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性質,我游走過不同的國家,對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教育都有所了解。先生是美籍華人,每年也有近半時間待在美國。女兒水晶自幼隨我們四處游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小孩。
我們對小水晶的教育融合了香港、臺灣和美國等地的理念。比如,香港父母教育孩子要自立要拼搏,一切要靠自己去打拼。我從小就比較獨立自強,我覺得這對女孩而言是一種好的品質,所以小水晶自幼就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而臺灣人很重視傳統,教育孩子上重視禮儀和孝道,臺灣小孩子幾乎都精通國學。公公是一位學者,所以每逢他到北京來照看小水晶,不僅會帶領她一起吟誦古文,比如《弟子規》《千字文》,耐心地一句一句解釋給小水晶聽,還會買來筆墨紙硯,教小水晶將之書寫下來。
美國人比較崇尚尊重孩子的天性,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小水晶每年都會在美國的幼兒園待上幾個月,她很喜歡在自由的玩耍中學習。但保持自由個性的同時,美國人也很懂得尊重規矩和規則。而且,美國小孩18歲成人之后,大部分就自己租房子、靠打工養活自己。而在國內,從孩子上學到結婚生子,很多都由父母一手操辦。美國孩子的這種獨立性,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不過,相對應的,隨著年齡增長,美國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時間也漸漸減少。但我們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子女應該多陪伴父母,如今“常回家看看”都已立法,可見老人們的孤獨和對親情的渴求。我的骨子里很傳統,很孝敬自己的雙親,也希望等我年老時,小水晶能經常看看我、陪陪我。所以,如果你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或定居海外,那也需要結合現實衡量一下——你能否應對長期子女缺失的空巢期?你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如何維系?
不過說到底,你需要善于利用外部環境,更需要注意自己言傳身教的影響。
做父母后,很多方面都需要約束自己,做好孩子的表率。你對孩子講一百個道理,不如讓他親眼看你做一件事。
小水晶的口頭禪是:“媽媽,你干嗎我就干嗎。”五六歲的小孩正處于模仿期,簡直像媽媽的跟屁蟲。
從小的方面來講,我希望小水晶能熱愛生活。我比較熱愛勞動和收拾家務,她經常幫著一起干,我收拾廚房時,她就在一旁刷碗。可能她洗得不干凈,之后我還需要悄悄再刷一遍,但不能打擊她的勞動熱情。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很重視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我最看重的——一定要讓孩子懂得感恩,明白所有的幸福不是必然的,是需要你自己去爭取的,是需要你去珍惜的。所以,我不僅自己做慈善,也帶著小水晶和全家人一起參與。
對內,如果一個孩子熱愛生活,懂得感恩,遇到事情能積極正面地去思考去面對,無論在何國何地,這都是她最好的財富。對外,如果在她的成長中,能客觀公正地了解世界,懂得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我覺得就是成功的教育。
作為“00后”的父母,我覺得最好有國際眼光和辯證的思維。在各種教育理念的沖擊下,學會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