圣陶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币馑际钦f,作者寫文章的時候一般是有比較充分嚴密的思考和準備的,文章中有思路即內(nèi)在脈絡可尋。我們閱讀欣賞文章的時候,如果能夠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所以,如果忽視整體的引路,直接對句、段進行評析,就把作者整體思路弄破,這對學生整體認知課文是不利的。就這篇課文而言,怎樣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呢?教師可以在引入新課時,讓學生去回顧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寫了哪些事?具體寫了幾件?這樣自然引入重點句段的研究。在研討寫法時,點出首尾呼應的寫法。這與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學段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相符合的。所以三年級課文的讀悟,重在句段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忽視了讓學生初步去把握整體,那就是閱讀的大方向不清楚了。
二 要“鬧”就要“鬧”出語言的真性情
在課堂中,有教師在“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中的“鬧”上熱鬧起來,讓學生表演怎么鬧的。在研討中,有教師就發(fā)出了異樣的聲音,認為孩子鬧,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都懂,既然學生都懂了,我們何必要在這上面“鬧”呢?課堂不能為熱鬧而“鬧”。的確,反思這樣的“鬧”,如果只是為了表面上的活躍氣氛,我看還是不“鬧”為好,畢竟課堂要高效,聽說讀寫都要時間來保證,但這個地方要不要“鬧”呢,我認為要“鬧”,關鍵是要“鬧”出語言的真性情。讓學生表演的“鬧”,其實是表象,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個“鬧”字用得精妙,這才是教學上應該突破的。我們細細品味這個“鬧”字,可以感悟到它寫出了兒童迫切想去的真性情,寫出了趕海的巨大吸引力,還寫出了對舅舅的“逼迫”感,為后面的趕海之趣渲染了氣氛,這與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簡直有異曲同工之處。課堂上把它跟“叫”、“讓”等近義詞比較起來讓學生體會,就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恰當使用語言的不可言傳之妙。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遣詞造句的講究。
三 練寫不是過程,而應是針對文本特點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界定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核心目標和任務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但在閱讀中讓學生如何去寫?寫什么?在哪里著力?這的確是值得研究的。在《趕海》一課的教學中,幾位教師都注重了讀寫結合,但選擇的練寫重點卻各不相同,有的是在“這時,沙灘上已經(jīng)有好多人了,他們有的捉螃蟹,有的撈海魚,有的撿貝殼……”處著手,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修辭進行練習,可謂很是熱鬧,有的抓住太陽偏西后人們趕海的收獲來發(fā)揮想象,更有的關注到首尾呼應,讓學生去仿寫開頭結尾。其實細細研讀文本,教師都是把具體寫趕海三件事的第三自然段作為重點來讓學生讀、悟趕海之趣的,而第三自然段,“嘿”、“哎”、“哎喲”、“咦”、“哦”幾個語氣詞用得惟妙惟肖,在評讀時,教師或范讀,或比讀,或表演讀,無不透出特別的關注。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既然好的例子出來了,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不正好是仿用語氣詞、學用語氣詞的好時機嗎?本課的重難點都在語氣詞的美讀中突破,語氣詞的合理使用不應該正是本課的練寫重難點所在嗎?所以,有位教師就讓學生以《趕集》為內(nèi)容要求用好這幾個語氣詞來仿寫一段話。我認為這是指向課文語言特點的仿寫,是閱讀收獲到運用的提高過程?,F(xiàn)代作家茅盾說:“仿寫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仿寫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弊x寫結合訓練,仿寫這個大方向大家都把握了,關鍵在于練寫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為練寫而練寫的過程,更不應是一種已有能力的再現(xiàn),而應是針對文本特點的關注到學段特點的一個能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
當然,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是追求完美的歷程,是永遠走在路上的藝術,是批判中提升的哲學。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讓學生“鬧”出對文本內(nèi)蘊之美的感悟、讓學生在“鬧”中悟出語言的真性情,我想這才是不可改變的語文課堂教學真諦。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