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臨滄市耿馬、滄源兩縣作為全省宗教工作的重點縣,基督教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耿馬、滄源的基督教在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其中耿馬的基督教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恢復和發展過程。
關鍵詞:基督教;民族團結;宗教和諧
中圖分類號:D633;D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2-0118-03
一、中緬邊境耿馬、滄源基督教的現狀
(一)耿馬縣基督教。
云南省臨滄市耿馬、滄源兩縣作為全省宗教工作的重點縣,基督教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耿馬、滄源的基督教在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其中耿馬的基督教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恢復和發展過程。
基督教之所以在耿馬得到迅速發展,除得益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并貫徹執行外,還與當地教會的分布及活動的特點有關。首先,從教會的分布看,耿馬縣基督徒集中于以下兩個區域:一是福榮鄉及孟定鎮;二是賀派鄉及縣城(耿馬鎮)。前者曾是內地會的活動區,信教群眾是傈僳族、拉祜族民眾;后者曾是浸信會的傳教區,信教群眾主要是拉祜族、佤族群眾。20 世紀 90 年代前期,福榮等地基督教發展較快,比較活躍;之后,賀派及縣城等地基督教后來居上,其影響迅速擴大至四排山鄉,并影響到滄源縣勐省及雙江等地。于是,反映在近年來該縣信教群眾的族群構成上,佤族及拉祜族教徒持續增加,傈僳族信徒基本穩定。其次,從教會的活動特點看,原內地會( China Missionary Association) 的教會在戒律規定及受洗條件等方面的約束多,要求也嚴于原浸信會 ( Southern Baptist) 。浸信會在對信教群眾抽煙、飲酒及打歌等規定的執行上較寬松與靈活,較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及青年人特點,符合民族習俗,有助于信教群眾的對外交流,因而部分群眾、尤其是青年人能夠接受,愿意加入基督教。還有,近年耿馬鎮教會集中了較多各族青年教牧人員,他們從各地神學校畢業,熟悉經典,擅于講演,年青好動,能歌善舞,傳教熱情高,發展的意愿強烈。他們以傳教為職業,利用農閑時節,奔走耿馬、雙江及滄源各村寨,巡回布道,擴大了教會影響,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
目前,耿馬縣共有教堂60所,有教職人員牧師2位,長老8位,傳道員42位。信徒大約5000人,信徒多為漢、傈僳、佤、拉祜、景頗等民族。
(二)滄源縣基督教。
滄源縣位于云南臨滄地區西南部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有南傳上座部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全縣共有寺觀教堂153所。
目前,基督教涉及到全縣的8個鄉(鎮),即:勐懂鎮,勐角鄉,班洪鄉,勐來鄉,糯良鄉,單甲鄉,勐省鎮,巖帥鎮,25個村委會,66個自然村,120個村民小組,基督教堂74所,有信教群12000余人。信教群眾有佤族,拉祜族、漢族、傣族、彝族等。其中勐董鎮永和社區:共有教堂9所,513戶,總人數為2416人,共有信徒1439人,受洗人數為596人。下永和帕勐基督教堂:涉及1個社區,4個村民小組,共128戶,總人口為545人,信徒總人數為383人,占總人口的85%,受洗人數為228人,慕道友人數為145人。占信徒人數的90%。其中:男190人,女193人。下永和基督教堂有管理工作小組14人,其中長老1人,傳道員1人,執事2人,其他10人。
二、中緬邊境基督教與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表現
隨著基督教的發展,中緬邊境地區基督教對當地民族團結、宗教和諧有著較大的影響,特別是臨滄市耿馬、滄源兩縣的基督教極其明顯。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民族認同六個方面。
(一)政治。
1.黨和國家與基督教團體之間的互動。
調查發現,當地基督教與政府、村委會等黨政組織關系很好,時常與黨政機關保持溝通交流。調查訪談時基督教的余長老這樣說道:“現在我們禮拜天去教堂,不單單是信教,也是為了我們一個愛國的思想,為了服從黨委政府的命令。我們還是靠黨委政府來保護我們、愛護我們。教會也一樣,我們要和諧、要團結,民族之間不論信教與不信教我們都要團結。我們都是一直在依托政府,只有與政府溝通交流,學習觀念才能走在前面”。而且政府下達的很多事情還是依托教會來完成,正是因為教會有極強的號召力,很多事情都得以順利完成。可見,黨政機關與基督教團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基督教也強調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促進共同發展,倡導建設成果共同享受,即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2.基督教在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的作用。
