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友誼和依戀行為發生急速變化的發展期:個體的認知能力提高,自我意識和情緒迅速發展,同伴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著青少年人格、認知、情緒、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性的發展,因此對青少年同伴依戀影響因素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青少年 同伴依戀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91-02
有關依戀理論的研究最早始于Bowlby對孤兒院兒童的觀察。Bowlby理論相當一段時間內,對依戀研究僅限于兒童早期、母子之間的子女對母親的依戀。事實上,兒童期是依戀關系建立的主要時期,隨著依戀的動態發展,個體依戀關系除了父母還可以與其他人建立。青少年時期,個體更多與同伴建立起依戀關系。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形成新的人際交往模式,表現出與兒童期完全不同的特點。按照分類,同伴依戀可分四種:安全型,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水平均較低;專注型,依戀焦慮較高,依戀回避較低;回避型,依戀焦慮較低,依戀回避較高;恐懼型,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均較高。影響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父母的影響也與個體的性別、同伴的性別有關。
一 父母
1.青少年與父母的依戀關系
研究表明,青少年同伴依戀的質量高于父母依戀的質量,說明在青春期階段,同伴依戀占青少年依戀關系的主體,但父母依戀仍然起著作用,而且與父母的依戀關系質量對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質量有一定的影響。與父母之間屬于安全依戀的個體對于同伴交往過程中的親密關系可以恰當地處理,對于與他人的分離也可以適時地接受,這里的同伴不僅是朋友也有可能是戀人。另外,與父母的依戀關系質量越高,個體對于人際交往的期待也會越高,交往過程中更能主動地接觸他人。相反的,與父母的依戀關系質量較低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各方面的處理能力會較低,甚至可能產生孤獨感。
2.青少年父母的養育方式
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其中父母的養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同伴依戀的發展。父母的養育方式分為積極的養育方式和消極的養育方式:積極的養育方式即父母對孩子理解關心、寬容并注重情感溫暖;消極的養育方式即父母對孩子嚴厲懲罰、拒絕否認、過分干涉等。如果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孩子或訓斥孩子,有的懲罰往往超過子女應受的程度等,在這種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子女,與其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對其同伴產生比較粗暴并具有攻擊、反抗等行為,也不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依賴和信任。研究表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在性別上存在差異。父母更傾向于對男生采用消極的教養方式,其原因可能是大多父母認為男生應該更堅韌更需要磨煉。孩子的性別不同自然需要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但是長期的消極教育或者過度的消極教育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劣,影響青少年今后同伴依戀關系的建立,甚至影響其社會性的發展并導致犯罪。
二 性別
1.自身的性別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階段,女生的同伴依戀質量高于男生,屬于安全型依戀的女生顯著多于男生。進入青春期后,女生對同伴的依戀顯著增強,相對于男生女生更渴望有同伴的陪伴,得到同伴的理解。在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中,女生更多的是關系攻擊,即通過排擠、孤立等行為進行攻擊,因此為了免受排擠和不被孤立的女生會對維護同伴關系更加重視,在人際交往中會更細心、更理解他人,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也更強,而男生則更傾向于與志同道合的或者能力強的人做朋友,對同伴的依賴較少,獨立性比較強。
2.性向以及同伴的性別
對于青少年來說,由于戀人與朋友都是同伴,因此在研究影響同伴依戀的因素時還應探討個體本身的性向和同伴的性別,同時有必要考慮到文化規范的影響。就現在的文化取向來看,大多數人對于同性戀者是不接受的態度,有的甚至是歧視同性戀者,所以性向對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建立是有影響的。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的女同性戀者擁有的女性朋友數最多,她們最好的朋友最有可能是女性,并且她們最有可能選擇女性朋友作為其同伴依戀的依戀對象,而對于青少年中的男同性戀者而言,他們擁有的男性朋友數量極少,他們最好的朋友極少可能為男性,他們更有可能與女性之間建立友誼。男同性戀在許多文化中被污名化,這使得男同性戀者有意地回避與同性之間的友誼,而同女性建立友誼,因為女性同伴更容易接納他們并且為他們提供支持。相比男異性戀者,青少年中的男同性戀者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依戀更多,而對自己的戀人依戀更少。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由于普遍的文化規范并不鼓勵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浪漫戀情,這使得男同性戀者在浪漫關系中難以與同性別戀人之間建立高度的親密感和依戀關系,因此他們就用對朋友的過度依戀來彌補這種對戀人依戀的不足。由此可見,不僅僅是青少年自身的性別會影響他們選擇同伴依戀的對象,而他們的性向、與同伴之間關系的界定、同伴的性別以及文化規范等因素也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 年齡
目前國內外有關年齡與青少年同伴依戀關系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認為隨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對父母的依戀逐漸減少而主要以同伴依戀為主,有的則認為年齡對同伴依戀的發展沒有顯著的影響。由于現有的大多數研究都是橫向研究,對于青少年的依戀關系由父母轉向同伴不能做出更詳細的解釋,因此還需要更加嚴密的研究。
四 總結與展望
同伴依戀作為個體和朋友間的情感聯結,強調互惠、平等,相互提供安全基地,滿足親密感需要。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自我意識高漲,反抗心理強,力圖在情感、行為和觀點上與父母分離;同時,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帶來的諸多困惑與不安全感,又促使他們積極尋求親密依戀關系。良好的同伴依戀恰好滿足了青少年安全感、歸屬與愛及尊重等需要。青少年期是依戀關系發生變化和發展的一段時期,在這期間,同伴依戀延續或逐漸取代父母依戀,成為青少年時期依戀關系的中心內容。筆者對已有文獻進行歸納和分析發現,在影響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因素中,父母是與同伴依戀的發展密不可分的,父母依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同伴依戀的發展狀況。目前為止,年齡和青少年同伴依戀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而性別卻會影響青少年同伴依戀向著不同的軌跡發展,具體而言,女孩比男孩對同伴的依戀更多、更強烈。不僅如此,青少年的性向以及同伴性別也會影響他們對同伴依戀對象的選擇。
就現有的研究來看,年齡對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影響還有待研究,具體的問題包括父母依戀到同伴依戀是如何轉化的?在青少年的各階段同伴依戀又是怎么發展的?各階段表現出什么特點?另外還有一個有待研究的因素就是家庭中子女個數的影響,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同伴依戀發展是否有顯著的不同,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1]史朝霞.青少年依戀發展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2]琚曉燕、劉宣文、方曉義.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戀與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174~178
[3]周梅.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1)
[4]李小青、鄒泓、劉艷等.中學生同伴依戀的特點及其與友誼質量的關系:社會交往目標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32~3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