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許多的古典名著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古典名著《西游記》以其神幻奇異的故事情節、豐富的人文蘊涵、詼諧滑稽的筆墨和圓潤的敘事技巧,成為影視改編的一種取之不盡的資源。在忠實原著的同時,由于資金限制、技術限制、保證收視率等方面,特別是時代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傾向的不同,制作人員也對原著做了相應程度的修改以適應觀眾的喜好。本文從情節、人物形象、語言、創作背景、主題思想等方面簡要分析小說《西游記》與老版電視劇《西游記》的異同。
關鍵詞:《西游記》;情節;人物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2-0005-02
一、簡述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婦孺皆知的經典之作。師徒四人一路翻山越嶺,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小說用古白話寫作,通俗易懂,風趣幽默,情節跌宕起伏,以詭異的想象、極度的夸張,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境界,引人入勝。在它奇異的故事之中,詼諧滑稽的筆墨之外,也蘊涵著一些玄機、禪理。主觀上想通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來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客觀上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人性美的追求。這部小說就是在極幻之文中,含有極真之情;在極奇之事中,寓有極真之理。
根據西游記這個素材,出現了許多西游記系列和豬八戒系列,如電視劇《西游記后傳》《齊天大圣孫悟空》《云海翻騰孫悟空》《春光燦爛豬八戒》《福星高照豬八戒》等,電影《大話西游》《月光寶盒》等。歷年來不斷翻拍,出現了不少影視劇作,雖然這些電視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技術手段、影響思想和時代背景,但是這些翻拍的電視劇,始終不能超越我心中的老版《西游記》,即88年版由楊潔導演,六小齡童、遲重瑞、徐少華、汪粵、馬德華、閆懷禮主演的《西游記》。這部電視劇,陪著我走過了懵懂的童年時光,讓小時候充滿了許多天馬行空幻想,即使現在長大了,看到它還是會想起那時的溫暖回憶,聽到旋律也會回想很多。這部電視劇,央視1982年開拍,1986年春節播出,轟動全國,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經典之作。
二、小說《西游記》與電視版《西游記》的比較分析
經典固然是經典,是不可超越的,但是電視劇和小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的表現方法完全不相同。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通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的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電視劇,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新型文化形式。電視劇,顧名思義,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臺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藝術樣式,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電視劇最重要的就是劇情,依靠劇情的豐富多彩,跌宕起伏來吸引觀眾,而語言在電視劇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電視劇除了利用人物在情節中的行為來表現人物特征外,還要依靠大量的對白(有時也添加獨白)來展現人物性格。所以,在拍攝電視劇時,不僅要忠于原著,還要適應觀眾的需求和喜好。相比于原著,電視劇用更通俗,靈活的方式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故事,電視劇讓很多人了解了西游記,認識了西游記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容易明白故事,但是拍攝電視劇的時候,會追求畫面與劇情,對原著做了改變,相對小說,連續劇內容較膚淺,不能完全反映小說的含義。根據電視劇表達方式的特征,存在一些對情節、人物形象、語言的改動。下面,就對這些改動作簡要分析。
