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虐待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對兒童虐待的定義、產生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兒童虐待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兒童虐待 忽視 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89-02
近些年,一些兒童被虐待的事件不斷地被媒體披露出來。被虐兒童是青少年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惡劣的生活環境將他們排斥出主流社會使之逐漸被邊緣化,向下流動或將終其一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下,我們應努力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傷害遠離兒童,切實保障全體兒童的權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這不僅僅是父母、教師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
一 兒童虐待的定義
兒童虐待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將兒童虐待描述為:對兒童有義務撫養、監管及有操縱權的人做出的足以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生長發育及尊嚴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傷害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軀體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及對其進行經濟性剝削。目前,國際上一般將兒童虐待分為4個類型,即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以及各種形式的忽視。
美國學者Kadushin認為,在美國,兒童虐待定義包括:身體虐待、營養不良、衣衫襤褸、缺乏適當的住所、照顧和監督不夠、忽視兒童的基本醫療照顧、使兒童失學、剝削兒童勞力或者工作過度、讓兒童出入不健康或者不道德的環境、性虐待、精神虐待與疏忽等。
中國學者郭愛妹認為,兒童虐待是指家庭成員對兒童進行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亂倫以及疏忽等暴力行為的總稱。根據中國已經出現的兒童虐待現象案例,本文將采用學者郭愛妹對兒童虐待所下的定義。
二 兒童虐待的成因
1.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的教育觀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會間接地導致對兒童的虐待。在中國“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觀念,使大多數家長認為打孩子是合法的、合理的,打孩子是對他們好。殊不知,在這些家長看似合理的教育方式下,如果掌握不好度,往往體罰就演變為虐待。孩子所受的不單單是皮肉之苦,心靈的創傷更為嚴重,也不利于孩子個體社會化的形成。同時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年后成為有暴力傾向的人的可能性也較大。赫里科爾等人于1983年所做的家庭暴力研究,結果發現有47%①在幼年經歷過暴力的父母會虐待子女,而幼年時未曾有過受虐經歷的父母虐待孩子的比例則比幼年時經歷過暴力的父母會虐待子女的比例低。
第二,家庭的經濟狀況。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身體虐待情形發生率最高。從虐待比率來看,低收入的家庭是較高收入家庭的3倍②。相較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的社會資源較少,人脈關系網較為狹窄,可利用資源不多。社會資源各方面的不均等以及貧困使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論也較好地對此做了說明,當一個家庭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他們無暇顧及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使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忽視孩子的心靈發展。當外部壓力過大而家庭的應對不足時,低收入家庭中虐待兒童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社會其他階層。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經濟階層的群體或家庭中都會發生虐待兒童事件,只是貧窮或失去經濟優勢的家庭相較之下更有可能發生家庭暴力。
第三,現代社會的壓力。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都隨之增大。夫妻雙方除了要應對工作上的壓力,還要為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贍養、生活上的其他瑣事操心。如果當父母在工作上面臨收入減少或失業等情況時,為了發泄不滿、釋放壓力,有的父母很可能會選擇對孩子撒氣。然而在現代社會,家庭作為壓力避難所的功能也日益弱化,即家庭的社會功能逐漸被剝離,傳統家庭的教育、保護和贍養功能日益被外在的學校、警察等機構取代,成為兒童虐待的溫床。
同時,單親父母和繼父母也屬于較有可能虐待子女的高危人群。與一般正常的完整家庭相比,單親家庭的兒童在社會化方面是不完整的,他們得到的關懷與愛也是不均衡的,而且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比完整家庭付出的較少,壓力大。根據美國第二項全國性家庭暴力調查所做的資料分析,發現單親父母較有可能毆打或虐待子女。③
2.社會因素
第一,根據社會學者古德的研究,在家庭成員的紛爭、問題排解過程中,暴力乃是一合法的資源,并且可能在任何試圖減輕沖突的情況下使用。因此,家庭中權力最大的人,最容易在解決沖突時使用暴力,以確保在他(她)們照顧之下的家人能夠順從。在中國,大部分家長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認為自己的孩子如何管理都是正確的,孩子的每一步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不允許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而這種觀念,正是兒童遭遇家庭虐待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社會孤立。史密斯發現,虐待子女的母親極少與其父母、親戚、鄰居和朋友接觸,也很少從事社交或娛樂活動。也就是說,虐待子女的父母,他們通常會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圈中將自己孤立,當他們遇到外部壓力時,他們很有可能選擇暴力來釋放壓力,因為他們缺少社交圈,無法獲得外部的情感支持。
三 兒童虐待的防治策略
1.家庭方面
第一,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在應對家庭虐待方面,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西方國家,幼兒園和中小學都開設如何應對虐待行為的相關課程,這一點非常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我們也應該在學校教育中,教育孩子哪些行為是虐待行為、發生虐待事件如何應對等,從而提升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從源頭上預防和制止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
第二,做好親職教育訓練。也就是說讓準父母們知道為人父母的權利與義務、讓他們心理上有所準備,如此才不至于因初為父母而慌了手腳。這其中還可以教他們發泄憤怒的適當方式以及正確的教養方式,這樣一來,他們就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突來的情緒變化。
第三,轉變教育觀念。傳統的父母教育觀,往往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這不利于孩子個性的養成。父母必須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個體,對孩子的愛也要及時地表達出來。同時,父母也應該明白,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和時間,要學會理解孩子的負面行為,慢慢教育孩子,摒棄暴力行為教育孩子。
2.設立專門性社會救濟服務機構
西方國家處理虐待兒童行為的經驗是,通過當事人調解及防虐兒童服務部的協助來解決此類問題。美國從1964 年起設立了家庭服務部來制止和預防兒童虐待行為。而荷蘭則從1972年起在全國設立了保健醫生制度,并規定保健醫生有權參與兒童虐待的案件④。這些都是值得中國借鑒的經驗。
3.提高公眾對兒童虐待的認識
在中國傳統的父權文化影響下,要想改變人們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非常困難的,也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只有采取多種方式,從各個方面宣傳正能量,告知人們如何尊重兒童權益,當面對虐待事件如何積極阻止,如何更好地在平等狀態下教育孩子等,而當這種觀念主流化時,兒童虐待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減少。
4.完善相關立法
中國目前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但缺少成系統的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體系。就目前而言,中國一方面要加強相關法律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立法,加強民眾的道德教育,提升社會成員的公德心,當社會上出現虐待兒童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地勸解和阻止事件的發生。
注 釋
①②③郭愛妹.家庭暴力[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94、96
④肖敏.和諧社會語境中的家庭暴力問題研究——以虐待兒童行為為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7(3)
參考文獻
[1]靜進.兒童虐待問題不可忽視[J].中華兒科雜志,2004(1)
[2]楊玉鳳.兒童的虐待與忽視及其干預對策[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4)
[3]劉娟娟.兒童虐待問題研究概述[J].青年研究,2008(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