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的相關研究大多從家庭教育、政府和社會監(jiān)管以及學校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整體入手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機制,但對于農村小學系統(tǒng)的管理機制并沒有微觀的針對性研究。據(jù)此,本文立足從管理機制的問題成因入手進行相關分析,以期為湖南省農村小學的教育管理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湖南 農村小學 教育管理 問題成因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88-02
農村小學教育問題不僅關乎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中國農村國民素質的提高,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穩(wěn)定息息相關。本研究認為,在社會基礎設施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小學,對于教育的管理性問題應該居于核心的主導地位。本文針對湖南省農村中小學面臨的教育管理問題形成原因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針對其管理現(xiàn)狀,嘗試提出相關的優(yōu)化對策。筆者對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問題的成因分析如下:
一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的育人功能弱化
近些年來,湖南省的小學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入,并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視為小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將“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定位為小學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在此基礎上,湖南省農村小學還要求學校實行全面的素質教育教學,將小學定位為兒童社會化的教育機構,即除了教授必要的知識和學科文化外,更要注重身心的整體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化的人才。
根據(jù)現(xiàn)實調查顯示,湖南農村小學現(xiàn)行的實際教育,依舊是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調查對象中幾乎所有農村小學都將文化課程的學習成績、小升初的考試成績以及升學率視為農村小學教育的核心,甚至成為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職業(yè)教學和管理評價的唯一標準。更有甚者,將教師的工資獎金、職稱評定與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掛鉤,這無疑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開展。
因此,在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育評價機制下,湖南省農村小學的教育管理也牢牢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為目標,相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人格的健全培育,更重視學生學習成績本身的提高,學校的素質化教育管理便成為空談。農村小學育人功能的弱化,必然導致小學教育管理的錯位。
二 教師壓力過大,職業(yè)倦怠嚴重
為適應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改革和教育資源的配置重組,近年來湖南省很多規(guī)模較小的農村小學相繼倒閉停辦,將所有的農村小學生集中到農村中心小學集中培養(yǎng),而很多不切實際的“一體化”盲目調整,也導致湖南很多農村小學出現(xiàn)“超負荷”現(xiàn)象。農村小學本身的師資力量匱乏,很多農村小學班主任甚至是任課老師不得不一人承擔好幾個年紀甚至好幾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單科老師“體音美一肩挑”的現(xiàn)象在湖南省農村小學屢見不鮮,農村小學老師平時要承擔繁重的課程教學,下班和周末還有大量的作業(yè)要批改。
調查顯示,湖南農村小學老師大多每天七點之前都要到學校,跟隨校車去接學生,下午四點下班還要送學生回家,包括清點人數(shù)、維持乘車秩序和保障學生安全,承擔了大量的責任和任務。在較大的壓力下,必然形成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從而影響到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的正常化管理。
三 教育基礎設施匱乏,硬件落后
近年來湖南省農村小學進行了大范圍的合并規(guī)劃和布局調整,農村中心小學的硬件和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對于滿足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的素質化教育和全方位發(fā)展與城鎮(zhèn)小學依舊有較大的差距,依然不能滿足基本教育的需要。
根據(jù)調查現(xiàn)實,湖南省寄宿小學生的住宿條件“差”和“特別差”的比例總計超過三成,農村小學就學調整之后大多數(shù)小學生離家距離變遠,很多農村家庭缺乏接送交通工具,好多學校也基本沒有校車,農村小學生只能選擇農用車、摩托車,甚至三五成群步行回家,校車超載現(xiàn)象也比較嚴重。湖南省農村小學的圖書館、體育鍛煉設施、文化休閑娛樂設施極為匱乏,不能較好地滿足農村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精神文化娛樂的需要,農村小學教育的科學化管理極度缺乏。
四 激勵考核機制缺失,評價不合理
湖南省的農村小學教育,其重點依舊是集中在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上,主抓教育成績而忽略了教育管理,對于農村小學的教育管理工作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評價和激勵考核機制,教育的主管部門也沒有針對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相當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細則,最終導致學校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工作不重視,教師的積極性不高。
湖南農村小學對于班主任的考核,除了常規(guī)的“德、能、勤、績”考查之外,重點關注的是所教班級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并沒有納入考核范圍,在工作壓力偏大而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情況下,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必然缺失,農村兒童的家訪工作、檔案記錄工作、家庭學校互動工作以及農村小學生的心理輔導等動作已經淪為形式,農村小學教師只能依靠良心和職業(yè)道德來維系小學教育管理工作,正如某位班主任所說,“教師是一碗良心飯”。
五 師資匱乏,教師老齡化嚴重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南方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從教人數(shù)相對較少,在農村小學合校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的進程也逐步加快。調查顯示,農村小學教師年齡越大越不容易被小學生所喜愛和接受,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代溝,交流和溝通滿意度不高,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從而影響到農村小學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
根據(jù)調查現(xiàn)實,超過25%的被調查者認為湖南省農村小學老齡化現(xiàn)象“很嚴重”,接近40%的被調查者認為湖南省農村小學老師的老齡化現(xiàn)象“嚴重”,超過20%的被調查者認為湖南農村小學老師“有老齡化傾向”,這足以說明,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都認為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具有老齡化的現(xiàn)象。而就農村小學教育管理來講,青年教師在農村小學生的心理接受、工作精力、身體精力等方面都比老年教師要有優(yōu)勢。因此,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的老齡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管理的實際效果和發(fā)展的進程。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問題的形成是多方面綜合因素的結果,受到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庭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成因包括: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的育人功能弱化;教師壓力過大,職業(yè)倦怠嚴重;教育基礎設施匱乏,硬件落后;激勵考核機制缺失,評價不合理;師資匱乏,教師老齡化嚴重等。
據(jù)此,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政府、學校、社會、教師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參與與配合,各個方面形成強有力的合力。政府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學校全面落實科學的農村小學教育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詳細的農村小學教育管理細則,優(yōu)化教師資源配置,家庭積極配合農村小學的教育管理工作,社會媒體和社會輿論強化對農村小學教育管理的關注和報道,相關的慈善機構也積極開展有益的關愛活動。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四個方面形成強有力的合力,才能保證科學有效的農村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實施,形成以家庭為基礎,以政府和社會為后盾,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教師為著力點多位一體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最終為湖南省農村小學教育的科學化管理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陳艷.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鄉(xiāng)音,2009(12)
[2]劉飛.淺談漢中地區(qū)農村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廣場,2008(2)
[3]黃遠菲.有關農村小學義務教育的新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15)
[4]劉霖芳.農村地區(qū)小學教育現(xiàn)狀個案研究[J].科教文匯,2009(3)
[5]劉芹.東部農村小學教育:問題與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