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作為一種科層制組織群體,兼道德、關系、思想、精神于一體,是學習成長的同輩的集體。它讓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歸宿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共同體的全體成員對共同體具有層體式忠誠,尊重、接受和賞識他人,在差異內和平合作,是有特色的共同體。構建學校共同體需要范式轉變,創建“共同愿景”,增強學校自主的能力。
【關鍵詞】共同體 學校共同體 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024-02
組織是以公共關系為基礎,為了完成特定目標的一大群人的組合。學校是一種科層制組織群體。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和教育組織,正面臨著內外部的發展與變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的主體,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學校共同體的內涵、特征和建構。
一 共同體的含義
共同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在共同的條件下結成的集體”。托馬斯·J·薩喬萬尼在《校長學:一種反思性實踐觀》中認為“共同體是人們的集合體,這些人之所以集合起來,是因為他們承擔著共同的義務,共享共同的思想和價值觀”。他還把學校理解為學習共同體、同輩的共同體、關懷的共同體、全納的共同體、探究的共同體以及道德共同體、關系共同體、思想/精神共同體等等?!肮餐w在學校制度品格的心臟內搏動。它為發現和構成意義提供實質性內容,并為文化建設提供框架。共同體是一種能夠保護學校,并幫助學校達成目標的強有力的抗老化劑?!备ヂ岢隽艘粋€后現代主義的共同體概念:“后現代共同體是差異的共同體,它依據的是對他者的尊重、公正和賞識,同時接受他者,是差異內和平的合作。它受到一個參加全球共同體的人們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網絡隱喻的鼓舞。”共同體的全體成員對共同體具有層體式忠誠,尊重、接受和賞識他者,是有特色的共同體。
二 共同體的學校特征
共同體的學校特征主要有:(1)各種關系是密切的而非形式的;(2)重視個人的境況;(3)接受是無條件的;(4)關系是合作性的;(5)成員們所關心的事是不受限制的,因而只要這些事反映需要,就認為是合理合法的;(6)認同主體性;(7)情感是合理合法的;(8)為了共同體的其他成員而犧牲個人的自我利益成為普遍行為;(9)成員們相互聯系,因為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有價值的目的;(10)知識受到珍視,學習知識是出于知識本身的緣故,而不僅僅是作為得到某物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11)接受并摯愛孩子,因為那是對待共同體成員的正常態度;(12)聯結起團結之紐帶有助于學校成為一個親屬關系共同體和地方共同體;(13)思想一體化的紐帶有助于學校成為一個思想共同體??傆幸惶欤@些集體的思想情操會作為一個記憶共同體而使人們和諧一致,甚至在他們互相分開的時候,這個共同體仍然支撐著他們。學校不應當被看作是一個社會,而應當看作是一個社區。
雖然構建共同體意在使人們出于利他主義的原因而在共同的事業中和諧一致,但是,共同體的各個緯度也可以包括同樣的造就“血統”制度的成分,從而使得人們分裂。不容懷疑的現實是,共同體就像火,既有益又有害。憑其本性,共同體既是囊括性的,又是排他性的。它能使一些人和諧一致,獲得有益的結果,而同時也排斥另一些人。進一步看,共同體還可能會夸大與他者的差異,導致分裂、破碎、脫離和沖突。尤其是在多元的世界,多樣性共存。要創造一個獨特的共同體學校,并依靠共同的意義和一種共享的關于共同善的觀念使所有這些共同體團結一致。
三 何為“學校共同體”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稱學校共同體是“人們共同學習成長的場所”,“是貫通生活、勞動、游戲、祈念,使兒童得以學習成長的場所”。有學者又稱之為“合作性學習團體”,并以為“其成員本身都對使自己的學習和他人的成功最大化這一共同目的承擔責任”。學校是人和思想的集合體,而不是磚和泥的建筑物。
衡量一所好學校的指標有以下幾點:(1)廣大家長、學生和教師對自己所在的學校感到滿意,愿意留在那里,并認為為學校的成功而投入時間和精力是重要的。(2)學校達到了自己明晰的總目標和目的。(3)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獻身于公民美德,并表現出民主的行為、價值觀和態度。除此之外,達特威勒綜合出成功學校的特點:有效能的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提供豐富的學業計劃;提供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有一種積極的學校氛圍;培育同事間的互動;有廣泛的教職員發展;實行分享式領導;培育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工作。學校應精心組織學生的經驗,建立學校共同體,幫助學生達成目的,并健康發展他們的人際關系系統,教育者從學術和個人關系上促進學生在組織中成長,幫助學生形成個人自立意識和具有獨立精神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良好的公民態度、價值規范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社會人”。
