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鄰海爭端不斷加劇,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海上權益方面不斷出現問題,我國因缺少海洋基本法使得維權路上甚為艱難,產生了系列問題。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實現途徑是利用法律手段,全面構建海洋立法體系,積極推動我國海洋立法,更新我國海洋管理體制,切實維護我國海洋合法權益。
關鍵詞:海洋法;立法模式;國家海洋戰略
中圖分類號:D9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2-0074-02
一、我國海洋立法現狀分析及迫切性
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海上權益方面不斷出現問題,如東海、黃海包括南中國海的主權歸屬問題、海域間的界線界定,及一系列引發的開發爭端。
(一)主權歸屬難界定。
早在明朝時,我國海防區域已經包括釣魚島和它的附屬島嶼。因戰爭和歷史等因素,當《馬關條約》簽訂后,釣魚島和它的附屬島嶼便被日本一直霸占。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利用了系列途徑控制了釣魚島和它的附屬島嶼,其中不乏包括巡邏船沖撞我國漁船、巧立“租借”名目、右翼團體和地方議員明目登上島嶼,有甚者更是修建燈塔和直升飛機。日本于2007年正式頒布《海洋基本法》,至此,搶占行動更為積極。而引發中日島嶼歸屬矛盾糾紛的卻是2012年日本右翼上演的“購島”戲碼。其實在1970年,我國國內外華人中的民間力量就發動了“保釣運動”,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采取了比如常態護漁巡航、定期維權巡航等定期執法行動,以期維護我國海洋主權。
2001年,韓國將位于我國東海北部的蘇巖礁非法命名為“離于島”,建設“韓國離于島綜合海洋科學基地”并且其巡邏飛機和艦艇經常在此活動,甚至未經中國政府政府允許便在此海域打撈貨運沉船。再如,南海諸島。由于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優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相繼通過各式手段占領我國南沙群島數十個島礁,甚至做出一些損害我國權益的行動,如驅趕我國在南沙群島作業的勘探船、菲律賓國會制定“領海基線法案”將中國黃巖島和南沙群島劃入其島嶼范圍,利用聯合軍演等激化南海問題矛盾。
(二)海域界線太模糊。
中國近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只有二分之一的海域不存在爭議,其他海域和包括日本、韓國、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文萊等海上鄰國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海洋權益糾紛[1]。南海周邊國家曾宣布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海域交叉重疊,部分海域及其島礁屬我國傳統九斷線之內。再者,東海之爭升級再戰,韓國和朝鮮海洋勘探船擅自在我國管轄海域從事海底鉆探活動、朝鮮派兵駐守在黃海中部廢棄石油平臺并且對往來船只開槍、日本派遣飛機船舶巡航在我國釣魚島和春曉油氣田附近海域。
我國周邊海域的局勢時時處于緊張狀態,不斷受到鄰國嚴重侵犯,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引發越來越多的侵權事件。近年來,多數海洋國家陸續出臺海洋基本法以及配套法律,中國政府在表明立場的同時,也應借鑒其他國家的海洋管理經驗,全面配套維護海洋權益、海上安全的體系,結合實際情況盡早制定我國海洋基本法。
二、其他國家海洋法立法模式及經驗借鑒
(一)日本。
2007年,日本的《海洋基本法》通過,作為各海洋法的“母法”,其將日本海洋政策、基本制度和原則等列入范圍之內。同時其也相繼推出《海上構筑物安全水域設定法》、《資源勘探和科學調查權利法》、《海底資源開發推進法》等。
(二)韓國。
1987年韓國頒布《海洋開發基本法》,1996年又成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2000年出臺《韓國21世紀海洋》,將6個海洋任務100個具體計劃作為目標;2005年出臺《韓國海洋憲章》。
(三)英國。
可以說,奠定英國海洋事業基礎的是2009年11月出臺的《英國海洋法》,完整的闡釋了英國新的海洋工作體系,包括了海洋綜合管理、海洋自然保護、海洋規劃、近海漁業與海洋漁業管理、海岸休閑娛樂管理等內容,可操作性極強。
(四)其他。
加拿大早在1996年就頒布《海洋法》,,建立起海洋管理和綜合海岸帶的法律框架,其后來還出臺了諸如《加拿大海洋戰略》、《海洋行動計劃》、《聯邦海洋保護區戰略》等配合實施。2000年美國頒布《海洋法案》并成立了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美國海洋行動計劃》于2004年發布。再如越南,2007年就提出了2020年前實現海洋強國的目標,2012年的《越南海洋法》確定了越南的海域制度,確定其領海基線采用的是直線基線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區域與國際合作等。
(五)經驗汲取。
綜觀各國在管理海洋方面的經驗,無一不是通過立法模式,確定主權利益,統籌安排海洋經濟開發與保護進程。中國制定《海洋基本法》無疑是符合國際趨勢,既是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興海洋領域開拓,也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健全完善我國海洋法律體系的迫切要求,更是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
三、我國海洋立法模式探究
(一)體系定位
