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往能力對于人的生存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今社會一個人的交往能力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也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通過相應的體育活動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基本交往能力與技巧,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體育教學 學生 人際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47-01
美國史上唯一四連任的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要想使文明得以延續,我們就必須發展人類關系科學——使所有人,所有物種和平共處于同一個世界。”當前,中國正上下齊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個人而言,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會交往能力是奠定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作為教育部門不僅承擔著對其文化素質的培養,同時應兼顧對其綜合素質的培養,高中階段學生正值青春期,是個體身心快速發展成熟的階段,同時也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中的學生人際關系有其固有的一些特點,加上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的影響,如果問題出現時沒有給予良好的處理,將會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從而影響其健康成長。
一 體育教學中人際關系培養的重要性
任何體育運動都處于一個復雜的網絡體系中。體育運動的本身并不只是比賽的勝負,更多的是組織與組織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過程,體育對于人的影響更為深入、更為廣泛,可以說體育運動已融合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自身素質的形成受環境的影響,而人的素質變化反過來又影響體育運動中人際關系的形成,所以,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才能使體育運動的各個方面完美融合,參與者才可以團結一致,促進體育事業的進步。人的體育能力是在體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體育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密切相關,而社會關系是通過人際關系具體表現的。因此,人們的體育能力之中包含著對人際關系的認識和了解。認識、調整和改善體育運動中的人際關系,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人的體育能力,可以認為是人們增長體育能力和提高素質的基礎和前提。
二 高中體育教學交往的有效措施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交往理念。對于體育課程的教學交往來說,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交往理念,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作為教師要與學生有較多的互動,教師要提供教學活動,從而配合提供一個有效的渠道,讓教師更好、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與心情,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有更好的配合、有更好的交流,為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奠定相應的情感基礎,為教師制定教學的有效策略提供相應的參考。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設鋪墊,從而使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達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第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作為學生的指導主體,但并不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好相應的交流步驟和環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活動,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只要學生能夠積極地參加,一定會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
第三,教學交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有內在需要的趨向能力,當滿足這種內在需求時,人會產生愉悅的體驗。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欲望,啟發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真正認識為什么而學習、學到了什么,并且進一步加大自身學得快學得好的欲望。
第四,教學交往方式要合理地選擇。除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外,還要有合適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交往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對交流交往方式的選擇。針對高中學生的性格特點來說,教師要調整好每一個學生的需要,也需要教師選擇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區別對待,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交流手段,從而保證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保證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營造交流的氣氛,尤其是對體育課來說交流是整個教學有效進行的保證,因此,教師要首先營造一個好的交流氣氛、教學環境,這樣既能使學生放松心情,也能提高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中國高中的體育教學中的交往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的交流是貫穿于整個課堂的,從開始到結束,這個環節是必需的。目前,教學中的交往原則得到了教育家的一致好評與認可,這種教學上的交流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這才是教師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毅.在體育教學中建構交往教學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8)
[2]林楚云.體育教學中師生雙向交往觀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08(15)
[3]陳臨.體育教學中師生主體性雙向建構交往觀的探討[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