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從北部遙遠的阿爾泰山到蜿蜒逶迤的天山,在那些草原最美麗的深處,無處不閃耀著游牧人哈薩克族的身影。游牧人的快樂和憂傷在他們生活棲息的草原上生長著、歌唱著。這樣的草原柔軟而又廣闊、剛強,也就會孕育出燦爛的游牧史詩和偉大的歌手。
夏季的牧場蔥郁涼爽,當最后一縷炊煙散盡在夕陽的余暉中時,酒足飯飽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談笑風生地匯聚到牧場一角。當再熟悉不過的身影涌入眼簾時,此起彼伏的歡呼聲都會讓阿肯精神一振,比飯前飲的美酒還醇美,而眼前的對手也讓自己豪氣頓生。
“阿肯”是哈薩克語的音譯,意指民間優秀詩人和歌手。是我國哈薩克族民眾對來自他們中間的游唱詩人的一種尊稱。每年盛夏季節,各地選出知識淵博、才思敏捷、能彈會唱、出口成章的優秀阿肯會聚一堂,舉行盛大的阿肯彈唱會,以慶祝一年游牧后的相會。哈薩克族中有句諺語:“阿肯是世界上的夜鶯,冬不拉手是人間的駿馬。”阿肯是詩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傳播者。草原上,阿肯的歌聲,是哈薩克族人的口頭長詩;藍天下,阿肯的歌聲,傳達著哈薩克族人最真摯的情感。阿依特斯在阿肯這里,得到了生命的張揚和入世,也成為哈薩克族精神世界的依靠。
阿肯是哈薩克族活著的歷史字典。一代一代的薪火相傳,讓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各種信息在阿肯身上得到了復制,阿肯作為載體幾乎發揮了等同于歷史文本的作用,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阿肯的記憶中,把過去的歷史、傳說以及其他民間文學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使其得以流傳,記憶和記錄著自身的歷史傳承。
有關阿肯的來歷,在草原上有著一個眾多部落都知道的傳說:
很早以前,在哈薩克草原上,有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她唱起歌來,連天上飛的百靈鳥都會收住翅膀停下來聽一聽。每一天,姑娘都坐在自家門前,彈著冬不拉,唱著自己情人喜歡的歌曲。過了一段時間,鄰近鄉的一個富人被這娓娓動聽的歌曲吸引了。他看到姑娘如花似玉的面容后,起了歹意,決心霸占姑娘,就派隨從到姑娘家去說親,雖然遭到了姑娘的反對,但他強迫姑娘家訂了婚約。
婚期逼近,姑娘用悲哀的歌聲、凄慘的琴音、銳利的言語與這種命運開始“阿依特斯”(對唱、哭訴),使草原上大人、小孩人人心碎。就在姑娘哭聲欲絕的時候,遠方飛來了一匹白駿馬,把姑娘帶走了。據說,這匹白馬就是姑娘的心上人——一位英俊的小伙子轉世而來的。
從此,鄉親們知道了用歌聲和琴音與命運對唱,改變命運的可能。隨之,也就開始出現了阿肯。從此以后,只要有喜事,哈薩克族牧民就聚集在草原上,互相進行對唱,辨別是非,衡量高低,比較強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阿依特斯(后來被俗稱為阿肯彈唱)就這樣被延續下來了。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草原上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每逢節日喜慶、婚嫁禮儀,都要舉行隆重的阿肯彈唱,隨著旅游業的興起,阿肯彈唱作為一種民俗風情成為旅游的主要亮點之一。牧民們把對唱中取勝的阿肯與駿馬、英雄相提并論。但對失敗者也不輕視,稱譽他們是“敢于搏擊風雨的雄鷹”、“敢進沙漠的駱駝”,給予熱情鼓勵。
阿肯彈唱大致分兩類,一是,習俗對唱,又稱傳統對唱;二是阿肯的正規對唱。
在古代,民間阿肯藝人除在大型聚會上對唱之外,還有一個好的習慣就是兩位阿肯見面就對唱,有詩歌愛好的也都可以進行對唱,甚至一家人也不例外,如:公公和兒媳婦、父與子、哥哥與妹妹對唱,只要對唱中言詞有理就可以了。有的阿肯為了對唱遠道而來進行賽歌,連續唱一天一夜,甚至更長。
在哈薩克民間流傳的兩個著名男女阿肯的對唱較量,至今還為各個部落所津津樂道。他們是來自阿爾根部落的男阿肯比爾堅和來自乃蠻的女阿肯莎拉。
比爾堅(男):
莎拉阿肯在家嗎?請對唱!