我國的海洋法應定位于基本法律,基本法律[2]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僅次于憲法而高于其他法律的、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某個領域重大和全局性事項作出規范的法律。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其一根據的是法律性質,海洋立法屬于涉海立法領域有關海洋事務管理的綜合性法律,其穩定性和長期性對國家發展社會興盛有重大意義,因此海洋立法屬基本法律規定范疇。其二根據的是法律調整的內容,憲法無疑是海洋單獨立法的依據,海洋單獨立法是國家針對海洋事務管理進行的,包括海洋基本政策與國家海洋戰略、海洋基本法律制度和海洋管理體制等,依據《立法法》規定,有關國家主權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因此,海洋獨立立法所規定的海洋基本制度、國家海洋戰略等,屬于調整和規范國家海洋事務管理領域的社會關系,也屬于解決國家、社會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關系問題,因此海洋立法屬基本法律規定范圍。
(二)制度構建。
1.海洋立法管理體制。
首先,海洋獨立立法必須具有管理涉海部門間的職能,能夠理順職責、認清功能、彌補缺陷、消除職權重疊和缺失,強化執法能力,提升處理和應對海洋問題能力,實現海洋開發利用效益最優,使得將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一為一體。其次,合理界定國家海洋委員會職權范疇,效仿域外國家海洋立法的普通作法,立法界定職權,如負責大型海洋事務的協調、監督、指導等,頂層設計國家海洋戰略,指導海洋產業的合理布局,統籌規劃科技發展策略。
2.海洋立法執法力量。
海洋立法可依據我國《國防法》、《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等有關條例,合理組織海上武裝力量,與海事行政執法、海警等力量相互協作,奠定維護我國海洋安全的基石,充分利用海上武裝力量保障海上秩序和海上通道安全、參與維和、履行搶險救助義務。將海洋立法執法力量進行規范,明確分工、職責到位,共同保衛我國海洋家園。
3.海洋立法安全通道。
維護海上通道對我國來說極為重要,由于海洋爭端目前已從近海逐步伸至遠洋海底、從漁業傳統水產延伸到深海礦產資源等,加之有類似海盜襲擊、生物基因資源糾紛、破壞生態環境等種種威脅,使得海洋獨立立法時必須考慮到海上安全通道問題。首先,必須將海上通道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必須在2013年4月發布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的基礎上,再次以立法內容的形式強調維護海上安全形勢的緊迫性;面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和海外運輸量增大、海盜襲擊和恐怖主義日益嚴重的形勢下,需將海洋法中的內容細化,部署落實保護我國海上通道安全的相關內容。再者,借鑒域外國家立法中體現的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內容,在制定我國海洋獨立法時,非常迫切需要對我國當前面臨的海上風險和海權爭議作出針對性、具體的規定。
4.海洋立法權益規定。
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層融化、深海科考技術的突破,使得開發兩極地帶和國際海底區域變得可行,各《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然出現系列矛盾。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可通過海洋獨立立法的形式維護在兩極地帶和國際海底區域的國際法權益(包括通過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方式開發國際海底區域資源、享受專屬開采權、科學研究權利等)。同時,彌補我國在兩極地帶和國際海底區域立法方面的空白,將《海洋法公約》、《南極條約》等關聯的國際公約賦予締約國的權益具體補充到立法內容中。再者,當前國內法層面確實缺少我國與南北極和國際海底區域的相關立法[3],國內法對于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海底電纜管道管理和海洋科學調查等活動的適用范圍,均局限在我國管轄海域。對于國內南極立法也僅有幾份部門規范性文件,且規范事項有限。今后海洋獨立立法應當規范維護中國在南北極地帶和國際海底區域的權益,通過法律制度層面清理中國參加國際海底資源勘探與開發的絆腳石。
四、結語
建設海洋強國是黨的十八大提出來的國家戰略目標,我國海洋法獨立立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在維護海洋權益上確實面臨諸多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國的海洋維權路依然是漫長和艱巨的。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實現途徑是利用法律手段,全面構建海洋立法體系,積極推動我國海洋立法,更新我國海洋管理體制,切實維護我國海洋合法權益,因此,盡快制定《海洋基本法》必要且迫切。
參考文獻:
[1]鄭克芳,邢建芬,李欣澤,呂海良:《由我國周邊海域緊張局勢引發的思考──其它海洋強國立法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2月.
[2]李杰:《縱覽全球戰略海峽通道》,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0-09/17/c_13496107.htm,2014-02-12.
[3]李志文,馬金星:《論我國海洋法立法》,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4]高之國,辛崇陽:《制定我國海洋基本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下)──立法的法律依據、指導思想、原則和目的》,中國海洋報,2010年11月.
[5]張海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6]孫仙紅,李海立,劉俊玲:《簡論我國<海洋基本法>制定的必要性》,法制與社會,2014年5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