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求學的學生中,最愛買書的當屬陳寅恪了。陳寅恪在哈佛的生活費是每月100美元,他留下30美元的伙食費,剩下的大部分都用于買書。他回國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時,書齋里到處是書,以致朋友學生登門時,他總是先把椅子上的書搬下來,再讓人家去坐。
購書購多了,店員店主都認識的也大有人在,朱希祖就是這樣一個人。當年朱希祖所在地的書店,只要一提起朱胡子,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魯迅在購書日記中多次提到的“朱逖先”就是此人。
胡適在1921年6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這兩天共還書店債120元,現在只欠100元的書債了。這個端午節,還虧三日政府發了兩個半月的錢。今天亞東又籌了100元給我,更不愁過節了。”這個有著工資、稿費、編輯費多項收入的大學教授,連端午節都靠借債過活,他購書之多,可見一斑。
著名學者錢穆是購書高手。他據自己所需,打電話向各個書肆購買,書店若有此書,馬上給他送來,書店沒有此書,就刻意搜求,一旦有貨,也立即送來。
鄭振鐸在童稚時代,就抄錄了《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書。他在溫州十中讀書時,還曾經借了一本《文心雕龍》抄下,并對《古今文綜》做了大量抄錄。1957年,已是文化部副部長的他,在北京一家舊書店見到這部書,立即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