基督教通過與黨政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僅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而且其在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之間扮演著溝通橋梁的作用。基層黨組織召集人民群眾開會,教會都積極參與并協助,主動與基層黨組織溝通協商后,由教會來帶頭并組織。無論是交納養老保險、新農合的費用,還是出義務工,甚至是喜事與喪事都由教會號召組織。可見,教會的橋梁作用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教會的橋梁作用,調查訪談時余長老這樣說:“現在我們村寨里無論做什么事,比如修路等。由于村組長不信教,如果村上有什么事情,為了方便召集就來和我們長老、禮拜長說,哪一天我們準備修路、鋪路,需要大家一起去,負責通知大家。然后我們教會就在星期天教會活動上負責通知大家。這樣,無論什么事情都很快的解決”。他還這樣說到:“正因為我們經常和基層黨組織溝通交流,因為我們跟政府有關領導相關聯,所以像我們這一群人,就是政府的橋梁。做長老、執事、禮拜長的我們隨時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凡是政府要求做的,下達的任務我們都要積極參與并完成”。此外,教會還宣傳愛國愛教,促進民族團結。余長老說:“作為一個信教群眾,我們在教會要發揚奉獻精神,為了我們更好地愛國愛教,我們就要積極參加,要有帶頭奉獻、帶頭參加的精神。因為我們出義務工來做任何事,信教的只要我們說一聲都積極來參加,而不信教的有七八個人當中不來的就有五六個。因為我們大多數是信教,對于國家或集體的事情都很積極的參與,相反不信教的就很難召集。”就當地來看,信教群眾在參與集體建設時積極性高于不信教的群眾。因此,基督教不僅是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而且在宣傳愛國,促進民族團結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
1.經濟觀念的改變。基督教促進信徒們經濟觀念的改變,經濟收入相對于其他不信教的來說較好。基督教“十誡”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貪戀他人財物等思想使他們對生活有新的認識,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余長老說:“他們有些人過度飲酒、抽煙等,酒喝多了干的活也很少,大多時間都是睡覺。有的人甚至天天打麻將,不僅家庭收入不好,而且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影響。”“像我做為一個信徒,并且在長老職位做了十多年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我們村里還是其他村,信徒的生活都要比不信教的相對較好。先不說過得多么好,但現在幾乎吃的、穿的樣樣都有,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是溫飽了。”所以,基督教對促使信徒改變經濟觀念,促進其經濟收入的增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產方式改進,運用科技進行種植、養殖,大大提高了經濟收入。當地基督教徒,不僅在經濟觀念方面有所改變,而且教會還組織科技種植與科技養殖方面的培訓,提高了生產水平。因此,信徒的經濟收入大大增加,而不信教的由于掌握的科技知識相對較少,則相對滯后。在調查訪談時余長老自信的說到:“不信教的人,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苦死苦活照樣還是貧窮,而我們信教的星期天一天都不干活,照樣有的吃有的穿。而平時我們還要唱歌、學習、講道。當我們去到不信教的家里面時,他們說我們都是一樣的種植,為什么你們和我們生活卻不一樣呢?我說你們種得不好,而我們種得好,這是為什么呢?我們靠自己努力,相信科學,用科技手段來種植,發展是要相信科學的。現在科技發達,即使你有病不去醫院看,你也不知道。就像栽秧,栽了以后,我們還要打藥、施肥,有些人種下去以后,就再也不去看,那樣是不行的,缺乏管理怎么能好收成,我們信教的則是按著科學原理來,用科技種植。”此外,基督教養殖雞豬提倡圈養,不僅節約成本,而且有利于改善村里環境,避免了人畜共居,使生活環境越來也好。
3.基督教宗教活動開支較少,在堅定信仰的同時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據調查和訪談得知,在當地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其他宗教信仰逐漸改信基督教。主要是由于其他宗教信仰每當在舉行祭祀活動或是其他宗教活動時需花費巨額的開支,而且復雜繁瑣;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還耗費時間。特別在農忙時,更是沒時間。所以出現了少部分其他宗教信仰逐漸改信基督的一種現象。而針對這種現象在調查時,當地基督教兩會的余秘書和我們說到一個關于佤族存在這種趨勢。他這樣認為:“根據他們佤族的習慣,每當生病需要祭祀的時候,他們是小病殺雞,大病必要時殺豬、殺牛,他們覺得這樣成本太高,就來要求我們基督教要求去給他們傳福音。慢慢的到后來他們覺得基督教好,他們就跟著信基督教”。正是因為基督教在信仰的同時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信徒發展越來越快,而且越來越多。
