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我國提出要求全方位進行發展。但新事物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如大學生投毒事件屢有發生。本文以兩個投毒案件為例,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建議:加強教育環境的改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完善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投毒;人文素質教育;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2-0123-01
2014年12月8日,復旦投毒林森浩最后陳述曝光 請求被害人父母原諒。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經警方介入,在該生宿舍飲水機內剩余的水中檢驗出某些含毒化學成分,認定其寢室林某有作案嫌疑,林某已被警方刑拘。2014年2月18日上午,此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從最早的馬加爵事件之后,這又是一起非常典型的宿舍室友殘殺事件。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的“感謝室友不殺之恩”的流行語,更是對此類事件的直觀影射。
兩人同為大學生,同為復旦大學的高材生,同為一個宿舍的室友,這本身已經集聚了太多的緣分。但林某究竟為何會下此狠手?
警方和校方之前透漏的原因在于兩人之間的小事。從微博上的“黃屌絲”之類的稱呼我們可以看出,這屬于大學生的心理頑疾,功利性的心態在作怪。而這種功利性的心態,和當前的社會大環境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之下,我國積極向西方學習,但很多時候的學習都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學習到了一些現今的技術,但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學習一直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由此我們國家形成了重功利輕人文的傳統。
高校擴招以后,因“重理輕文”、“應試教育”和市場經濟等負面影響,導致現階段大學生人文素養普遍缺失,主要表現在:學生人文基礎知識貧乏、文明素養較低、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嚴重、心理承受能力和協調人際關系能力較差。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高校學生問題頻出、慘劇不斷。
由于人文素養教育的不完善,學生缺乏積極、進取、開拓的精神, 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等人文素養,走出高校的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實際工作能力較差,責任心不強、工作敷衍塞責,有的好逸惡勞,甚至甘當“啃老族”等等。同時,由于缺少人文素養教育的熏陶,學生的自我實現和創新能力不足, 不利于其職業生涯長期發展和獨立人格塑造。
我國長期以來雖然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國策,但是在長期的過程中,仍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沒有對法律建設給予更多的發展空間。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時光荏苒,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百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之路并不平坦。百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八次大會,每次大會都是對前幾年的工作的總結,又同時對以后的發展提供思路。百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人走過了曲折的發展歷程,然而在歷時的發展而言,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不斷地迎接一個接一個的偉大勝利!百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一直走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尤其是近期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主題,更昭示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向先進國家的民主道德法治靠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對于本案來講,自然,將他們的全部因素歸結為人文素質的缺失——并因此引申為教育體制的問題,或許并不恰當,因為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教育環境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的,社會大環境決定了教育環境。在當前,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貫徹,社會大環境終將得到有效改善。環境是要靠人來改變的,而大學則是培養人的最佳地方,利用大學的各種資源,重塑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綜合素質,以求其以后來到社會當中,能夠形成星星之火,最終形成燎原之勢,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再帶給校園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正是今日的我們所應該思考,所應該實踐的。
參考文獻:
[1]李林.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2]官秀成.依法治國戰略的內在訴求: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相結合[J]. 欽州學院學報. 2011(05)。
[3]梁太波.國家治理視域下領導者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路徑[J]. 桂海論叢. 2014(05)。
作者簡介:王禹(1995),男,陜西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3級犯罪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