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其中以32首鋼琴奏鳴曲最為經典,被稱之為“鋼琴藝術史的高峰”,而這32首奏鳴曲中以《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最為著名。因其細膩溫婉、粗獷有力的音樂形象及特殊的曲式結構流傳至今,是音樂界乃至人類都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月光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2-0060-02
這首著名的《#c小調(月光)奏鳴曲》創作于1801年,是貝多芬三十一歲時的作品,也是貝多芬最流行的鋼琴作品之一,是貝多芬最有獨創性、最充滿靈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這首奏鳴曲是題獻給年輕的朱莉·圭奇賈迪伯爵夫人的,她15歲時到維也納當貝多芬的學生。貝多芬本人也對這位年輕貌美的少女十分傾心,1801年11月16日給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在這兩年中,過著多么悲慘孤獨的生活,你必能想象到。但現在不同了,我這一次的變化是因為一個非常可愛、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愛著我,我也非常愛她,兩年來初次幸福降臨在我身上了,我心里產生有結婚后一定會很幸福的預感,這可以說是我生平的第一次,我的青春好像從這個時候突然出現,只是很遺憾,我們的身份不同……。”然而,也許是因為身份的不同,貴族社會的偏見,女方父親的反對,導致貝多芬與貴族小姐間的戀愛沒有成功。
月光奏鳴曲的演奏有許多難點需要解決,具體的難點解決的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樂章八度觸鍵時小臂力量稍放一點,不要過多,要注意聲音的柔和度,每個八度的連接要自然,按照譜面上所標記的指法彈奏。演奏第一樂章鋼琴右踏板是重中之重,使用時不能踩得太深,要使人感到沒有使用踏板的印象。三連音在練習初期應該慢速的的把三個音的時值劃分均勻,這樣才能保持節奏的穩定性,主題部分,小指的聲音要透出來,這就要求我們虎口打開,小指主動擊鍵,但要掌握好連奏的觸鍵要求,同時注意小臂往小指方向下沉一些。在練習的初期可以先把聲音完全彈出來,手架好、架牢有利于熟練之后的控制。中間部分三連音逐漸走向高音區,右手的連貫很重要,練習時一定要多找小臂帶動手指的感覺,這樣就可以把它彈奏的非常連貫。
第二樂章的連奏與斷奏要單獨抽出來慢練、分手練,第一小節的右手的連線部分應按照譜面上所標記的指法才能彈的連貫,上方聲部多給點力量,把旋律聲部突出一些。之后第二小節的音型隨之改變,輕快的斷奏,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注意小臂和手掌的整體性,手腕不能松,而是靠小臂帶動手掌把架子做好之后再同時落下,這樣彈出來的音色會比光是利用手腕彈奏的音色更加飽滿。左手也是一樣的原則,單獨練習。注意兩手不同音型的對比。在很多樂句都可以看到作曲家要求我們八度彈奏時需要連貫,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光靠小指去彈,而是更多地利用好小臂去帶動四指,這樣就可以克服光靠小指彈奏的局限性。這時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彈鋼琴并不只是動手指,而是全身多個關節的協調作用,發出的音響也不是一個關節在用力,在很多情況下,小臂與大臂的利用也至關重要。
以上兩個樂章多處都需要良好的應用連奏,因為連奏可以彈奏出抒情性的歌唱旋律或者圓滑連貫的音型,其彈奏出來的效果也是柔和如歌,圓滑連貫。它與斷奏的觸鍵方式完全相反,我們只要掌握好了它的觸鍵方式,這就對我們演奏以上兩個樂章會有很好的幫助。首先: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不以指尖,而是以柔軟的指面指腹觸鍵,這樣以來可以對力量進行一個良好的緩沖。其次:改變手指觸鍵的高度。觸鍵高度對于手指彈奏速度有積極意義,是明亮顆粒性的感覺,但是在連奏中,要求手指是以貼鍵為宜。最后連奏還要求更多地運用手臂的重量以及重量在指間平穩的轉移,這決定了彈奏連貫圓潤音色的好壞優劣。