(三)文化。
1.殯葬儀式。在當地,基督教在殯葬儀式上都寬容接納,無論是土葬還是火葬,只要村寨里有需要幫忙的,他們都會去幫忙。而且,不管你是何種宗教信仰。余長老說:“我們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我們都在這村寨里面,不管你信不信基督或是信何種宗教,只要家里老人去世了,我們都要去幫忙把老人發送上山,這樣互相幫忙才是團結嘛!是不是?”可見,基督教在生活很多方面都體現了寬容接納,即使是殯葬這樣相對忌諱的活動。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基督教對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積極作用。
2.節日變化。從過去到現在,基督教信徒的節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基督教的節日只有宗教節日;而現在,基督教不僅有本民族節日和宗教節日,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甚至是其他民族的節日。這也體現了基督教在促進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在與教會教職人員交流時,余秘書說:“我們不僅過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還有春節、元旦節。我們寨子新年也過,老年也過。元旦節過七天七夜。無論你是信仰什么宗教,因為我們信仰是自己的,跟處理人際關系沒有牽連。大家要互相團結、互相幫助。他們過民族節日、春節等我們也去參加,我們過宗教節日他們也來參加。”所以,基督教節日的變化,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宗教之間和諧共處。
3.思想觀念。無論在哪個方面,基督教對信徒的思想觀念都有極大的改變。基督教不僅教會了他們自己應該怎么做,而且還教會了他們為人處世以及做人的道理。在訪談時耿馬基督教兩會秘書說:“我們提倡的是你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生命,首先就要改變你的心智、思想,然后你全身心都會改變,然后你做人的方式也會改變。所以基督教提倡首先要改變自己。為人處世方面,是我們把自己不要看得比別人高,行為上凡事要謙讓容忍。和人相處的時候,不說粗話,打罵別人。”另外,信徒由于受基督教教會的影響以及長期在教會的學習,信徒在生活上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大大提高,而且做事情認真踏實。余秘書還說道:“在這個地方,基督教很多事情都是走在前面,很多事情都是由基督教信仰的人來帶動。村寨的各方面建設都是由基督教的人發起,我們信基督教的人更有積極性。我們基督教會能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從目前來看基督教的寨子還是比較穩定、比較聽話。”由此可見,思想觀念的改變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改變自己的觀念,就相當于改變了一切。
4.婚姻家庭觀念。首先,主張婚姻自由,無論配偶信不信基督,只要兩人真心在一起,都是接納的。余長老說 :“即使以后自己的兒女找了不是信基督教的另一伴,我們都是接納的,現在已經不在乎這些了。為什么呢?因為信教與不信教,只要他們團結和諧,在一起共同發展、和睦相處,其他的都不重要了!所以,無論夫妻雙方是信不信教,只要他們之間感情好,和諧團結,我們都是尊重他們的選擇。現在不是提倡婚姻自由嘛!而且自從八十年代恢復信教以后我們就是這樣了。”其次,教會專門針對婦女開設婦女講座,宣傳禁毒防艾知識,鞏固家庭關系。余長老他是這樣認為的:“婦女要保護自己,愛護家庭,不要亂性。因為破壞家庭的也是婦女,家庭鞏固的好與壞也是婦女。好壞都在于婦女,所以婦女在家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都是這樣說的。”此外,教會對婦女的培訓還包括教導小孩,讓小孩好好學習。因為婦女在孩子年幼時陪伴是最多的,對孩子幼時影響比較大。
5.團結互助的“民族傳統”。基督教信徒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民族傳統——互幫互助,無論是村寨里大家有什么大的困難都是互相幫助,遇事共同解決。余長老說:“比如某家需要修房子,我們都主動去幫忙出力,而且不計報酬。因為你幫我,我幫你,大家互相幫助。我有困難的時候你幫我,你有困難的時候我幫你,根本不在乎那些報酬。假如自己忙的時候,他因為生病或痛苦不能來,我們還是互相諒解。”可見,當地信徒長期以來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習慣,激勵了其他村民也向著這樣發展。
作者簡介:
劉劍(1991—),男,云南楚雄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