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畢業季,我的大學同學文君在QQ群里追憶:6月29日還覺得母校是母親,到7月1日母校就變臉成后媽了。因為幾年間總有暫時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賴在寢室,所以學校也不客氣,給宿舍斷水斷電,把畢業生們當成釘子戶。大學畢業時最想不通的是,迎新時敲鑼打鼓歡迎,畢業時咋就人還沒走茶就先涼了?
研究生畢業時,開始流行吃各種散伙飯,我都沒參加。我覺得,超過四個人以上的團聚,其真誠度就要打折扣了,每兩個人之間都有不想讓第三個人聽到的秘密,那么該有多么大的傷感或者共鳴,才能夠溶解這些隔閡呢?我對人性其實一直沒有信心。
上班后,我單位的工作性質要求每六年必須要輪一次崗。記得剛工作那些年,離開一個地方還有傷感,后來發現離別根本就是常態,常態到同事們每到離別季都例行公事地出去聚餐,喝到爛醉。可是,那些找借口“送戰友”的,往往不是真正關系好的,而是饞酒的或喜歡扎堆湊熱鬧的。
我還是認為,真的知己是無所謂散伙的,因為要好,所以天涯海角。距離或時間只能風干多余的水分,增加感情的濃度。需要用一醉方休去糊弄或煽動的感情,那是“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透過歲月的迷霧看去,會很矯情。感情不會因了酒后的胡言亂語就變得純真或厚重。就如同傷心不會因為酒的麻醉而消失或減緩。而總守在一個地方“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的狀態,其情感質地未必就純良。
不知從什么時候,我已經開始不喜歡夸張的、放大的情緒了,也許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的:“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