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中的數學課,教師不要較多地占用課堂時間,應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人人主動參與探究、交流,還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識,體現課堂中的高效。
【關鍵詞】數學 高效課堂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42-01
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掀起了高效課堂的新高潮,給數學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給數學教師帶來了挑戰。那么如何能打造出高效的課堂呢?筆者認為首先應思考高效課堂中的數學課應該還給學生什么?
一 還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
在高效課堂中明確提出“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進行交流?!睆亩?,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充分讓學生的表達從情境教學中去拓展,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例題“小紅有13個紅氣球,藍色的氣球比紅色的氣球少4個,小紅有多少個藍氣球?”后,并不忙于講解這道題的算法,而是讓學生相互討論、思考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道題,并談談理由。學生1: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小紅有13個紅氣球,我先擺13根,藍氣球比紅氣球少4個,就從紅氣球相對應后面少擺4根小棒,擺好后我一數小棒是9根,因此藍氣球有9個。學生2:藍氣球比紅氣球少4個,把紅氣球看作大數,藍氣球看作小數,少的4個就是相差數,求小數就用大數減相差數。列式為13-4=9……
學生們自由精彩的交流,使筆者明白了許多: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要多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和表達的機會,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同時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得到了發揮。
二 還給學生動手操作的自由
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把一些數學知識設計成學生探討研究實踐操作的活動,讓人人參與動手操作,感知感悟,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創造力也得到了發揮。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粉筆盒、牛奶盒、易拉罐、牙膏盒、鞋盒、足球、籃球、茶葉筒、煙盒、乒乓球、魔方……在學習這一內容時,第一步:讓每小組把這些材料分一分,并相互交流各組是怎樣分的。第一小組把牙膏、鞋盒、煙盒等放在一起,第二小組把魔方和那些方方正正的盒子放在一起,第三小組把球體放在一起,第四小組把易拉罐、茶葉筒放在一起。第二步:再讓學生摸一摸,摸完后談談自己的感受。第一小組:摸到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相對的面一樣大;第二小組:摸正方體也有6個面,每個面的大小一樣;第三小組:球是光滑的,能滾動;第四小組:茶葉筒上下面是圓的是一樣大。第三步:讓學生搭一搭,把桌子上的學具像搭積木一樣搭一搭,看誰搭得最漂亮、最平穩,從中你發現了什么?第三小組:球不能放在最下面,因為它容易滾;第一、二小組:我發現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較平穩;第四小組:茶葉筒或易拉罐只能豎放在下面,如果橫放也容易滾……
在這樣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中,讓學生確確實實地感知了這些物體的特征,弄清楚了它們的根本區別,為圖形概念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給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自由,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學中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使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三 還給學生親身經歷的機會
新課標明確規定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而學生要想獲得成功的體驗,就必須積極地投身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主動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對數學學習的切身體驗。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我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其特征。創設觀察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獲得新舊知識的鏈接;自己動手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征;說一說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盡情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滿足,富有活動性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進行實驗就必然開放了課堂,形成張揚學生個性的氛圍,才能展示出學生不同的體驗和困惑,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從而體現了課堂的高效。
在這樣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中,教師不要較多地占用課堂時間,要還給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人人主動參與探究、交流的機會,還給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識,體現課堂的高效。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