四 如何構建學校共同體
建設共同體最基本的要素是保證歸宿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共同體需要和多樣性調和,接受他者和差異內合作,建設一個關系共同體,而且關系共同體是作為學校的心和腦的共同體的一個中心部分,需要范式轉變,創建“共同愿景”,增強學校自主的能力。
1.范式轉變
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的著名的“范式變量”:任何關系都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由五對變量組成的范式,這五對變量代表在兩種可能的價值觀定向之間所做的選擇。關系中的各方在相互關系中給自己定位。就學校而言,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必須就怎樣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承擔各自的角色做出決定(角色定位)。教師必須決定:師生關系是要像專家與其客戶的關系(感情中立),還是像家長與其家庭成員的關系(富有感情)?是按照一律的標準、規則和規章條例同等地對待所有學生(普遍主義),還是更優先、更個別化地對待學生(特殊主義)?為引起關注和討論,角色關系和工作描述是要狹窄地規定特定的論題(專一性),還是不受角色的束縛而更為全納和整全(擴散性)?學生必須爭得被視為“好學生”的權利并保持他們在學校的地位嗎(成就)?或者,僅僅因為學生已在學校注冊就完全接受(歸因)?我們是否已決定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專業興趣和關切之事不受損害地繼續存在(自我定向)?或者,將我們自己視為一種由師生所組成的“我們”的一部分,從而鞭策我們與學生一起親密無間地工作,以便為決策識別出共同的興趣、關注和標準(集體定向)?
2.創建“共同愿景”
本尼斯提出,樹立學校品格,領導下的人們不應是部屬,而應是追隨者。領導者的權威來源有:官僚體制的、個人的、專業的、道德的。學業壓力與共同體共處。校長強有力的教學領導,將學業焦點置于基本技能、安全且井然有序的環境,對學生懷有高期望,通過督導和測驗嚴密監控教學,目標定位,校長對學校目標的明確表達和示范,“什么是學校、學校能成為什么模樣”這一愿景的表達成功的校長贊成采取主動、直接的行動。“精神”(ethos)——共享的目標和期望,合作而公認的行為方式。強健的學校文化,重要的準則和價值觀,提供凝聚力和身份感,并創造出統一的道德秩序或思想意識,使師生們獲得方向、意義和重要性。特別是在建立學校管理隊伍,包括教師隊伍和合作者隊伍時,校長的作用不可替代。校長在思想上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實踐中扮演好角色:(1)促進公開的交流并且與教師、學生和行政人員共同分享決策權。(2)提供各種機會以增強與大學的聯系。(3)尋求學校領導層的支持。(4)號召激勵教師。而且,校長應該了解學校中那些影響教與學的因素。值得強調的是,校長作為課程組織的協調者應該被教師看作是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凌駕于他們之上的權威。
3.增強學校自主的能力
在自主學校制度變革實踐中,最為成熟的是可選擇性學校(Alterative Schools,也有人譯為“變通學?!保?。可選擇性學校源于尼爾在英國所創辦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其基本理念是“由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讓兒童去適應學校”。這種思想經一些教育家的宣傳,在美國興起了“可選擇性學校運動”。這種學校的種類很多。根據史密斯的歸納,有開放學校(Open Schools)、自由學校(Free Schools)、無墻學校(Schools Without Walls)、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s)、繼續學校(Continuation Schools)、多元文化學校(Multicultural Schools)、兩語學校(Bilingual Schools)以及設在傳統學校內的可選擇性學校(Alternative Schools Within Traditional Schools)等等,其共同特征為:(1)具有濃厚的自由氣氛,反對專制的教育方式;由學生來決定“學什么”“如何學”“何時學”。(2)學生及教師享有較大的決策參與權。(3)課程富有彈性,并隨時適應社會的變遷并充分利用社區資源。(4)學校規模較小,教學方式多元化,以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有利于實施個別化的教學。(5)學生是否就讀“變通學?!保浔旧碛薪^對的選擇自由,換言之,就讀“變通學校”是自愿性,而非強迫性的。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美〕托馬斯·J·薩喬萬尼.校長學:一種反思性實踐觀(張虹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日〕佐藤學.課程與教師(鐘啟泉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美〕戴維·W·約翰遜、羅杰·T·約翰遜.領導合作型學校(唐宗清等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7
[5]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龐遠燕〕