我是比爾堅,專程來拜訪。
過去不曾相遇,算她幸運。
今天我看她能往哪里躲藏?
只有迎戰的對手旗鼓相當,
才能激起我的詩意和暢想。
只有像夜鷹似地盡情歌唱,
才能滿足我內心中的渴望。
我像阿勒泰的駿馬能翻山,
像高山的鷹頂著風暴飛翔。
我能夠估量出大地的幅度,
對姑娘你的心事了如指掌。
我的語言清晰而精練有力,
就像黃金雕刻的一樣響亮。
請宰馬駒在草地支起氈房,
讓我來掂一掂莎拉的分量。
莎拉阿肯為什么不敢出來,
迎著我像孔雀一般地飛翔。
是雄鷹就會展翅飛向遠方,
是駿馬就應該戰死在沙場。
我是中玉茲部的知名阿肯,
曾和無數有名的歌手較量。
讓我來親自殺殺你的傲氣,
跑得再快,也要把你追上。
我是阿肯,不會糾纏姑娘,
激動時會像狂獾不可阻擋。
請到這邊來不要忸忸怩怩,
何必把你那另類人掛在心上。
乃蠻部落的人們不夠大方,
姑娘們不懂禮貌也不開朗。
我們那里小的尊重年老的,
不但主動問安,而且周詳。
我是闊加庫力寵愛的畢爾堅,
能接近我的都是幸運的姑娘。
難道你討厭與男性置腹談心?
要明白,敬重你的才邀你對唱。
莎拉 (女):
比爾堅,你的平安對我無關,
剛一開口,就顯得這般愚蠢。
哪里有女性會主動去找男性,
可見你連起碼的禮節都不懂。
要記住,是亞當先去找夏娃,
你難道連這個典故都搞不清。
原以為你是阿爾根部的才子,
現在看起來你也是虛有其名。
我是那乃蠻部落的一把利劍,
正好在等著要砍斷你的脖頸。
只要用語言的鞭梢輕輕抽打,
你身上就要揚起一股股灰塵。
你莫非是來我們部落里討飯,
來收拾人們吃剩的奶酪殘羹?
看你屁股上露出的一塊補丁,
何不用你的棉被把身子裹緊!
我要是存心地來挖苦諷刺你,
一定會把你溪落得無地自容。
拖到今天才拜會知名的高手,
這不正是說明你已荒唐透頂!
你休想碰一碰我柔軟的手臂,
我的玉體像那嬰兒一樣潔凈。
兩位阿肯的對唱爭鋒相對,幽默風趣。阿肯的主要才華和能力表現在即興創作上,他們一般能夠觸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產和生活中的即興彈唱,阿肯的重要活動是參加牧民聚會時的對唱。這種對唱常常高潮迭起,相持不下,有時通宵不息。
在如今的伊犁、阿勒泰地區還一直保持著這種文化傳統。富蘊縣和青河縣目前的阿肯彈唱會每年一屆,至今已辦16屆,塔城地區的額敏縣更多,已經舉辦了23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以及定居政策的實施,現在的阿肯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現實生活,與時俱進。富蘊縣的阿肯們組成阿肯彈唱唱詞編寫組,把中央各項惠民政策,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具體措施等編寫成彈唱歌詞,賦予了很強的時代氣息,歌唱改革開放使他們牛羊滿山,歌唱豐富的畜產品豐富了市場,歌唱勞動致富使他們過上了好日子,使政策宣傳融于現實生活中,增加了宣傳的鮮活性和感召力。
現在的娃娃好幸福
與城里的孩子沒兩樣
十二年教育全免費
像茁壯的雛鷹展翅翱翔
……
大伙兒趕上了好光景
種地養畜有補貼
黑加侖一畝就給300元
一座大棚補貼一萬五
合作醫療就是好
住院報銷比例高
鄉村都有衛生所
看病就在家門口
……
定居興牧好處多
一家補助5萬元
蓋好棚圈住新居
全村走上小康路
要想到礦上去打工
縣里辦了培訓班
……
還有一些歌頌家鄉的,如塔城的阿肯創作的《庫魯斯臺草原》:
庫魯斯臺,我美麗富饒的故鄉
這里有豐富的寶藏迷人的風光
先輩們一代代播下忠誠和夢想
豐收的歌兒伴隨著輕風在飄揚
美麗的庫魯斯臺,我可愛的故鄉
庫魯斯臺,我美麗富饒的故鄉
清澈的河水滋潤著無窮的希望
空氣純凈清爽野花爛漫開放
你是邊疆的綠洲人間的天堂
美麗的庫魯斯臺,我可愛的故鄉
各民族人民奮發圖強
共同建設我們可愛的家鄉