第三樂章通過三個主要部分來解決。首先是最難解決的掌關節部分,掌關節在第三樂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最有效的發力是自上而下,作為彈奏的手指力度和靈活度的體現就是掌關節。連續的琶音跑動以及琶音頂點的和旋都必須靠掌關節有良好的靈敏度及牢固的撐才能完成。很多同學學習此樂章都很吃力,有時候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后還是達不到要求,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掌關節沒有練得扎實。鋼琴這件樂器需要的是一環扣一環,只有當你這個環節練習到位之后,下個環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彈奏出相應的音色。練習這個樂章時,第一環節是:慢速的高抬指環節,練習的時候每個手指盡可能的抬高,下鍵盡可能的用力,當彈下一個音符之前仔細觀察掌關節是否凸出并且很好的支撐,如果沒有則要及時糾正。當這一環節練習完成后,進入第二環節:半高抬指的環節,此時手指抬的高度是第一環節的一半,但是音量要跟第一環節音量一致,另外要加入一個新的要點:突出一個旋律音。以第一小節為例:小字組的#G音、小字一組的#C音以及小字一組的E音都是旋律音,練習時小指比其他手指抬高,下鍵時用三關節支撐好擊鍵之后稍微保留一下,以便能夠清晰的聽到旋律的走向以及節奏的把握。接著進入第三環節:貼鍵環節,此時的練習是為了后期速度的加快而做的準備,因為,加速之后,如果還是高抬指,就會影響手指的擊鍵速度,不利于快速的跑動。練習時手掌盡可能靠小臂帶著移動,手指不能抬高但是音色不能減弱,必須把音量彈到底,給人一種入木三分的感覺。在以上三個環節練習結束之后,基本解決了手指的獨立性以及掌關節的支撐問題。這時,可以適當增加速度,不能突然加快,而是打著節拍器慢慢加快,這樣一來手指才能很好的適應。
其次是和旋部分。在第三樂章中有很多地方都運用了柱式和旋去增加樂曲的戲劇性,右手在分解和旋琶音跑動之后,都有一個炸裂性的和旋要使勁強奏,sf的闖入要很響亮,之前的琶音不能有cresc的感覺。這對演奏者本身來說加大了控制力的難度,所以我們在練習時先要注意彈奏整齊,然后一定要靠大臂力量去彈奏這兩個和旋,去體會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掌的整體感覺,這是僅靠腕力是完全不夠的。觸鍵時,手掌、手腕、小臂稍斜向上,然后大臂帶動它們一起用力,這樣彈奏出來的音響結實有力。
最后是斷奏部分。左手一開始就確定奏法,清晰的斷奏,不能粘連。手腕以及掌關節架牢,靠小臂帶動,第一個音可以稍微突出,之后則要平穩進行。從呈示部分的第43小節開始,進入了第一個結束部的主題,奏法亦為斷奏,這些渾厚有力的8分音符需要手指與小臂融為一體的去彈奏,力度逐漸加強,注意兩邊的旋律音。右手的高音聲部是主導聲部,要彈的準確,右手低音聲部是對右手高音聲部的一中模仿,重復的時候要比之前更加雄壯。
以上技巧問題解決之后,可按照譜面上作曲家所標示的演奏記號,去體會,感受《月光》奏鳴曲在表達深刻的人性和音樂形象的那種高度與深度。在尊重作曲家本意的基礎之上加入自己的二度創作,以求演奏得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詞條:“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2]《歐洲音樂史話》[M].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藏書.第六章. 書號7100.415.
[3]《論析貝多芬奏鳴曲》[M].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藏書.書號:H514.
[4]于潤洋.《西方音樂史》[M].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冼勁松.《從教學角度淺析月光奏鳴曲》[M].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第3.
作者簡介:胥向陽,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鋼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