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產頗豐的猶太商人,樂善好施。他只要做成一單生意,就要把三分之一的財物捐給學校,三分之一的財物施舍給窮人,只將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于擴張自己的生意。
這位商人從事的是動物皮毛批發生意。有一次,在去做生意的途中,他的商隊遭到強盜搶劫,而他家中豢養的動物也被瘟疫襲擊。短短幾個月內,商人就淪落到一無所有。
商人的兒子建議道:“以前我們幫助了不少窮人,他們中現在有很多人已經發達了,我們不如向他們求助吧。”商人聽了沉默不語。
過了幾天,商人的鄰居給商人送來了很多財物。商人的鄰居是農夫,三年前窮得叮當響,所有家用都靠商人貼補。最近三年,因為風調雨順,鄰居的果園和農田都獲得了豐收,他把收獲的財物全都積攢了起來,所以家產豐厚。
念及以前受過商人不少恩惠,這次,鄰居特意派人送來財物救助商人。但第二天,商人讓兒子把財物送還給農戶,這讓兒子大惑不解。
“以前鄰居貧窮的時候,我們幫了他不少。現在我們這么困難,為什么不能接受他的施舍呢?”
商人回答說:“我們捐財獻物,是在盡社會義務,而不是以行善積德的心態來等待別人的回報。”
兒子仍然不解:“我們現在正處于困境呀!而他已經很富裕了,也有能力幫助我們,難道我們還不能接受他的施舍嗎?”
商人回答說:“不能。鄰居發達了,但他把財物全都積攢在自己家里,并沒有捐給那么多像我們一樣貧窮的人,只獨獨施舍給我們。這說明了什么?”
兒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他并沒有把施舍財物給窮人當作應盡的社會義務,而只是認識到他應該知恩圖報,所以獨獨只施舍財物給我們,那我們為什么要接受呢?”商人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