應該說,每個時代都在造就著自己的阿肯。在每個村,任何人,只要有詩歌的天賦,愛好創作并演唱、吟誦,都可以給他提供習藝的場所。這里沒有性別之分、年齡差異、知識高低、門第之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所有的人可以同臺競技,一決雌雄。初出茅廬的后生可以向須發斑白的老者挑戰,名將敗在后起之秀手下的例子也時有發生。賽場上,聽眾既是欣賞者,也是評議者。對唱中,不僅錘煉了阿肯的藝術才華,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參加一次對唱,對于任何阿肯都是一次智慧和應變能力的考驗。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阿肯都是從大大小小無數場阿依特斯盛會上走過來的。他們中有唐加勒克、碩克帕爾、額爾斯江、艾塞特、比爾江、薩拉、蘇方拜、江布爾等。哈薩克族歷史上曾經有過眾多英雄人物,他們生前曾叱咤風云,聞名遐邇,卻隨著歲月流逝而有些模糊。但這些著名的阿肯和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膾炙人口的詩句卻永遠留在了廣大的草原和牧民的心中。
阿肯彈唱目前被定名為阿依特斯,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阿肯的對唱已經突破了簡單的歌唱,而完全是即興式的發揮和較量,融詩歌、歌唱為一體。阿依特斯內容廣泛,有神話、故事、詩歌、民歌、諺語、格言等,這些作品經過一代代阿肯們口頭吟唱,傳承積累下來,并形成了哈薩克族豐富的口頭文學。阿依特斯的產生和其生活環境、游牧傳統、民族心理是分不開的。地域、氣候、傳統、生活方式的持久如一也使阿依特斯在草原上歷經千年沒有消失,成為哈薩克族的集體財富。阿肯是詩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和傳播者,無論是婚喪嫁娶、宗教典禮、生活習俗,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傳統演唱。這些詩歌對民族發展史、民族關系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它又是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資料。
哈薩克人歷來有著把本民族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生活習俗、宗教哲理、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和男女之間的情感等編成詩詞,填入某種特定的歌調演唱相互交流、交談的風習,它有可能與古代先民們日常生活中的這種以歌代言談話、對唱及原始宗教有關的各種習俗和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無疑給我們一種強烈的暗示:有關游牧民族的歷史和民歌其實密不可分。民歌是傳承的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簡單明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由奔放,這和他們的游牧方式息息相關,也造就出了他們天性樂觀、自在、通達的性格。18世紀俄國著名學者畢秋林曾記述:“公元6世紀的突厥人將民歌相互對立、輪流歌唱……”9~10世紀的愛情敘事長詩《闊孜情郎與巴艷美人》、《吉別克姑娘》中都有阿依特斯的描述,可見遲至公元9~10世紀已有了阿依特斯這種對唱形式。
在古代,阿依特斯有時在大型節慶集會,有時在普通的婚禮場合舉行,由阿肯們相互尋找對手進行對唱比賽,切磋技藝。歷史上的哈薩克民族由于游牧生活的特性,居住較為分散。歌手只有利用人們參加婚禮以及其他聚會的機會,通過對唱形式相互提出問題,用詩歌即興作答,通過這種形式向人們傳授知識或表達某種觀點,所以,歌手這種傳播知識的方式堪稱是流動的學校。哪里有聚會,哪里就是開門的學校,就是傳播知識的殿堂。
定居生活的開始讓千年的游牧生活正逐步走向現代生活。定居村不斷出現在草原上,阿依特斯也在面臨著新的轉型。過去口口相傳的阿依特斯傳統也經歷著多元的傳承渠道。教育傳承就是這樣出現在校園里的。目前,伊犁師范學院已經嘗試著通過舉辦“阿肯班”,培養新一代的阿肯。已經畢業的年輕阿肯,除了和老阿肯一樣能說會道外,還接受了現代文化的熏陶和滋養,這也可視作一個新的培養路徑。