(一)情節。在電視劇拍攝時,對原文的許多故事情節都有一定修改和刪除。如電視劇中三打白骨精后唐僧怒逐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都苦勸唐僧不要趕走大師哥;原著中豬八戒一個勁的添油加醋,一心讓唐僧趕走猴子,沙和尚則沉默是金。這個改動是讓豬八戒和沙和尚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也增加了電視劇的人情味。又如電視劇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竟然把玉皇大帝逼到桌子底下,而原著中孫悟空根本就沒能闖進凌霄寶殿,也沒有見到玉皇大帝,只是打到殿外,被雷將圍住。電視劇最重要的是情節,根據情節所配置的場面必須絢麗多彩、緊扣人的心弦。電視劇作的這個改動,就是為了讓情節更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電視劇中,對小說情節有過很多修改,如:大鬧天宮時,很多人物及戰斗被刪除了,如木吒、梅山六兄弟等人;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唐僧對西梁女王在劇中有點動心,這一改動相當大膽也相當成功;碧波潭中的萬圣公主在原著中毫不起眼,在劇中相當搶眼,成了小白龍的前妻,集機智與美麗于一身;原著中沒有孔雀公主,而在劇中,公主對唐僧動了凡心,而大鵬金翅雕試圖占有公主。這些情節雖然都比較細小、瑣碎,但是繁多??傊娨晞≡谠幕A上進行了大量原創,由于是面向大眾的片子,所以要對相對表現力不夠的原著進行浪漫化與細膩化。電視劇一方面要忠于原著,另一方面又要具有表現力,一方面根據現實需求而改編,一方面也有所繼承。
(二)人物形象。美化了唐僧的形象。在原著中,唐僧的形象有些太膽小而有失高僧身份,他怯懦、膽小、自私,一副世俗丑惡的嘴臉。每當來到某座陰森恐怖的大山跟前時,唐僧自己都本能地恐懼,經常會對孫悟空說 “悟空,你看前面那座山烏林密布,虎豹之聲不絕,怕是有妖怪吧”之類意思的話,而孫悟空每次都要安慰他說“師傅莫怕,一切都有俺老孫在”,唐僧每次也都能“心安”。而在電視劇中如果完全按照小說的描述表現,則人物會過于丑惡,讓人難以接受。電視劇中的唐僧更像一個得道高僧,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位把孫悟空趕回花果山的“唐僧”。每當這位“唐僧”出現的時候,就給唐僧增添了一層“不近人情”或者說“狠心”的色彩,再比如收徒悟空的時候,電視劇中是一個人去的,而在小說中是唐僧因為害怕,懇求大唐的獵戶讓他多送一程的時候聽到悟空的喊聲才上前收徒的。電視劇中弱化了這一情節也是為了塑造唐僧的高僧形象。唐僧堅定地相信取經路上障礙重重,危險處處,妖魔鬼怪眾多,可是每當妖怪真的出現的是時候,他又是一個頑固的不相信者。在小說中唐僧的三個徒弟的外貌都十分丑陋。孫悟空和豬八戒都可算是半個妖怪,他們的長相確實相當嚇人。孫悟空是尖嘴縮腮、毛臉雷公嘴、羅圈腿、拐子步、紅屁股、長尾巴;豬八戒是黑豬一個,長嘴巴、蒲扇耳、黑臉短毛、身粗肚,而沙僧相比之下,不僅更丑,還更兇惡。出于電視劇本身特點和當代人審美趨勢的考慮,在電視劇中我們會明顯的發現這些人物都被進行了大幅度的美化、藝術化的處理(電視劇中的形象是根據〈西游記〉傳統戲曲中的形象進行設計的)。電視劇中如來氣質鎮定,談吐儒雅,氣定神閑,儼然一個世外高人的形象;原著中如來雖然也淡定穩重,但臟話不斷,經常爆粗口罵人,和常人無異。
(三)語言。一切的文藝作品都不能離開時代對他的制約,時代背景對他的影響?!段饔斡洝沸≌f也是如此,電視劇也是如此,只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小說是用古白話寫作,讀來幽默風趣、朗朗上口,但因時間間隔過長,現代人與讀起來苦澀難懂,必然有阻礙。而電視劇是在當下拍攝,小說中的對話、描寫都要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改編成劇本,語言自然符合當下人的思維模式和說話習慣,同時,出于電視劇和小說表現形式的不同,劇中將原著里的詩詞文賦基本完全刪除或用畫面方式表現出來。
結語:小說《西游記》與電視劇《西游記》固然有差異,但電視劇畢竟是忠于原著的,同時,又對原著有了繼承與發展,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只要當代的電視劇工作者者能充分利用銀幕與互聯網這些現代人生活所不能或缺的工具,調動起大眾對古典文藝作品的興趣。那么,人們就會自覺地走進傳統文化的領域,從中找尋當代人們所需要的東西,讓我們獲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傳承我們優良的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最終成功構筑成一種當代中國所需要的文化體系,最終實現民族的振興。也許,這些都可以從電視劇《西游記》的改編中得到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文學史》.袁行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西游記》.電視劇劇本,中央電視臺.
[3]《西游記考論》.張錦池著.黑龍江出版社.
[4]《西游記漫話》.林庚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5]《西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