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全面推行已有多年,新的課程理念和新的課程設置,的確給教學帶來許多新機會,同時也帶來許多新思考??梢哉f,在課程改革面前,我們都是一個新手,面對的是全新的課題、全新的教材,這勢必要求教師樹立新理念、運用新方法,不斷深入研究,才能發揮新教材的作用。
一 教材的再解讀
1.吃透新課程標準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新課標的實施的確給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主導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認真解讀新課標,吃透精神,積極探索,才能找出一條正確的教學之路。首先,新課程突出了四個理念: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語文教師理性和感性統一,師生和文本的互動統一,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統一。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貫穿在整個語文課程的新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在教學實踐中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及時轉變角色,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引導者,學習的指導者,知識的構建者,信息的重組者,課堂的管理者,學業的評價者;提高自我專業素養,力求教學方式的創新,切實以新的視野來認識語文教育的價值,讓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高,讓學生有能力充分展現生命的價值。其次,新課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作為宏觀目標。即教師的教育教學要通過恰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參與態度、價值形成,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目的。最后,新課程確定了“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運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大能力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規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結構的促進者和校本課程的研發者。
2.吃透新教材的文本價值
教材是教學的憑借,又是教學中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師對教材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度,吃透新教材的文本價值是教師把握教材的基礎。新教材的文本價值充分體現了學習語文的目的,即認知價值、思想價值、思維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語言開發價值、寫作模仿價值。這七個方面的價值定位凸顯了語文學科的特征,既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保障,又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新教材要求教師從人的發展和教育的終極目標出發,以新的視野認識新課程的價值與目標,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使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語文特有的規律,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社會發展對語文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營造語文教學的生態環境。
3.吃透新教材的編排體例與意圖
新教材的最大亮點在于讓學生主動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的機會多了。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選修各5冊。其中必修在不到一個半學期的時間內學完,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自己的興趣來選修。這樣的編排體例既強調了必修內容的基礎性、均衡性和對學生學習目標要求的共同性,又兼顧了選修內容對學生個性多樣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與作用。
必修教材緊緊根據新課程標準來設計結構,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模塊。前三個模塊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可在課外自主安排。四個模塊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體現出鮮明的綜合性:讀中有寫,寫中有讀,文章、文學、文化多方面兼顧,形成立體有序的知識能力網絡系統。各模塊又根據階段性目標的不同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各模塊可進行靈活拼接,如將讀寫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將表達交流整合在閱讀鑒賞中進行,將閱讀鑒賞整合到名著導讀中進行等,根據模塊內容引出課外內容,從而使模塊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教材每個模塊由不同的單元或專題組成,
每個單元或專題按照由淺到
深、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來
設計。單元或專題之間重視
知識點的銜接、突出文體特
征、體現文化生成規律、展現文學史發展軌跡。單元或專題內部又根據學習重點不同來選擇作品或內容。
二 教材使用中的幾個基本策略
使用新教材,教師普遍反映內容多、時間緊、課時不夠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教材靈活高效的整合使用。
1.可進行單元整體教學
高中語文新教材各單元的教學重點相當明確,如第一冊前三單元的教學重點分別是:揣摩語言、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教學時,在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本單元所有課文的基礎上,以單元教學為突破口,重點課文集中時間研讀賞析,其余可一帶而過或由學生自學,教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弄清異同,從而輻射單元內所有課文,這樣既省時又高效。
2.單篇課文的處理,應注重方法和技巧
新教材教學重點明確,而且每一課只突破一個重點,不要求面面俱到。這就意味著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一定要圍繞重點展開教學,不讓教學目標“膨脹”而超過課標,要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提升教學藝術,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3.可對單元進行梳理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由于單元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和開放靈活性,并且新教材在每個單元前都有導語,提示單元學習內容和目標,每篇課文后的探究性練習都有提示,因此教師應善于從提示中梳理單元之間的關系,并根據教學情況適度打通,靈活地進行模塊整合,如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可以和“梳理探究”板塊的“交際中的語言運用”進行整合,“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有三個內容:稱謂語、禁忌語、委婉語。前兩個內容知識性較強,后一個涉及語句的理解和表達的得體,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價值很突出,《林黛玉進賈府》和《祝?!分腥宋锏恼Z言有不少體現了委婉語的特點,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例子很多。教師在處理委婉語時,可以讓學生到小說的人物語言交際中找例子。唐詩單元所選的作品歷來有不同的理解,在賞析語言和寫法方面個性化閱讀的空間很大,可以把“梳理探究”中的“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放在唐詩單元。上文所述將讀寫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將表達交流整合在閱讀鑒賞中進行,將閱讀鑒賞整合到名著導讀中進行。
4.“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的處理與使用
“梳理探究”中的每一專題并非都要做,可根據情況選擇1~2個。教師在學期開始時就布置任務,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研讀。在學生準備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計劃,從資料收集、整理到成果獲得,整個過程都要適時進行指導,通過組織討論會、報告會為學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臺,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在分享彼此的成果中有更多的收獲。也可以根據內容將一些專題整合到課文之中進行處理,如從《赤壁賦》中大量的分析鑒賞引到對聯專題探究上,從“鴻門宴”中的“秋毫無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成語引到成語專題探究上來。“名著導讀”可放在課外由學生選擇閱讀,教師進行適當指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互動中獲得知識、提高讀寫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