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管是哪類學生,教師都應保護其個性,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創作,并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創造活動中,應多鼓勵和表揚那些大膽的、敢于創新的學生,對于他們與眾不同的作品應及時給予肯定。
【關鍵詞】靈感 “印象評價” 創造力 美術作業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51-01
一 扎“根”創造力,美術呼喚“會說話”的作品
高中美術欣賞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即創造力。然而當教師在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了學生的創造力呢?
創作能力就是人重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哪類學生,教師都應保護其個性,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去創作,但是創作需要有良好的氛圍。在創造活動中,應多鼓勵和表揚那些大膽的、敢于創新的學生,對于他們與眾不同的作品,及時給予肯定。
二 忽視創造力,美術作業陷入“印象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應該將評價與教學統一起來,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共同運用,強化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然而,教師在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時,難以做到評價尺度標準一致,宜產生見仁見智的評價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使美術作業評價陷入“印象評價”。
1.傳統印象
受長期美術教學模式的影響,美術教師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傳統體系的評價標準。而這種評價標準恰恰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2.主觀印象
由于教師對信息的選擇以及記憶能力不一等原因,評價意見會較多帶有個人主觀色彩,受心理效應誤差干擾較大。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通常憑借自己的主觀印象,草率地給出“優秀”“良好”“合格”等評價。這樣,教師并沒有去關注學生的創作靈感,不知道學生是怎么想的。同樣,學生也不知道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樣的,沒有了互動,便失去了評價的作用。
3.簡單印象
教師對美術作業的評價過于單一,很多教師都是通過期中或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作出一次性評價。這種評價并不全面,不能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表現。
三 對話靈感:作業評價“重生”的必經之路
靈感是人們思維過程中認識飛躍的心理現象,一種新的思路突然閃現。簡而言之,靈感就是人們大腦中產生的新想法。靈感需要一定的氛圍熏陶,也與創造者的知識積累、心境、生活實踐等有關。因此,對話學生的靈感,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
1.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第一,理解作品的主題。例如,在對羅中立的《父親》這幅作品進行欣賞課教學中,在課前讓學生去完成以下幾個問題:(1)《父親》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2)作品的創作原形是怎樣的一個形象?(3)作品想要表達怎樣的主題?
只有讓學生了解《父親》的創作背景,才能理解為什么它的創作原型能代表中國一代人的形象。
第二,體會作品的精神內涵。精神內涵是教師要傳達給學生的真正目的,我們在欣賞一幅作品時,要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述的內容是什么?只有在精神上達到共鳴,才能懂得怎樣欣賞作品。
第三,抓住最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那根“弦”。對于《父親》這一作品,欣賞之后,學生有怎樣的感觸,抓住最觸動學生的地方聯系生活,畫一幅能夠表達內心感觸的作品。
2.“從靈感出發”,注重對創造力的評價
第一,鼓勵創作“有故事”的作品。學生在作畫的過程中,要讓他們自己構思,而不是簡單的“描紅”。作品要有自己的“故事”,將所要表達的內容畫出來。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嘗試,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
第二,表達創作靈感。教師在評價美術作業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創作意圖,在教師做出評價之前,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創作靈感的解說,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你的作品靈感來源于什么?(2)你的作品想要表達什么?(3)你覺得自己的作品還欠缺什么?教師可以針對以上問題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四 “N維”評價,分享靈感
教師在作業評價中應該“從學生的靈感出發,基于學生的創造力進行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重過程、輕結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強化評價的發展、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1.教師的鼓勵性評價
評價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因此,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了解教師的評價標準。對于學生的創造力給予正確的指引,激發他們更加努力地去尋找靈感。
2.學生對靈感的感知評價
對于其他學生的作品,要充分了解作品的靈感源泉、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互相學習,在感知其他同學作品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靈感。
3.自身對創造力的自省評價
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尋找自己作品的不足,及時進行改正、整合。通過不斷的修改、運用、借鑒,完善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更具說服力,表達的“故事”更形象,更有內容。
4.分享靈感,互通靈感
對于最終獲得較高評價的學生作品,教師可采取作品展出的方式,讓作品的創作者講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給其他學生以啟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