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親屬關系面稱禮貌式用語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禮儀的優良傳統。本文結合漢語史的四個時期,分別列舉了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個時期非親屬關系面稱禮貌式用語的用法和特點,從中不僅能看到稱謂形式的變化,還能看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非親屬關系 面稱禮貌式 演變 漢語史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92-02
中華民族是具有數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人們在交際中重視禮貌用語的使用,奉行對人尊敬、對己謙卑的禮貌原則。尤其是當人們面對面交際時,更加注重說話的藝術性,把這一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歷史長河奔騰不息的流淌中,這一原則被中華兒女繼承和發揚。但是,在同一原則的掩映下,其內部的元素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對人的稱謂是突出的表現之一。如在古代用“子”、“卿”等表敬,而現在則用“先生”、“同志”等取而代之。本文擬就其中的一小部分——成為形式中的面稱① 禮貌式用語的演變作一簡要分析。鑒于親屬關系的面稱往往隨意,且又為大家所熟悉,故而本文僅涉獵非親屬關系面稱禮貌式用語的演變。
面稱禮貌式用語雖然在不同時代都有共同的特點,但是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出現了許多的變化。探討這些變化,必須結合民俗學、文化學、社會學、民族學乃至哲學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本文按照漢語史的四個分期: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對面稱禮貌式用語的演變做簡要分析。
一 上古面稱禮貌式用語
上古處于奴隸社會的崩潰、封建社會的新興期,這一階段的面稱禮貌式用語有這樣幾種主要的方法:
第一,以對方的美德來稱呼對方。如:“子”、“夫子”、“先生”等。例如: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
先生助之奈何。(《戰國策·趙策三》)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二,以輩分、長幼來稱呼對方。如:“叟”,“丈人”等。例如: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孟子·梁惠王上》)
叟何人邪?叟何為此?(《莊子·在宥》)
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第三,以官爵或身份稱呼對方。例如:
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
第四,因卑而尊稱呼法。這類稱呼法是因為古人在稱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時,不便直呼其名,因而采取稱呼其屬下名稱的方式。如:“足下”、“陛下”等,例如:
“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竊為陛下惜之。(《賈誼論積貯疏》)
二 中古面稱禮貌式用語
中古時期的面稱禮貌式用語的主要用法基本沿襲了上古時期的特點,只是由于封建制度更加森嚴,因而禮貌式也更加講究。例如在中古時期,“君”“大人”“陛下”等表明身份的稱呼更為頻繁地使用。如“且宣王之胤,唯有陛下,億兆攸歸,曾無與二。天祚大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文選·勸進表》)
當然每個朝代都會有所變更,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中古由于文言文仍然在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所以基本上和古代面稱禮貌式用語的使用方法相同。
三 近代面稱禮貌式用語
近代時期,也就是現在越來越被漢語學界所關注的近代漢語時期,由于這一時期白話文地位在社會中的出現以及商業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面稱禮貌式用語較之于前代改變較大。這一時期面稱禮貌式用語的基本特點如下:
第一,用官位、任職地點或身份來稱呼對方,但這時的官位和身份稱呼較之從前有較大改變。如王臨川指王安石,杜工部指杜甫,武都頭指武松,蔡中郎指蔡邕,柳柳州指柳宗元,還有某李姓尚書,可以稱之為李尚書。
第二,對各行業以及客人的敬稱。如:
小妹一時粗魯,年幼不省人事,誤犯威顏;今者被擒,望乞將軍(指武官)恕罪。(《水滸傳》第51回)
智深便問道:兀那待詔(有手藝的人),有好鋼鐵嗎?(《水滸傳》第4回)
戴宗、李逵立在當路。過賣問道:“客官(客人)要吃面時,和這老人合坐一坐。(《水滸傳》第13回)
這也是窮措大的牢騷,書呆子的伎倆,看官(觀眾)不要先笑,且看小子筆下的讕言。(《民國演義》第1回)
第三,稱呼別人的尊號或別號稱呼對方。如船山先生指王夫之,五柳先生指陶淵明,青蓮居士指李白等。
第四,廣泛使用“老”字開頭的詞語稱呼年長或輩分高的人。例如:
老大人(年老位尊的人)莫生退心,別逼我等之輩。我們是生成的野性。(《施公案》第117回)
我們就照他辦就是了。老父臺(地方紳士稱州縣長官)以為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5回)
老仁兄(稱呼同輩的男性朋友)千秋之辰,弟等特來拜壽。(《彭公案》第25回)
三藏賠禮道:“這個頑皮,只是性躁。你要拴馬,好生問老人家討條繩子,如何就扯斷他的衣索?——老先(稱呼年紀大的人),休怪,休怪。”(《西游記》第15回)
因為招弟年紀只有十一歲,一上船時,船家老板奶奶就同周老爺過:“只要老爺肯照顧,多少請老爺賞賜,斷乎不敢計較。”(《官場現形記》第12回)
可見,在近代時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度的長期影響,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觀念已經形成,在面稱用語中仍然存在許多標明身份的稱謂形式,地主階級仍然保有自己的精神優勢。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各行業的人的尊稱廣泛出現,如“待詔”等。而且,口語的普遍性使得對人的稱呼更加隨意、親切。“老”字的普遍應用就大大證明了這一點。
四 現代漢語時期的面稱禮貌式用語
現代社會中,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生活千姿百態,語言呈現出相當豐富的特點,語言形式更加活潑。稱謂形式體現出了平等的特點。如“同志”、“師傅”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現代漢語時期非親屬關系的面稱禮貌式用語主要有這樣幾種:(1)用職稱、職務等稱呼對方,如“張教授”“李工程師”“王校長”“劉書記”“鄭主任”等。(2)借用國外流行的稱呼,如“先生”“女士”“小姐”等,其中,“小姐”一詞由于被某些行業的濫用,以至很多人拒絕使用。另外,“先生”一詞還指那些在學術上較有成就,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不區分性別)。(3)形式比較活潑的稱謂也大量存在。如“哥們”“姐們”“爺們”等,它實際上是通過擬親屬話的稱謂形式使聽話人感到比較親切。(4)某些行業的泛尊稱大量存在,如在學校里,學生經常把不是老師的職工甚至是勤雜工稱為“老師”,到醫院里,把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成為“醫生”或“大夫”,把從事個體經營的人通稱為“老板”。
五 結束語
總之,由于封建意識的消除,人們之間的稱謂已經消除了等級觀念,呈現出更加豐富、更加活潑的特點,并且由于社會的民主,人們的思想意識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意識相當活潑,大量的非典型性的、極具個性化的詞語出現。如“美女”“帥哥”等讓年輕人聽了之后為之雀躍的詞語,普遍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所喜歡。
注 釋
①面稱是當面的稱呼,和背稱相對,比如爸爸是面稱,父親是背稱。(胡明揚)
參考文獻
[1]胡明揚.漢語禮儀用語及其文化內涵[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劉桂芳、王如辰.漢語泛尊稱的變動不居及其缺位[J].社會科學戰線,2002(3)
[3]〔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蔣紹愚、徐昌華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