說到阿依特斯的來源,毫無疑問是和古老的哈薩克民歌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在某種意義可說是拓展了民歌的道路。阿依特斯和民歌所選用的曲調在音樂結構、調式、旋律、節拍、內容等方面都沒有嚴格的限制與約定,也沒有固定的曲牌或相應的唱腔流傳,演唱者一般多彈奏冬布拉為自己伴奏,或不用冬布拉伴奏清唱。每年夏天,哈薩克族牧民轉場到水草豐美的夏牧場,相鄰的牧民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辦阿肯彈唱會。
阿依特斯從草原來,到草原去,深深植根于哈薩克民間,在哈薩克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阿依特斯歌詞均為即興創作,沒有固定的唱詞。因而阿肯必須有敏捷的才思和淵博的知識、出口成章的才華、對事理透徹的了解和較高的藝術修養,要在瞬間對答如流,以理、以才服人。
草原民族自古以來在草原的世界馳騁游牧,逐水草而居,那里的空間始終在游弋運動,每一頂帳篷下的世界在草原和山里隨季節變換而確定生活,由此產生的精神世界單純熱烈。所謂詩歌和駿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個翅膀,生動說明了這個草原民族的文化屬性。相比之下,農耕民族更趨向于述而不作,注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記錄。漢族以二十四史為代表,向全人類展示了這種農耕文明時代記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游牧人的哈薩克族則清晰地用阿依特斯傳遞著游牧文明的樣式,把口傳心授的草原游牧文化歷史做了另一種表達,這就是活態的口傳心授的原生態記憶。游牧民族孕育出的震撼人心的草原文化從來都是粗獷而陽剛,又不乏自身的頑強和生動。同眾多的游牧民族一樣,哈薩克族已經被歷史證明了自身的豐厚和積淀。阿依特斯作為哈薩克族世代的文化記憶,讓一個古老的民族到今天依舊鮮活地展示著自己的民族基因和游牧文化的魅力。
哈薩克族是一個詩歌的族群。用哈薩克族偉大的思想家、著名詩人阿拜的話說:“敞開人生大門合乎你的是約令(詩歌),掀開大地懷抱讓你長眠安寧的還是約令(詩歌)。”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哈薩克族那樣全民迷戀、實踐、熱衷于阿依特斯。事實上已成為游牧在天山南北大草原上哈薩克族的靈魂吟唱者,而阿依特斯就是靈魂吟唱者的思想和創作記錄,用無字文本把哈薩克族的生活和歷史用悠揚的歌聲鐫刻起來,代代相傳,記憶著每一代人的歷程。正如哈薩克族的一句俗語所說:“阿肯活不到千歲,他的歌聲卻能流傳千年。”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對于西部的許多民族來說,當今真是一個奇特而又令人萬分振奮的時代。 阿依特斯同西方后現代的文化流行并存,游牧的傳迅方式同因特網并存。這是現實生活對‘文化轉型’所做的最生動具體的注釋。”毫無疑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的民族瑰寶,也是全面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阿依特斯也毫無疑問地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被列入中國首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阿依特斯是體現哈薩克族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是哈薩克族民族精神氣質的符號,也是哈薩克族民族、族群的文化生命密碼,這種文化基因的存在與否可以宣判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的消亡和堅挺。今天回眸我們身邊一切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既感嘆于世事滄桑、歲月流轉的滄海桑田,又驚嘆于祖先們獨具匠心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