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之將至,是否要和宿敵化解怨仇?這個問題苦惱了不少文化人。
在俄國文壇,屠格涅夫樹敵不少。1860年屠格涅夫與岡察洛夫對簿公堂,當眾宣布絕交;1861年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發生沖突幾乎要決斗。文人之間的爭執原因相當復雜,有時甚至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不過,屠格涅夫對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有個相當明確的看法,那就是:年輕時可以結怨,年老時應當解仇。
1855年寫作小說《羅亭》時,屠格涅夫把這個觀點通過羅亭的同窗老友列日涅夫之口說了出來:“要知道我們是最后的莫希干人了!在年紀輕輕、來日方長的時候,我們盡可以分道揚鑣,甚至怒目相對,但現在漸入老境,知交凋零,而新的一代又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應該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才對。”
九年之后,屠格涅夫在寫給剛剛與之言歸于好的岡察洛夫的信里,重復了“我們是最后的莫希干人”這句話:“我們是最后的莫希干人。我愿意再說一遍,我衷心高興,我的手心重新感覺到了您的手心的溫暖。”
屠格涅夫與赫爾岑的和解是在1867年。屠格涅夫把剛出版的小說《煙》寄給了已經絕交多年的赫爾岑,順便附去了一封訴求和解的信:“您已經過了55歲,我明年也滿50歲了。這年齡是和解的年齡。”
1877年7月,屠格涅夫與涅克拉索夫化敵為友,是在氣息奄奄的詩人的病榻前。1880年,趁參加普希金紀念碑揭幕儀式的機會,屠格涅夫也曾設法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解,但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